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中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学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前行——以《平均数》一课为例

  • 投稿其林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10次
  • 评分4
  • 42
  • 0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顾晓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87-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可偏废,脱离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便是生硬、机械的。

笔者所在的区举行了一次同课异构优课评比活动,课题选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单元中的《平均数》。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男生分别套中6个、9个、7个、6个,女生分别套中10个、4个、7个、5个、4个,要求学生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通过讨论明确先求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而揭示平均数的概念。

笔者注意到在参评的几节课的例题教学中,当交流“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的问题时,总有学生提出这样一种方法,即添上一名男生或者去掉一名女生,这样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了再比较。但对于学生的这种想法,老师们的回应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置之不理型。师:这是你的想法,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想法吗?

2.冠冕堂皇型。师:比赛就是在4名男生和5名女生间进行,事先已经规定好了,不可以随意添人或去人。

3.浅尝辄止型。当男生提出添人、去人的要求后,师问女生:你们同意吗?女生:不同意。师:看来意见不统一,我们就不能添人或去人了。

一节课,如果不能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实地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心的想法、遇到的困惑、思维的差异,那课堂的品质就一定会大打折扣。笔者在一次市级优课竞赛中执教同样的课,也遇到了同样的状况,但应对的方式却有所不同,笔者选择的是直面学生的想法,和他们平等对话。以下是课堂片断实录:

【片断一:教学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瞧,9名同学正分成男女两队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15个圈。请男生为男生队加油,女生为女生队加油,好吗?两队成绩如何?我们来看。

生:(读题。)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男生1号套中6个、2号套中9个、3号套中7个、4号套中6个,女生1号套中10个、2号套中4个、3号套中7个、4号套中5个、5号套中4个。

生2:男生1号和4号套中的同样多。

生3:在所有人中女生1号套中的最多,女生2号和5号套中的同样多。

……

师:大家得到的信息真不少,那你觉得男生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队套得准一些?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反馈。)

生4:我认为女生队套得更准些。因为女生队一共套中30个,而男生队一共套中28个,所以是女生队套得更准些。

师:同意她的想法吗?

生5:不同意。女生队有5个人,男生队只有4个人,人数不等,比总数不公平。

师:说得有道理,那现在该怎么比较呢?

生5:把女生去掉一个人再比较。

师:你打算去掉谁呢?

生5:去掉最后套的那个女生。

师:为什么去掉她呢?

生5:她是最后一个套的,男生队4人,女生队已经有4人了,她是多出来的一个人,就把她去掉吧。

师:你讲得有道理,很多比赛的确是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进行的,但今天的比赛有些特殊,5名女生都已经参加了比赛,现在突然去掉最后一个女生,她的感受会怎样?

生5:这个女生心里一定很难受。

师:你会不会改变想法呢?

生5:那就添一名男生吧!

师:你觉得添上的这个男生套中几个呢?

生5:这个男生套中4个吧,因为最后一名女生也套中4个。

师:这位同学能够照顾女生们的感受。

生6:这个男生套中3个就行了,这样男生组一共套中31个,女生组一共套中30个,男生组就赢了。

师:你是一直想着男生组怎么就能赢了。如果他套中1个呢?

生6:那就输了。

生7:这个男生套中的应该不止3个,因为男生组其他4个人最少还套中6个呢。

师:你是根据另外4个人的成绩进行猜测的。难道一定不止3个?

生7:不一定。

师:那这个男生套中几个你能确定下来吗?

生8:不能。

师:那添上一名男生后,男生队一定能赢吗?

生9:不一定。

师:那你们还想添一名男生吗?

生:不想。

师:其实,在不添人也不去人的情况下,胜负就已经出来了,怎么判断的呢?大家一起开动脑筋想一想!

……

【片断二:全课总结】

师:还记得我们课开始时讨论的添人、去人的问题吗?如果要添上一名男生,这个男生套中几个就不影响全队的整体成绩了?

生脱口而出:7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0:因为7个是男生队套中的平均数,添上的人套中7个,平均数仍然是7,不会影响全队的成绩。

师追问:如果他套中的多于7个,那平均数会怎么样?

生11:比7大。

师追问:如果他套中的少于7个呢?

生11:平均数比7小。

……

【反思】

一、尊重学生经验,保护思维的积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本课中,在两队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哪队套得更准一些的问题上,之所以几个班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把人数变相等以后再比较,是因为在生活中学生们经历的比赛基本上都是人数相等的,即使有选手因故不能参赛,老师往往也会替补一个学生上去。因此,当课堂中碰到了双方人数不等的情况时,学生们启动了他们的活动经验,也就是添上一个人或去掉一个人,使两队的人数相等后再比较,是有现实依据的。如果在学生还未搞清楚自己的想法有何不妥时就强行引导,将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提供交流空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变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本文中提到的几位老师在应对学生添人去人问题时,担心节外生枝,所以采取了回避的策略,而笔者选择的是勇敢面对。直面学生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交流空间,引导他们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然后教师迅速提取有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辨、取舍,及时过滤掉非本质的因素,让探讨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三、前后呼应,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在全课总结中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材需要教学的内容,但这一题的设计不仅是对例题教学中热议问题的回应,也是为了深化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课后,笔者从文中举例的那几个上课班级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简单访谈,问题是:用添上一名男生或者去掉一名女生的方法,能不能判断出哪队套得更准些?为什么?90.2%的学生认为不能,理由基本上都是人数已经规定好了,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9.8%的认为能够判断出来,但说不出理由。笔者在课后也对执教班级的部分学生用同样的题目做了访谈,所有学生均表示能够判断出来,只要添上的或者去掉的是那队的平均数就行了。

顺着学生的思维教学,就是尊重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激活思维,启迪智慧,让课堂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服务。顺着学生的思维教学,就是把学习的时空给学生留足,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观察、分析、交流、对话,使得学习过程既充满挑战,又蕴含蓬勃的生机。

(编辑:朱泽玲)

专题话题有奖征集

《新课程研究》杂志面向读者征集2015年全年每月专题热门话题:①要求话题是课程研究中的重难点问题;②要求话题有广泛的参与度;③要求话题接地气,可操作,内容包括话题加100字简短创意说明。奖品:前3名奖《新课程研究》2013年-2014年2年全套杂志,休闲精彩周报《新纪实》2014年全年合订本。请发邮件至xkcyj2012@126.com,并注明:“2015策划”,截止日期:2014年10月1日。

期刊博客:http://blog.sina.com.cn/whxkcyj

期刊微博:http://weibo.com/xkcyj2012

期刊网址:http://www.xkcyj.cn

课改专家QQ群:25393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