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园林三中 李从水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13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培养主动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教育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一种积极的相互活动,在相互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合作关系。教师应该是以一种学习者兼朋友与建议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和意见的服务者,是指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的倡导者,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也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并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并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支持他们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创造的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第三,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提高创新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学校,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所以,学校应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增开社会实践课,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一些实践课,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有些问题不是学生独立能了解的,学生之间必须共同研究、共同商讨方能解决问题,学生之间这种合作,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学会合作,也就培养了创新能力。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