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工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低碳住宅产业化的挑战和出路

  • 投稿鲁西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08次
  • 评分4
  • 34
  • 0

唐建荣 TANG Jian-rong;张鑫 ZHANG Xin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0208)

摘要:文章基于低碳经济的背景,提出了住宅产业化的含义,介绍了国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以及住宅产业化的优势。文章还介绍了低碳住宅与绿色住宅、节能住宅等的区别,认为低碳住宅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文章重点分析了低碳住宅产业化所面临的来自企业、政府和民众接受三个层面的挑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低碳住宅;产业化;问题与挑战;对策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41-03

收稿日期:2015年07月19日。

基金项目:海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海口综合保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海南省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14-35)。

作者简介:唐建荣(1977-),男,湖南永州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管理创新。

1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住宅产业化

1.1 住宅产业化的背景及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对我国的长期发展意义重大。国家主席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014年11月12日,在“习奥会晤”后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低碳住宅产业化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举措之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平均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占全世界新建总量的40%,水泥和钢材消耗量也占全世界的40%,而我国的快速城市化预计还要持续25-30年。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平均寿命约35年,建筑质量不高加上短视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每年产生大量的建筑废物。

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住宅产业化在我国应运而生。所谓住宅产业化,是要实现住宅生产、供应等的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化。具体来说,住宅的标准配件先在工厂和车间生产出来,然后运送到工地进行拼装。住宅产业化是住宅模式的变革,户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住宅的模块进行拼装,其选购过程跟戴尔PC的模式类同,住宅更加个性化,建造速度也更快。

1.2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住宅产业化在国外已不是新兴词汇,日本早已将这一概念全方位应用到了房屋的建造过程中。住宅产业化管理公司直接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贯穿整个建房购房始终。三泽公司的模块化住宅生产线基本能代表当前世界的最高水平,该公司已在日本销售了近500万套模块化住宅。

日本的产业化住宅主要采用轻骨架(钢、木和SIP),北美和澳大利亚也大体如此。北美遍布有轻骨架住宅制造厂,美国企业将住宅部件标准化、系列化,住户可以实现菜单式选择。在欧洲,则有不少制造盒子(pod)厨房的工厂。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起步较晚,但也不乏成功范例。建在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其所有构件都是可拆卸的,理论上说,可以将这栋大厦整体拆开,然后搬到另一个地方,再完整地把它拼装起来。在大陆,万科作为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在推进住宅产业化方面走在前列,上海“新里程”项目是其代表性项目之一。

住宅产业化是流水线生产在住宅建造领域的运用,这种运用,意义重大。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曾经彻底改变了美国工业,甚至可以说美国的崛起也以此为基石。日本也从中受益,丰田创立的基于流水线的JIT模式促进了日本工业的崛起。以上例证说明一种生产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能带来一个国家的崛起,那么目前兴起的住宅产业化将给中国带来什么?这值得深入探讨。

1.3 住宅产业化的优势

与传统的住宅建造模式相比,住宅产业化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①施工用水量、混凝损耗、钢材和木材损耗降低约60%;②节能约50%;③劳动力节约80%;④施工周期缩短约50%;⑤外墙渗漏率降低约90%;⑥施工垃圾、装修垃圾减少约80%;⑦施工现场的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事故大大减少。

总体来看,与传统住宅相比,产业化住宅的建造、使用和维修时资源消耗更低,使用寿命更长,并且可回收重复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更少。

2 低碳住宅产业化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2.1 低碳住宅及其产业化

低碳住宅是低碳建筑的一个子类,即人居建筑。与绿色住宅、节能住宅等相比,低碳住宅更为强调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设及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住宅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有很多,比如:①通过房屋建材的总量减少与类别选择减少碳排量,比如用木材来代替钢材;②提倡节约和循环用水,减少自来水的生产和废水的处理,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③提倡电动车、自行车出行,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尽量减少私人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④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绿化,而不是为片面追求绿化效果,采用吸碳能力基本为零的人工草坪等绿化方式。

低碳住宅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缺乏,环境承载力有限,在城市化水平快速推进中批量建造低碳住宅意义深远。所以,在中国住宅产业化刚刚兴起时,大力引导和推进低碳住宅的产业化极为必要。

2.2 低碳住宅产业化所面临的挑战

低碳住宅的产业化在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来自于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二是政府层面,三是民众接受层面。

来自企业层面的挑战因素有:

一是产业链不完整,缺乏配套厂商。住宅产业化作为新兴行业尚未成熟,缺乏配套厂商提供住宅需要的各种标准配件,这靠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来做不现实。二是国内技术工人极其缺乏。住宅产业化对技术要求极高,在日本,建筑商手下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这些工人必须经过两年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才有资格进入工地。三是前期投入巨大,盈利时间不确定。住宅产业化发展之初要求投入巨大,以万科为例,其住宅产业化推进6年来基本都是亏损和补贴,达不到盈利标准,其它房地产企业也不愿意为产业化研发买单,相比之下,更愿意搭便车享受产业成熟以后的成果。四是形成不了规模优势,目前产品价格极高,缺乏竞争优势。在住宅产业化未形成规模发展之前,成本增加是必然。万科在上海“新里程”工业化建房试验中,土建成本在原基础上增加了约40%。

来自政府层面的挑战因素有:一是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二是政府部门间协作机制不完善,三是技术标准不完善。

在民众接受层面,尽管政府大力呼吁低碳经济,但普通民众购房时大多优先考虑价格,很少考虑房子是否“低碳”。有些城市里尽管推出了所谓的“节能住宅”、“科技住宅”,但在普通民众看来只是高价房、豪宅的代名词。普通民众情愿花较少的钱,去挑选并不节能的材料。抽样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有近20%的节能型材料属不合格产品,这极大地阻碍了低碳住宅在中国的推广。

3 低碳住宅产业化的出路

为推动我国低碳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在思想层面上,应当认清低碳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长期趋势。低碳住宅及其产业化是改变住宅建造模式的重大变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目前我国的住宅产业化都是可行的,它是住宅市场发展的一个方向。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政府部门应高瞻远瞩,通过大力宣传,并采取实际措施引导和规范低碳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民众在选择住房时,应树立低碳、生态的新观念。

②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尽快出台行业法规和政策。低碳住宅的产业化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财政部及其下属部门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协作,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体制机制的配套和技术标准的规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文件指出:“住宅产业化蕴涵着先进的住宅生产技术,若完全按照市场运作,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而需要政府大力推动,不可过度依赖市场。”

纵览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过程,无不得益于政府的合理引导和大力推动。特别是在前期需要较大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投入,实力较弱的企业很难自觉实现,实力较强的企业,也会因投入过高及技术和市场风险过大而止步。因此,政府在行业发展初期的政策引导和激励,至关重要。

③房地产企业的积极参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化的推进预计带来房地产业20年以上的繁荣。在此过程中,低碳住宅的产业化作为行业的新趋势,蕴藏着巨大机遇。低碳住宅产业化无法靠一家企业完成,需要多家企业的参与,特别是需要国资委旗下的房地产央企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低碳住宅产业化发展之初,为防范市场和技术创新风险,需要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联合起来,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建立良好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推动行业的前期启动。中小企业可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作好配套生产和服务。与大企业配套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大量机会,比如万科在实施上海“新里程”项目时,其整合的上下游产业链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监理等环节在内,共有50多个核心合作伙伴,涉及到各种标准200多个。

事实上,率先进入低碳住宅产业化领域的企业,易于占据这一领域的高端和领先地位。未来的行业标准,很可能就以这些企业为参照来制定,当企业从单纯卖产品到居于“行业标准”地位时,将获得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

④其它方面的配套措施。诸如科研部门加强低碳住宅产业化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源部门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另外,积极派员出国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吕俊芳.中国低碳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未来展望[J].2013(12):72-74.

[2](美)德鲁克.管理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计永毅,李月琴,陈浩.日本建设低碳建筑的举措及其效果分析[J].2012(10):165-167.

[4]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6]蔡林海.低碳经济 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年度报告〔DB/OL〕.2015年3月31日.

[8]中国房地产评测中心.2015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报告[R].2015年5月28日.

[9]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