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工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不同地理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各式民居屋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23次
  • 评分4
  • 96
  • 0

董静 DONG Jing

(西安财经学院艺术系,西安 710061)

摘要:传统民居建筑顺应气候与地貌,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民居形式,屋顶的建造材料与形式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贵州山地的石板屋顶、内蒙古的木片屋顶、云南的稻草屋顶、黄土高原的场院屋顶、陕西的半边屋顶、福建的海礁石屋顶、新疆的土屋顶的论述,研究传统民居屋顶材料及建造的丰富性,展现不同地域传统民居风貌以及人、建筑、自然和谐相融的人居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古民居;石板屋顶;木片屋顶;稻草屋顶;土坯平顶;海礁石屋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3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五个古镇的用材与修缮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464)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董静(1977-),女,山东邹县人,西安财经学院艺术系讲师,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传统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而产生多样化的民居建筑形式,屋顶的建造也随之产生丰富变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除了我们熟悉的青瓦坡屋顶之外,不同地域民居屋顶的建造因材料和地理限制不同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屋顶。

1 石板屋顶

1.1 分布范围及地理概况 贵州西部,从贵阳开始,在平坝、安顺、镇宁、关岭一带,有一种石头房子,屋顶由石板取代瓦片而成,被称作石板房。这一地区的地貌特征之一是高原山地居多,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平均海拔在1100m左右,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石板房是这一山地地区的主要传统民居形式。

1.2 “石板房”民居 大量使用石材是石板房的突出特点,除必要的立柱、梁、枋、枕、椽之外,从基石到盖房用的材料都是石材。石板房在建筑工艺上直接用石板堆砌而成,不用石灰或泥浆等建筑粘合材料,先用长方形大块石条砌成房基,其深入地下约1.5m,高出地面约1.5m,之上再用石块砌墙,门窄,开窗极小,最后用石板盖顶。屋顶用清一色的薄石板盖成,呈整齐的菱形排列,屋顶均为双坡排水。

1.3 石板顶的建造

1.3.1 石材 石板屋顶由当地一种独特的石材——页岩(shale)构成,在当地被称为“合硼石”。页岩是泥砂在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沉积后,经过上亿年的巨大压力及胶结作用形成的呈薄叶状层理的一种沉积岩[1]。此页岩大量分布在黔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山体间,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就地取材,大量使用大山的资源来建造居所,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居屋顶(图1)。

1.3.2 工艺 由于页岩石材层理分明、易剥离成片状,工匠用工具撬开一层层的片石后用作房屋的砌块或瓦片。其厚薄天然生成,一般约为2cm,厚度都相当均匀。随取随用,成为方便的石头瓦片。工匠将20mm30mm厚的页岩石板置于绕草绳的木椽之上,上下、左右彼此搭接5mm左右[2](图2)。棱形有规律地排列可以更好的解决屋面排水;另外也有采用未加工的片石,不规则地放置在木椽上。

2 木片屋顶

2.1 分布范围及地理概况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与大兴安岭的交汇带,森林的雄浑和草原的壮美在这里交相辉映。它曾经是游牧民族的母亲河,如今是中俄两个国家的界河,东西方的移民交汇在这条河畔。俄罗斯族是由中俄交汇而产生的民族,人口较少。他们建造和居住的木片屋顶民居具有俄罗斯传统风格,被称作木刻楞。这一地区全年平均气温-4℃至5℃,冬季寒冷,最低气温达-35℃甚至-40℃。

我国的木刻楞民居主要集中在额尔古纳河畔,在黑龙江的漠河、绥芬河;新疆的哈纳斯、吉木乃等地也有分布。这些地区都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同样面对严寒的气候。

2.2 “木刻楞”民居形式 “木刻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是木头。紧邻大兴安岭,这里最不缺乏的就是木材资源。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等多种树木。“木刻楞”的建筑形式,简单说,是由圆木两端开缺口互相咬合衔接垒叠而成的、屋顶覆以木片的木构民居建筑(图3)。这种木刻楞房屋一般不用铁钉,墙身圆木的咬合则要通过“刻楞”来完成。上层圆木下要用专业的铁钩式画线器钩出标志,按线刻槽,“槽”可以使上下层圆木紧密咬合。用于造屋的木材需要选用直径在20cm、比较顺直的落叶松木,有些圆木的长度要达到10m左右[2],才能符合整个房子的建造长度。建造房子的圆木上刻有编号,木头房子仍然可以满足迁移的需要。

2.3 木片屋顶的建造 “木刻楞”由木材独立完成,连屋顶的瓦片也由木片取代,在屋面的木檩上铺椽,椽上铺挂瓦条,其上铺宽约10cm,厚度约1cm的“灯笼板”,即劈木板,当地的俄罗斯族也叫“雨淋板”。这种劈木板是用特制的劈刀,选择优质的落叶松按照木纹的方向劈制而成(图4)。它不仅防雨性能好,且耐腐蚀,一般可用40~50年[3]。

3 稻草屋顶

3.1 分布范围及地理概况 云南省红河南岸,群山连绵,河流纵横。稻草屋顶隐秘在层层大山之中,建在海拔1000-2000m之间的山腰上,上有森林,下有梯田。这一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地气候区,降雨量较大,夏日炎热。

3.2 “蘑菇房”民居形式 稻草屋顶覆盖在土坯墙之上,被形象地称为“蘑菇房”,是哈尼族主要的传统民居形式。建造过程使用的木料很少,仅用来作为构造拄和屋顶的檩条。主要由土基墙(土基砖垒成)、竹木架和稻草顶构成(图5)。“蘑菇房”三面不留窗,封闭的土墙体能够调节室内温度,土砖和草顶结合起来,便能应对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热。

3.3 稻草顶的建造

3.3.1 材料 有山草和稻草两种,多数是稻草顶。哈尼族梯田农业的稻谷棵高一般都在1.5m以上,稻草晒干之后,整齐排放置于屋顶。草顶一般每年修葺一次,屋顶的稻草3年换一次,山草13年换一次。草屋顶不仅遮风挡雨,还可以保持室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很好地应对亚热带山地多雨潮湿的气候。

3.3.2 工艺 草顶是四面坡结构,土基砖或土坯墙垒砌完成之后,用粗细不一的木杆或竹杆打出斜顶面,之上再铺草。一般是三层稻草杆,厚约40cm,屋脊用二条竹杆压住稻草稻。草屋面出檐不大,但屋面倾斜度大,两面斜坡度约呈70°,便于迅速排雨(图6)。

4 构成场院的屋顶

4.1 分布范围及地理概况 中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气候干旱,森林资源很少,木材缺乏,同时由于土层很厚,开采石料也很困难。因此,土就成为这些地区唯一的建筑材料,在土层中挖掘的洞穴和用生土砌筑的房屋成为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至今仍有千万人居住。根据场地和形式,窑洞可分为三种类型:靠山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3]“屋顶是场院”这种特殊的屋顶形式是靠山窑居聚落的一大特点,主要分布于陕北、陇东、豫西、山西等地区。

4.2 “靠山窑洞”民居形式 在黄土台地的陡崖上或冲沟两侧的土壁上挖出来的窑洞一般为“靠山式窑洞”,随各地地形的变化和自然条件的不同,“靠山式窑洞”在单孔形状及尺寸、多孔组合方式、院落布置的方面,都各有特点。人们选择适合建窑的土崖山坎,削平崖面,剖开山体,按构思中的尺寸向内扩挖,初成窑形,可以挖一层、两层或多层窑洞,再用宽而平的镢头凿平筒体与窑面,用三合泥(石灰、泥土、河沙混合)抹平四壁,待自然风干后安门上窗,一眼窑洞就完成了。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使用青砖或红砖砌筑窑脸(图7)。

4.3 构成场院的屋顶的建造 开挖窑洞的土回填窑顶,压实碾平,不让其长草,杜绝草的根系深植窑洞破坏土的密实。平整的窑顶形成崖坡前的开阔场地,是上一户窑洞人家晾晒谷物和活动的场地。层层叠叠的靠山窑洞聚落,随山就势形成“你家的屋顶是我家的院落”,连续的屋顶也形成街道,促进邻里之间的相互交融(图8)。屋顶的女儿墙既能挡雨也能起到安全维护作用,也可以坐在上面歇脚,可谓一举多得。

5 海礁石压瓦屋顶

5.1 分布范围和地理概况 福建省近海岛屿的民居建筑,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渔民使用岛上取之不尽的海礁石用于砌墙、铺路、压瓦,创化出一种近于“超现实”的民居建筑。岛上全年不分季节,有近一半时间是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台风近10次。海礁石是岩石与大海在漫长岁月中侵蚀与抗争的结果。比起其它任何材料,它更能抵抗潮湿和富含盐分的海风,海岛上的海礁石民居用手边的材料应对极端的海洋气候。

5.2 海礁石民居 与内陆民居相比,海礁石民居对台风的防御是首要问题。海礁石民居一般为两层高度,尺度低矮,海贝碎粉加温提炼后混合沙粒,用来做砌石的粘合材料。石头砌成的墙体内部用木板分隔成小阁楼。房子的窗户很小,并且都用石柱支撑隔开。在选择建房时力求朝向一致,避免大门对开(图9)。

5.3 海礁石屋顶的建造 海岛上几乎没有土地,粘土瓦尤为可贵。瓦片型较宽大,凹形平缓,尺寸为长240mm,宽220mm,比通常的瓦片要薄,厚度只有50mm[5]。青色和红色夹杂在一起。它虽然薄,形状也不是很规整,颜色也不统一。这些“拼凑”起来的屋顶恰恰说明了瓦的来之不易,每一片瓦上都压着一块海礁石,海礁石的大小刚好适合人手工抛接,瓦与海礁石的结合,有效地抵御了海风的造访(图10)。

6 土筑平屋顶

6.1 分布范围和地理气候概况 雨水充沛的自然气候区,民居屋顶需要大屋檐且足够的屋面倾斜度,便于快速排走雨水。随着我国的气候区从亚热带湿润地区到干旱少雨的西部地区,不同地区民居屋面的倾斜度逐渐发生着变化,土坯屋顶民居在半干旱气候区都可见到,如甘肃、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云南等,土坯屋顶伴随土坯建筑分布面积很广。我国最西部的喀什,在这片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的沙旱地区,屋顶是完全而纯粹的土平顶。

6.2 土筑平顶房 喀什噶尔老城民居是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平顶民居结构[6]。为了应对炎热和风沙,喀什老城的民居外墙厚实,约70cm厚的生土墙体,少窗或所开窗洞较小,相对封闭的院落空间围成了一个舒适的小气候环境。多为单层或双层平顶建筑。

6.3 土坯平屋顶的建造 土坯平屋顶建造时先在梁上铺密檩、苇席、或木板盖面,用树枝、柴草铺平,其上糊一层纯净粘土泥巴,称被单泥,最后在挑选粘性好的粘土加入适量的沙子,反复捶平压紧,整体屋顶平整不漏雨。平屋顶上开有天窗,在夏天平屋顶不但成为晒台,而且还可用来夜晚乘凉(图11)。屋顶偶有积雪覆盖,女儿墙中长的伸出用于排水的被掏空的杨木,将溶化的雪水与土墙远远的隔离。出现了大面积的平顶土坯房,其屋顶没有瓦,没有屋檐,没有任何遮盖物,没有任何倾斜角度。由于人口增加,居民还会在平顶上继续加盖房屋,形成“楼上楼”、“过街楼”等层层叠叠咬合在一起,屋顶空间使民居形态变化丰富(图12)。

7 结语

本文因篇幅有限,仅列出各个地区具有典型性的民居屋顶聚落,希望借以展现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丰富性,屋顶的材料和建造方式都来自因地制宜的智慧创造,它们最好地适应了当地的气候与地貌,没有形式美的比较与取舍,构建出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白一凡,吕爱民.“贵州布依族石板房的生态性分析”[J].中国少数民族筑,2009,11.

[2]李智远.“内蒙古俄罗斯族木刻楞民居文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3]同[2].

[4]童林旭著.地下建筑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56.

[5]余平,董静著.对焦:土、木、砖、瓦、石[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6:72.

[6]郑朝灿,张献梅主编.中外建筑简史[M].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