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工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廊道保护和区域发展策略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1-29
  • 阅读量25次
  • 评分0

摘    要: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该工程建成通航后,能够有效缩短淮河到长江的航道距离,有效提升全省航运能力,优化全省产业布局,促进交通、产业、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文章首先界定了工程沿线范围,总结现状特征,然后从生态环境、区域交通、城镇发展和产业四个层面,分析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生态廊道保护、港区布局、城镇集聚建设和特色旅游四条发展策略。


关键词:引江济淮;生态廊道保护;区域发展;


1 相关背景

1.1 工程基本情况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从皖江城市带的安庆、铜陵引水,经西兆河、白石天河等河道输送至合肥,再向北依托西淝河、茨淮新河、涡河等河道将水输送至中原城市群发展区域,全程地跨安徽、河南两省15地级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587公里,受水区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以上,现有人口超过4100万人。根据工程所处位置和输水主要作用,划分为南部的引江济巢段、中部的江淮沟通段和北部的江水北送段。南段采用双线引江方案,建设2处引江口门和2条输水线路,分别是安庆枞阳闸、铜陵凤凰颈站、西兆河输水线路和菜子湖输水线路,过庐江后经开挖的小合分线进入合肥;中断通过提升泵站,将派河的水经提升后输入瓦埠湖,进而进入淮河;北段自淮河引出,向北经西淝河(清水通廊)输送至亳州、阜阳等皖北地区,直至皖豫交界处。


1.2 工程沿线范围界定

为更好地开展沿线相关研究,并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增强可操作性。本文将引江济淮主体工程沿线区域所在镇级行政单元作为沿线范围,涉及21县(市、区)的96个乡镇(街道、社区、农场),其中街道(社区)2个、城关镇6个、乡镇87个、农场1个,总面积约9053km2。


1.3 工程沿线现状特征

1.3.1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

工程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是我省干线航道“一纵”的主体,连接长江、淮河两条东西向黄金水道,沿线拥有合肥港、安庆港、淮南港等多个主要内河港口,是全国水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紧邻合肥、安庆、阜阳等重要空港,与京沪高铁、京福高铁、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京台高速、合宁高速、合武高速等共同构成“公铁水空”全方位的综合交通体系。


1.3.2 地势开阔平坦,农耕资源丰富

工程沿线整体地势开阔平坦,涉及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两大平原和江淮丘陵区域,沿线96个乡镇中,平原丘陵乡镇面积占98%,山区乡镇面积占2%。根据二调变更调查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沿线现状耕地面积约占研究范围的60%,人均耕地接近1.7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3.3 经济差异显著,发展潜力较大

工程沿线人口密度北高南低,经济发展水平中部高、南北部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区域产业特色鲜明,拥有多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集群。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类型丰富多样,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条件优越。随着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推进和交通区位条件改善,沿线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3.4 环境总体优良,生态价值突出

工程沿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稳定,总体呈现南优北劣态势。沿线长江干流、淮河干流、西兆河、菜子湖、东淝河、西淝河等输水线路水质总体优良,巢湖、派河等局部地区水环境存在超载。沿线区域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重要候鸟迁徙停息地与越冬地等自然保护地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级1处)、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1处,省级2处)、森林公园8处(国家级5处,省级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湿地公园5处(国家级4处,省级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处,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2 工程建设影响

2.1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为了达到“一江清水往北送”的水质保障要求,引江济淮工程要求沿线水系流域实行比目前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严格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千方百计保障输水水质。


工程建设运行后,输水沿线河流与湖泊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湿地面积有所增加,形成库区、沟渠、池塘、农田和河口等梯级湿地系统。依托江湖水量交换条件,在全面治污的基础上,配合巢湖生态相机补水,可以增加江湖之间生物交换,提高巢湖自净能力和扩大水体环境容量。


2.2 降低区域交通运输成本

工程开发航道里程总长354.9km(建设Ⅱ级航道167km,利用合裕线Ⅱ级航道18.9km,建设Ⅲ级航道169km),将彻底改变淮河绕道洪泽湖和京杭运河联通长江的局面,节省航程200km~600km,进一步提升航道货运能力,大幅度降低货物运输成本。西兆河航道年水运量由100万t提升至800万t,菜子湖线路新开航道预计新增年水运量2050万t,江淮沟通段年水运量将达到6500万t以上。


2.3 影响沿线城镇发展格局

工程建成运营将极大提升沿线城镇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环境质量和综合交通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城镇发展优势,构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休闲展览、餐饮娱乐、生态居住等多种业态,优化沿线城镇空间布局。


沿线城镇建设可充分利用滨水优势,完善城市功能,调整用地布局,增强滨水空间的活力和充分发挥滨水空间的价值,创建宜居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品质,打造运河新城。


2.4 促进其他产业大发展

通过引江济淮工程的调蓄作用,改善沿线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结合工程输水水质保障要求,提升产业准入门槛,加快淘汰沿线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推动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水利枢纽、输水河道和调蓄湖泊的旅游功能,并结合沿线自然及人文资源禀赋特点,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3 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

3.1 以水质保护为前提,加强沿线生态廊道保护

以587km的输水河道为主干,结合沿线重要湖泊及自然保护地,形成连续完整、功能完备、贯穿南北、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作为保障输水水质安全的重要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领地、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载体。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以生态修复、增绿扩量、森林提质为重点,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等方法,大力推进工程沿线自然保护地及重要湖泊保护,开展沿线生态林带建设,减缓生态系统边缘效应,塑造良性循环的生态格局。


加强巢湖、菜子湖、瓦埠湖等重要湖泊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重要湖泊的布局优化及功能提升。针对菜子湖、瓦埠湖等具有重要水源保护、调蓄等功能的湖泊,探索建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开展工程沿线生态林带建设工程,提升岸线生态质量,强化生态涵养功能。工程管理范围开展高质量绿化建设,培育护堤、护渠林带,设立工程防护隔离绿带,对重点工程设施周边进行重点绿化。积极探索“租地绿化”模式,在现有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开展工程沿线生态林带建设工程,加快输水干线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3.2 以岸线利用为基础,合理规划港区布局

综合考虑河段、区位、产业、生态等因素,将岸线划分为保护类岸线、利用类岸线和预留类岸线,引导岸线及后方陆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构建全省“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积极开展航道整治,全面整合沿线港口资源,加大老旧码头升级改造力度,形成以合肥港为核心,淮南寿县港区、安庆桐城港区、芜湖无为港区联动发展的整体格局。推进连接重要港口的专用通道、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促进“公铁空”等各种运输方式与港口有效衔接。加强老港区集疏运通道的升级改造,缓解港城矛盾,释放港口能力,增强重要港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3.3 优化开发模式,推动沿线建设用地集聚开发

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层次结构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城镇格局。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培育建设一批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城镇。


沿线城区(如肥西、庐江等)应充分依托江淮运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美化滨水景观环境、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特色产业型乡镇(如庐江龙桥镇、桐城市双港镇等)应着力挖掘自身特色产业潜力,发挥运河航运和供水功能,大力优化乡镇产业结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特色旅游型乡镇(如桐城市鲟鱼镇、孔城镇,利辛县阚疃镇等)应结合水利文化旅游带建设,充分发挥当地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相关产业,培育一批风景优美、配套齐全的高品质景区。


3.4 以工程枢纽为节点,带动沿线特色旅游发展

在保障工程调水、航运和生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运用生态理念、文化创意和产业思维,融入地方元素,深入发掘水利枢纽、输水河道和调蓄河湖的旅游功能,利用枢纽建筑、跨河桥梁、交叉渠系、两岸风光等可视景观,形成舒展有序的视觉空间,清新亮丽的宜人环境,和谐优美的景观风貌,展现新时代运河形象。重点依托枞阳引江枢纽、庐江节制枢纽、派河口泵站枢纽、蜀山泵站枢纽(含淠河渡槽)和东淝河闸枢纽,发展水利工程枢纽旅游,加强周边乡镇土地利用管控,提前谋划枢纽周边用地布局。


充分发挥引江济淮工程在丰富旅游景点、重塑旅游格局、提升旅游品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机串联淠史杭特大型灌区、皖西大别山水库群等知名水利旅游资源以及安丰塘、曹操古运河等水利工程关联文物,精心打造引江济淮水利旅游示范工程,加强沿线地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文化旅游的互联协作和深度融合,提升工程沿线旅游价值。


4 结语

引江济淮是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本文以保障工程输水水质为前提,提出未来可以加强生态廊道系统保护,统筹利用岸线及后方陆域土地资源,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强化分区引导,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促进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美好格局。


参考文献

[1] 史书汇.浅析引江济淮工程环境保护措施[J].治淮,2021(06):67-69.

[2] 陈书琴,阎苗,姜燕凡,等.引江济淮工程对沿线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影响[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1):92-96.

[3] 路凌云.引江济淮工程航运功能的提升路径[J].水运管理,2020,42(08):5-7.

[4] 李立明.引江济淮工程必要性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2):44-45+48.

[5] 孙贤斌孙良萍,赵怀琼等引江济淮工程调水安徽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1, 37(05):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