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王雄雄王卓
浓重的乡音、简朴的衣着、满脚的泥土、一脸的憨厚,甘肃省静宁县林业局果树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建明与围绕在他身边的果农从外表上并无二致。
24 年来,这位果业大县的农技员每年有200 多天奔走于各乡镇,不厌其烦地为果农答疑解惑、指导修剪,累计培训果农36 万人次。静宁县果农们都说李建明的指导“听得懂、看得见、很实用、见效快”,在静宁县他是大伙儿最亲近的“泥腿子”农艺师。
一年有200 多天在乡间
静宁果业发展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末。1988 年初,静宁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掀起了全县第一轮建园热潮。彼时,24 岁的李建明刚刚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并分配到静宁县林业局从事果树管理技术推广工作。
面对广大群众长期务农、对果业生产一无所知的情况,李建明一年有200 多天奔走于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1991 年冬,他和同事来到李店镇搞技术培训,在当地一块果园里现场示范讲解红富士苹果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前来学习的群众将他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课结束时天都黑了,但果农仍然还在问这问那,不愿离去。”李建明说,10多年过去了,那个场景还深深刻在他脑海中,“在那一刹那,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大伙脱贫致富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
24 年来,李建明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帮助果农解决疑难问题,在12 个果园大乡、60 个果园重点村,与5 100 户果农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和果园档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两项技术获引用并推广
工作越久、与群众打交道越多,李建明就越感到将果品生产高新技术转化为果农易懂的实用技术的迫切。
1990 年秋,李建明和同事们总结出一套适合静宁气候特点的红富士苹果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即“一年定干、二年重剪、三年拉枝细管、四年成形挂果、五年丰产”。这项成果使高深理论通俗化、复杂技术简单化,很快就被果农接受并掌握,大大激发了全县果农的务果积极性。通过这项技术的推广,果树比使用传统技术提前两年挂果,年亩增产值1 000 元以上,全县10 万亩果园因此项技术推广年增产值1亿元以上。
针对静宁县果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果园产量不高、优果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李建明自选课题进行攻关,开展了“红富士苹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研究,并进行“树形改良、配方施肥、免耕覆盖、人工辅助授粉、果实套袋、无公害农药使用”等现代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使示范园平均亩产由原来的1 200千克提高到1 500 千克,优果率由30%提高到60%以上。技术推广后,全县40 万亩挂果园年增值5 亿元以上。这两项技术均被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引用并在全国推广。
为向果农提供优质果苗,从1993—2002 年,李建明带领林业技术骨干,选育出‘成纪1 号’苹果新优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后,平均亩效益高出其他品种3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成纪1 号’也分别在上海国际农业博览会和深圳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华名果”和“优秀展品金奖”。目前,李建明主持完成的“苹果新优品种‘成纪1号’选育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已通过甘肃省科技厅专家组鉴定验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
让果农活出幸福和尊严
俗话说“人穷志短”,摆脱贫困才能让果农活出幸福和尊严。这也是李建明为自己设定的人生价值目标。2012 年3 月,甘肃省开展“双联”活动,李建明借此机遇,发挥专长,积极帮助联系户摆脱贫穷走上富裕之路。李店镇阴坡咀村村民郭跟太和郭跟勤兄弟俩是李建明的联系户,两家果园面积均在5 亩以上。李建明先后26 次来到坡咀村,不仅手把手地向兄弟俩传授果园管理技术,还联系村干部,组织其他村民前来接受培训。
经过两年的“精耕细作”,郭跟太的2 亩结果果园从地面管理到整形修剪管理都达到了标准化水平,年产优质苹果6 000 千克,收入4 万多元。
在李建明的带领下,静宁县率先在甘肃省内建立了苹果出口基地和GAP 基地,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帮助果农建立经济合作组织32 个,帮助5 家果品龙头企业完成出口认证,为“静宁苹果”出口欧盟、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开辟了通道。
李建明辛勤的工作换来了广大果农的尊重与信任,也得到了组织的肯定。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李建明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甘肃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被省林业厅聘为“甘肃省林果专家”。
(据《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