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晋棉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性和聚类分析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165次
  • 评分4
  • 31
  • 0

翠翠1,李朋波1,杨六六1,曹彩荣1,曹美莲1,张先亮2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运城 044000;2.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对23个晋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品种(系)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差异较大,其次是产量性状差异明显。“1106”、“1110”、“1112”在子棉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方面表现较好。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大小顺序为子棉产量>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子指>衣指>株高>第一果枝节位>衣分>生育期;纤维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均较小,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23个陆地棉品种(系)聚为A、B两个类群,A为产量中等偏下、抗病性较差、品质中等偏上的代表群;B为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差的代表群。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55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04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重要的经济性状大都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不利于育种家对优良基因型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异的正确鉴别[1]。学者们[2-4]对棉花的产量及品质等性状的遗传效应及遗传相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给育种家提供了有效的遗传信息进而指导选择育种。学者们[5-11]还对棉花的多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由于分析的品种(系)不同及环境差异,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本研究对晋棉品种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育种课题组自育的品系的产量、抗病性和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差异、变异和聚类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优良种质材料和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为晋棉系列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育种课题组自育的共23份陆地棉品种(系),分别为“1101”~“1123”。2011年将供试材料种植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牛家凹农场。田间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4行区,行长6.6 m,小区面积为26.4 m2,田间管理同常规大田。每个小区随机选择生长发育正常的棉株10株,以单株为单位进行田间调查、收花和室内考种,棉样送农业部纤维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HVI900系列测定。考察项目包括子棉产量、铃重、衣分、衣指、子指、株高、果枝始节、果枝节间距、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生育期,共计17个性状。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8.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从表1可知,“1110”、“1112”和“1106”的子棉产量较高,而“1103”、“1116”、“1122”的子棉产量较低;铃重3.64~7.06 g,其中“1123”最低,为3.64 g,“1120”最高,为7.06 g;衣分29.62%~41.64%,其中“1102”衣分最低,为29.62%,“1117”衣分最高为41.64%;衣指4.95~7.60 g,“1116”的衣指最小,为4.95 g,“1106”和“1117”最大为7.60 g;子指7.85-12.60 g,其中“1122”子指最低为7.85 g,“1119”最高为12.60 g;“1106”、“1119”和“1120”植株较高,“1122”植株较矮,长势弱;第一果枝节位6.55~9.30 cm,“1103”最低,为6.55节,“1107”最高,为9.30节;单株铃数5.25~15.35,“1102”单株铃数最少,为5.25个,“1104”、“1110”、“1116”的单株铃数较多;“1120”、“1121”对枯萎病免疫,而“1117”的枯萎病病情指数为10.90;黄萎病病情指数为2.65~53.37,其中“1120”、“1111”、“1119”的黄萎病指数较低,达到了高抗水平;果枝数差异不大。

2.2 主要性状的变异分析

表2列出了17个主要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黄萎病病情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79.70%和67.49%,说明各个品种(系)在感染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程度上差异很大。果枝数和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分别是29.93%和19.29%,农艺性状变异的大小顺序为果枝数、单株铃数、株高、第一果枝节位;其产量构成性状中,子棉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13%,最小的是衣分7.06%,大小顺序为子棉产量、铃重、子指、衣指、衣分;纤维品质构成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

2.3 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

用子棉产量等17个性状对23个供试的陆地棉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以产量、病害及纤维品质性状将这23个品种(系)聚为A、B两个类群,其中A又可分为A1、A2亚类。A1亚类有14个品种(系)(占61%),特点是铃重小、矮秆、节位低、果枝数多、生育期较短、纤维品质中等,子棉产量较低的类群,其中第一果枝节位、整齐度、伸长率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A2亚类有5个品种(系)(占22%),特点是节位较高,抗黄萎病,子棉产量中等、纤维品质较好的类群,其中,株高、长度、整齐度、伸长率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B类有4个品种(系)(占17%),特点是铃重大、子指大、高秆、单株铃数多、高抗枯黄萎病、生育期较长、纤维品质较差、子棉产量高的类群,其中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整齐度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表3)。枯萎病病情指数在这3类中都达到了高抗水平,A2类的平均枯萎病病情指数很小,仅为2.59。

3 讨论

供试陆地棉品种(系)属于晋棉品种或者是晋南地区选育出来的品系;铃重3.64~7.06 g;衣分29.62%~41.64%;衣指4.95~7.60 g;子指7.85~12.60 g;果枝数差异不大;除品系“1117”的枯萎病病情指数为10.90外,其余品种(品系)都达到了抗病标准;黄萎病病情指数为2.65~53.37;“1106”、“1110”、“1112”在子棉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方面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黄萎病病情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79.70%和67.49%;子棉产量的变异系数也达到了37.13%;产量构成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枝数,为29.93%,最小的是衣分,为7.06%;纤维品质构成性状的变异系数都较小,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个陆地棉品种(系)可聚为A、B两个类群,A类群可分为A1、A2亚类,共计19个品种(系)(83%),为产量中等偏下、抗病性较差、品质中等偏上的代表群;B类群有4个品种(系)(17%),为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差的代表群。

其中品系“1119”、“1120”、“1121”、“1122”、“1123”是选育出来的恢复系,从统计和聚类结果中可以得出,“1120”、“1121”、“1122”、“1123”在A类群中,表明这几个恢复系的子棉产量较低、品质较好;“1119”的子棉产量较高,抗病性、纤维品质(除马克隆值)也较好。从2003年开始,我国杂交棉制种面积开始大幅度扩大,抗虫杂交棉播种面积2005年达170万hm2后[14],到2007年达最高峰,但2009年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缺乏,杂交种制种成本大幅增加。利用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制种,可使用工数量大大减少,成本降低,且制种容易保证纯度[15-16]。因此选育恢复系和不育系成为制种的关键,从所选的恢复系可以看出,“1119”在产量、抗病性和纤维品质等方面表现较好,“1120”、“1121”、“1122”、“1123”需要进一步改进。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棉花品种将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努力改造恢复系培育优良的杂交棉对杂交棉的迅速推广将起到促进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骏麒,承泓良.江苏棉作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杨六六,刘惠民,曹美莲,等.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J].棉花学报,2009,21(3):179-183.

[3] 李卫华,胡新燕,申温文,等.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J].棉花学报,2000,12(2):81-84.

[4] 韩祥铭,刘英欣.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 2002,28(4):533-536.

[5] 史加亮,李凤瑞,袁海涛,等.陆地棉亲本配合力及聚类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9):21-23.

[6] 陈荣江,朱明哲,孙长法.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264-268.

[7] 陈荣江,王文峰,朱明哲.棉花新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与主成分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2):187-189.

[8] 王林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棉花品种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9-32.

[9] 吴翠翠,李朋波,杨六六,等.棉花主栽品种群不同年份稳定性比较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12-16,22.

[10] 孙长法,赵 晖,陈荣江.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4):77-81.

[11] 董承光,李成奇,李生秀,等.棉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3):425-429.

[12] 朱晓平,郑新疆,张 静,等.新疆哈密地区陆地棉品种主要性状差异性和聚类分析[J].中国棉花,2013,40(5):30-32.

[13] 宿俊吉,邓福军,陈 红,等.陆地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8):1386-1391.

[14] 毛树春,冯 璐.2010年全国棉花品种监测报告[EB/OL].http://www.ccppi.com.cn,2010-11-27.

[15] 郭宝生,刘素恩,王兆晓,等.高产优质“三系”杂交棉品种冀 FRH3018的选育[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63-65.

[16] 侯思宇,张 锐,张 晓,等.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