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BacillusBS-8的生物学特性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907次
  • 评分4
  • 70
  • 0

常慧萍1, 王 丁1,夏铁骑2,邢文会1,杨 雪1, 张 红1

(1.河南教育学院生命科学系, 郑州 450046;2.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研究石油降解菌BS-8(Bacillus sp.)的生长特性及影响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因素。通过测定BS-8发酵液的OD600 nm、表面张力、排油圈直径推测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方式;考察了碳源、氮源、温度、pH、NaCl浓度对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BS-8生物的表面活性剂产生方式为生长相关型,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随菌体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排油圈直径与发酵液中表面活性剂含量呈正相关;菌株BS-8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酵母膏,最适培养温度为30 ℃,最适pH 7.0,最适NaCl浓度为20 g/kg。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BS-8;生长相关型;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56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08

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s,简称BS)是由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中同时存在极性亲水基和非极性疏水基,能够显著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1]。与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具有用量少、选择性好、低毒、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制药工业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许多利用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研究发现,培养基中的营养条件(如C、N、P浓度)和培养条件(如pH、温度、离子强度、接种量、种龄等)对微生物产表面活性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碳源对微生物所产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和结构有决定作用,烃类物质的存在尤其是烃链长度对培养基中微生物所产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也会有着显著的影响[3]。所以,筛选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及对影响代谢产物的因素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课题组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一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对其中一株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的生长与产表面活性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其产表面活性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为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产率及开发应用打下一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菌株BS-8(Bacillus sp.),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4]。

1.1.2 培养基 LB培养基(g/L): 胰蛋白胨10,酵母提取物5,NaCl 10,琼脂20;pH 7.0。

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 20.0,(NH4)2SO4 2.0,MgSO4·7H2O 0.5,KH2PO4 2.0,Na2HPO4 2.0,CaCl2·H2O 0.005;pH 7.0~7.2

1.2 方法

1.2.1 测定方法 排油圈的测定参考王大威等[5]的方法,表面张力的测定参考曹娟等[6]的方法。

1.2.2 菌株BS-8的生长与产表面活性剂的动态关系试验 将菌株BS-8以10%的接种量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30 ℃、160 r/min振荡培养,每隔6 h取样,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发酵液的OD600 nm,并测定离心后的发酵上清液的表面张力及排油圈直径。

1.2.3 影响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的因素试验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还需要合适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渗透压等。为确定菌株BS-8的最佳生长及产表面活性剂的条件,研究了碳源、氮源、温度、pH和NaCl浓度对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按照5%的接种量,将菌株BS-8于30 ℃、160 r/min摇床培养48 h,并测定离心后的发酵上清液的排油圈直径。具体设计见表 1。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与菌体生长的动态关系

菌株BS-8在发酵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发酵液的OD600 nm及离心上清的表面张力和排油圈直径,结果如图1所示。有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细菌细胞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其产生与菌体生长有相关型和非相关型两类[7]。一定浓度范围内,发酵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与表面张力呈反比[8]。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反映了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图1表明,在发酵培养基中菌株在6 h时已开始产表面活性剂,6~30 h内菌体数量迅速增加,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随菌体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表面张力快速下降(从63.2 mN/m下降为39.4 mN/m)。随着菌体数量缓慢增长,表面张力持续下降但降速减慢。30~54 h间细菌数量达到最高值,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也降至最低值34.1 mN/m。54~72 h间,菌体数量有所下降,表面张力有所增加。

排油圈直径与发酵液中表面活性剂含量呈正相关,与表面张力呈负相关,即表面张力越大,排油圈直径越小。由图1可知,6~30 h上清液的表面张力快速下降,而排油圈直径从11 mm增大到62 mm,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上清液表面张力持续下降但降速减慢,排油圈直径维持在62 mm左右。据以上分析,推测菌株BS-8的表面活性剂产生方式为生长相关型。

2.2 不同因素对菌株BS-8产生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2.1 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碳源 碳源是菌体生长和产生代谢产物必不可少的营养基质,充足的碳源决定了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分别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可溶性淀粉作为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经过48 h的培养,测定各发酵液的排油圈大小。从图2可知,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排油圈直径最大达到62 mm,其他几种碳源产生的排油圈均小于以葡萄糖为碳源产生的排油圈。即葡萄糖为碳源的发酵培养液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最高,所以培养液的碳源选择葡萄糖。

2.2.2 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氮源 分别以硫酸铵、牛肉膏、酵母膏、尿素、硝酸铵作为发酵培养基中的氮源,经48 h的培养,测定发酵液的排油圈大小。图3数据表明,不同的氮源对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的量有较大的影响。以酵母膏为氮源时,排油圈直径最大达到66 mm,均大于其他几种氮源产生的排油圈,几种氮源的效果大小顺序为酵母膏、牛肉膏、硫酸铵、硝酸铵、尿素。

2.2.3 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温度 菌株BS-8在不同温度下培养,发酵上清液产生的排油圈大小也不同,说明温度对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由表2可知,在20~40 ℃的范围内菌株BS-8的排油圈直径较大,60 ℃时仍具有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广的生长温度范围。当培养温度为30 ℃时,排油圈直径达到67 mm。

2.2.4 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pH 菌株BS-8接种在不同pH的培养液中,经振荡培养,其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如表3所示。不同pH下,发酵上清液产生的排油圈大小不同,说明pH影响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由表3可知,菌株BS-8在pH 6.0~9.0范围内排油圈直径较大。当pH为7.0时,排油圈直径最大达到65 mm,发酵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最高。

2.2.5 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NaCl浓度 菌株BS-8在不同NaCl浓度的发酵液中培养,其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发酵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的NaCl对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产量有较大影响,菌株BS-8在NaCl浓度为10~30 g/kg 的范围内均生长良好,能耐受浓度50 g/kg的NaCl, 当NaCl浓度为20 g/kg时,排油圈直径最大。

3 结论与讨论

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研究表明,其适用于石油工业和环境工程,因此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9],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发酵法和酶催化法两种。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目标产物的不同将发酵法分为四种:生长细胞法、代谢控制的细胞生长法、休止细胞法和加入前体法[10,11]。目前只有少数产品走向市场,主要原因是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成本较高。通过选育高产菌株、改进发酵工艺及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率可以降低其成本,使其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菌株BS-8(Bacillus sp.)是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的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对其生长与产表面活性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其产表面活性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菌株BS-8产表面活性剂与菌体生长的动态关系表明,菌株BS-8的表面活性剂产生方式为生长相关型,排油圈直径与发酵液中生物表面活性剂含量正相关,与表面张力负相关。以排油圈直径表征发酵液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不同因素影响了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菌株BS-8高产表面活性剂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酵母膏,最适培养温度30 ℃,最适pH 7.0,最适NaCl浓度为20 g/kg。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CAMEOTRA S S, MAKKAR R S. Recent applications of biosurfactant as b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molecules[J].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2004, 7(3):262-266.

[2] 钱欣平,阳永荣,孟 琴.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3):75-78.

[3] KIM H S,JEON J W, KIM B H, et al. Extracellular production of a glycolipid biosurfactant, mannosylerythritol lipid, by Candida sp. SY16 using fed-batch fermentation[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6, 70(4):391-396.

[4] 夏铁骑,常慧萍,张建清.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高效降解菌群的构建[J].农业灾害研究,2013,3(6):49-51.

[5] 王大威,刘永建,林忠平,等.一株产生脂肽的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脂肽对原油的作用[J].微生物学报,2008,48(3): 304-311.

[6] 曹 娟,徐志辉,李凌之,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Acinetobacter BHSN的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1):73-78.

[7] ABOUSEOUD M, MAACHI R, AMRANE A, et a1.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in production of biosurfactant by Pseudomonas fluorescens[J]. Desalination,2008, 223: 143-151.

[8] 马 强,林爱军,马 薇,等.土壤中总石油烃污染(TPH)的微生物降解与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08,3(l):l-7.

[9] PORNSUNTHORNTAWEE O, MAKSUNG S, HUAYYAI O, et a1.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P4 using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Effects of oil loading rate and cycle tim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812-818.

[10] 李祖义,杨勤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一)[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2(15):6-8.

[11] 郑新伟.一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及其产物性质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