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少华,兰 斌,王少华,吴海亚,夏起昕,何德志,周雨亭,阮美霞,郭熙法
(湖北省武穴市农业局,湖北 武穴 435400)
摘要:以双低油菜品种华双4号和中双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摘薹的效应以及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一菜两用”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摘薹,油菜产量表现明显不同,油菜子产量以12万株/hm2最高,鲜菜薹产量以15万株/hm2最高;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条件下,12月23日摘薹、留薹12 cm油菜子和鲜菜薹产量较高,且菜薹品质好,为最佳摘薹组合;双低油菜“一菜两用”产业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油菜平产稳产,显著提高种植效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双低油菜;一菜两用;产业化;配套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4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01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1.005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Planting Once and Harvesting Twice” (POHT) with Double-Low Rapeseed Oil
MEI Shao-hua,LAN Bin,WANG Shao-hua,WU Hai-ya,XIA Qi-xin,HE De-zhi,
ZHOU Yu-ting,RUAN Mei-xia,GUO Xi-fa
(Wuxue Bureau of Agriculture,Wuxue 435400,Hubei,China)
Abstract: Two types of double low rapeseed oil cultivars including Huashaung No. 4 and Zhongshuang No.10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tem-cutting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stem-cutting stage and stem-keeping height on yield of rapeseed oil. The effect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ing Once and Harvesting Twice” (POHT)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effect of stem-cutting on yield of rap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The highest yield of rapessed was at 120 000 plants/hm2. The highest yield of fresh stem was at 150 000 plants/hm2. The highest yield of rapeseed and fresh stem of stem-cutting stage was on December 23th with and the stem-keeping height of 12 cm.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ing Once and Harvesting Twice” (POHT) can stabilize the yield of rape, increase significantly the planting benefits and improve stem utilization of the rape.
Key words: double low rape; planting once and harvesting twice (POHT); industrialization; matching 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14-09-16
基金项目: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0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21B03);湖北省双低油菜品牌建设
板块项目(2011180)
作者简介:梅少华(1967-),男,湖北武穴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及技术推广工作,(电话)18071229868
(电子信箱)wxnyjlyk@163.com。
武穴市是湖北省油菜生产大市,常年油菜种植面积2.67万hm2[1]。育苗免耕移栽是当地油菜主要种植方式[2],油菜生产用工量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暖冬的气候条件常造成移栽油菜冬前生长过旺,甚至出现早薹早花现象[3]。为了确保油菜生产安全,提高油菜产量和种植效益,丰富春节前后城区及厂矿企业蔬菜供给,促进全市油菜产业多元化发展,近年来,武穴市坚持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大力示范推广双低油菜“一菜两用”产业化技术,创新摘薹、加工增值技术,实现了“一季种植、两季收成、多元开发”的综合增收效果。本研究探讨了双低油菜“一菜两用”高产高效栽培及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以期为该项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试验品种分别为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常规双低油菜品种华双4号和中双10号,芥酸含量均低于3%,饼粕硫甙含量均低于30 μmol/g[4,5],油菜薹鲜嫩,具有甘蓝的清香味,生食甜脆,口感极佳。
1.2 试验设计
试验安排在武穴市大法寺镇中桂村进行,共设置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摘薹效应试验和不同摘薹时间及留薹高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试验,同时设置摘薹和未摘薹大区对比展示,面积均为2 hm2以上。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摘薹效应试验分华双4号和中双10号2个品种,移栽密度设每公顷9万、12万、15万株,以每公顷密度12万株未摘薹作对照,小区面积20 m2,3次重复;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试验是针对2011年冬前气温偏高、早播早栽油菜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早薹早花趋势明显的情况安排的,油菜品种为华双4号,分别在2011年12月12、23日和2012年1月12日在油菜薹高25~30 cm、35~40 cm和45~50 cm时摘薹,留薹高度设12 cm和6 cm,以未摘薹作对照,小区面积20 m2,3次重复。
1.3 操作管理
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摘薹效应试验和不同摘薹时间及留薹高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试验以及大区对比展示油菜均采用免耕移栽方式,2011年9月5~10日播种,10月15~25日移栽,同一田块内移栽密度均匀一致。摘薹后每公顷追施尿素120.0 kg、氯化钾75.0 kg,其余管理措施同于常规移栽油菜栽培。
1.4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AS 9.0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的油菜摘薹效应
2.1.1 生育进程 如表1所示,华双4号和中双10号摘薹后生育进程发生明显变化,现蕾期、初花期推迟6~7 d,终花期推迟8~9 d,花期延长2 d,成熟期推迟2~3 d。2个品种不同密度间无明显差异。
2.1.2 产量及构成因素 不同密度条件下摘薹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显不同,华双4号和中双10号表现趋势相同。如表2所示,与CK相比,摘薹油菜株高和分枝部位显著降低,不同密度间无显著差异;一次分枝数显著减少,二次分枝数显著增多,不同密度间差异显著;单株角果数则随着密度变化和摘薹影响而不同,相同密度条件下摘薹油菜单株角果数显著增多,不同密度条件下,9万株/hm2摘薹油菜单株角果数比CK显著增多,15万株/hm2则显著减少,可能是由于油菜摘薹效应和群体效应的综合影响;摘薹油菜二次分枝数增多,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有下降趋势,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油菜子产量华双4号以12万株/hm2处理最高,比CK增产3.48%,中双10号以CK最高,12万株/hm2摘薹比CK减产1.40%,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个品种鲜菜薹产量均以15万株/hm2最高,9万株/hm2最低,不同密度间差异极显著。
2.2 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对提早抽薹油菜,适时科学摘薹有利于分枝和花蕾分化,增加有效角果数。如表3所示,各处理间有效分枝数差异显著,留薹12 cm、摘薹较早有利于油菜恢复生长,促进分枝形成;12月12日摘薹,留薹12 cm、6 cm和12月23日摘薹留薹12 cm单株有效角果数均比CK增多,其中12月12日摘薹留薹12 cm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余摘薹处理单株有效角果数减少。摘薹时间推迟,留薹高度降低,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留薹高度12 cm时,摘薹越早,越有利于早薹油菜油菜子产量的形成,12月12日和12月23日摘薹产量分别比CK增产8.66%和5.33%,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1月12日摘薹比CK减产显著;留薹高度6 cm时,12月12日摘薹比CK略增,12月23日和1月12日摘薹分别比CK减产2.75%和10.03%,其中1月12日摘薹减产极显著。
摘薹时间越迟,留薹高度越低,鲜菜薹产量越高。1月12日摘薹,留薹6 cm鲜菜薹产量比其余摘薹处理增产极显著,留薹12 cm比12月23日摘薹留薹6 cm鲜菜薹产量略低,比其余摘薹处理增产极显著。但摘薹时间过迟,油菜子产量降低,且菜薹食用口感下降,销售价格较低。综合考虑油菜子和鲜菜薹产量,以12月23日薹高35~40 cm时摘薹,留薹12 cm最佳,与CK相比,不仅油菜子增产显著,而且菜薹鲜嫩,适宜食用,实现鲜菜薹产量3 678.0 kg/hm2。
2.3 推广应用效果分析
2.3.1 油菜子平产稳产 据大区对比示范田两点各8块田调查结果,摘薹油菜平均产量分别为2 889.0 kg/hm2和2 493.0 kg/hm2,未摘薹产量分别为2 779.5 kg/hm2和2 556.0 kg/hm2,两点摘薹比未摘薹分别增产3.94%和减产2.46%,经t检验分析,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因此,推广“一菜两用”技术,与未摘薹相比,油菜子产量略增或略减。早薹油菜,通过适时科学摘薹,可以显著增加产量。
2.3.2 提高综合效益 推广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技术,平均采摘鲜菜薹4 000 kg/hm2,丰富了市民蔬菜供应,社会效益明显。鲜菜薹和油菜子分别按1.2元/kg和4.5元/kg计算,采用“一菜两用”技术产值为16 018.5 元/hm2,对照产值为11 502.0 元/hm2,可增收4 516.5元/hm2,增幅39.27%。
2.3.3 深化产品开发 将精选后的油菜薹放置在1~5 ℃冷库中预冷,通过低温冷藏,抑制呼吸代谢和组织衰老,套袋储存后可保鲜15~20 d。以新鲜油菜薹为原料,武穴市开发出了京式凉拌油菜薹、素炒酸菜薹、白灼油菜薹、菜薹卷煎、冰镇菜薹等特色食品,色泽清亮,口感较糯,并有淡淡香味,菜薹粉蒸肉、菜薹扣肉油而不腻,鲜美可口,富有地方特色。用精选的油菜菜薹晒干发酵腌制而成的“葆食德”牌双低油菜薹回坛菜香味扑鼻、解暑热、活脏腑、消积食、生津开胃,可炒、可烧、可蒸。“葆食德”牌双低油菜薹回坛菜加工工艺技术如下:①晾晒。将新鲜菜薹晾晒2 d,使菜薹表面干缩(收缩率约70%~80%),菜薹柔软,折而不断。②整理。除去老叶、烂叶,然后移入室内。③发酵。将菜薹堆垛3~4 d,高度为0.5~1.0 m,堆内温度30~40 ℃,至菜叶70%~80%由绿变黄即可。④造型。发酵后的菜薹用清水洗净,将薹茎切成1.5 cm、菜叶切成2 cm小段后,再分开堆积。⑤盐渍。将切好的薹、叶分缸腌渍,先在缸底撒一层盐,然后一层菜一层盐,并逐层压实,每100 kg鲜菜薹用盐3.5~4.0 kg,加盖面盐后菜面用石头压实,每3 d翻菜一次,20 d即成。⑥再次晾晒。将腌菜均匀摊到晒架上,晾晒5~7 d。每100 kg鲜菜薹可制作干菜10~13 kg。⑦装坛。将成品干菜薹分坛包装,即成特色产品回坛菜。
3 小结与讨论
推广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技术,结束了长期以来油菜只收一茬的历史,丰富了油稻轮作发展内涵,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率和油菜种植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油菜子和油菜薹产量有明显影响,密度为12万株/hm2时油菜子产量较高,比未摘薹增产或减产不显著,比其余密度增产显著或极显著;密度为15万株/hm2时,油菜薹产量最高,密度间差异极显著。对于早薹油菜,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显著影响油菜子和油菜薹产量,早摘薹有利于油菜子产量形成,迟摘薹菜薹产量高,但油菜子产量低,且菜薹食用口感差;留薹高度12 cm比6 cm菜薹产量低,但更有利于恢复生长,促进花蕾分化和分枝形成,油菜子产量更高,本试验结果表明,以12月23日薹高35~40 cm时摘薹、留薹12 cm最佳。
为适应茬口需要,生育期是湖北省油菜品种审定的主要指标之一,近年来湖北省审定推广的油菜品种生育期逐渐缩短,半冬性品种的春性渐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前油菜早薹早花现象将有加重趋势,不利于油菜正常生长发育和安全越冬,导致减产。推广“一菜两用”技术,适时科学摘薹,可以实现油菜平产,保证了油菜生产安全。摘薹油菜生育进程推迟,成熟期迟2~3 d,对三熟制地区早稻生产不利。同时三熟制地区油菜移栽期偏迟,早播、早栽、早发的难度加大,应慎重推广“一菜两用”技术。适宜“一菜两用”技术的油菜茬口以中稻、一季晚稻和棉花为宜。
目前“一菜两用”技术生产的鲜菜薹主要靠零售或批发到学校、厂矿,且上市集中,没有凸显产品规模效益,油菜薹产业化开发及加工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开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梅金先,祝吉光,袁广丰.水田三熟油菜免耕移栽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4(6):33.
[3]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 国审长角果大粒型高产双低油菜:华双4号[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4):37.
[5] 张文明.中双10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