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随定
(甘肃省岷县水土保持局,定西岷县748400)
作者简介:郑随定(1972-),男,甘肃通渭人,I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管理I作。
导读:岷县藏河流域是岷县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流域内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极为紧迫。实施生态修复,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是尽快改善生态环境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目标,规划布设各类封禁措施,以实现生态改善。同时提出发展舍饲养殖,推广新能源,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岷县藏河位于岷县南部,系洮河一级支流迭藏河的上游,区域内气候高寒阴湿,水资源丰富,属岷县重点水源保护区,流域植被面积大,但退化严重,且群众生活贫困。因此,加强生态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
一、基本情况
岷县藏河流域距岷县县城约20公里,是黄河流域洮河水系一级支流迭藏河源头区,流域总面积356 37平方公里。现辖岷县秦许乡的l7个行政村,共有4725户、21808人,人口密度为61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25公顷,人均基本农田006公顷,人均产粮134.8公斤,是典型的林牧区。农业总产值7846 52万元,人均总产值3598元,人均纯收入2380元。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畜牧业发展缓慢,经济比较落后,群众生活贫困。流域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起伏陡峻,河谷狭窄,山多地少,海拔2500—3400米,沟壑密度26公里/平方公里。属于大陆性气流与亚热带气流交替带,气候寒冷阴湿,年均气温4.5℃,极端最高气温31.3℃,极端最低气温-26.3℃,年均降水量618.3毫米,7~9月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年均蒸发量1188 2毫米,≥10℃积温1256一1325℃,日照时数22296小时,无霜期108天。灾害性气候主要有雹灾、雨涝、暴雨,泥石流频繁。藏河流经岷县秦许乡42.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250毫米,是岷县北部供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流域内草山、林地广阔,具备生态修复的自然条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和植被情况
流域内总土地面积356 37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5469公顷、乔木林地2482公顷、灌木林地9032公顷、草地17613公顷、水域3841公顷,荒地345 7公顷、难利用地2623公顷,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15.3%、7%、25.3%、49.43%.1.1%、1.0%、0.07%。从土地利用看,流域内草山、林地广阔,林草覆盖率在80%以上,耕地面积小。流域林草用地比重较大,对于发展畜牧养殖和开发山地资源有一定优势,对于已经退化的天然草地和部分灌木林地需要封禁治理,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
岷县藏河流域水土保持区划属于土石山林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冻融侵蚀。水土流失面积146.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9.33%。按照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四级,侵蚀面积依次为120.23平方公里、98.75平方公里、117.39平方公里、20.0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依次为33.74%、27.71%、32.94%、5.61%。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l500吨,平方公里·年,年土壤侵蚀总量54.81万吨。多年来,当地政府和群众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14年,累计新修梯田420公顷,造林2319公顷,种草1411公顷,封禁治理1591公顷,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57.41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3%,初步改善了生态环境,植被阪复能力有所提高。但依靠人工治理水土流失速较慢,治理效果不太理想,因此,还应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快治理本区水土流失、快速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四、生态修复目标与总体布局
㈠生态修复目标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群众确定了“生态修复绿荒山,特色经济富百姓”的策略,为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步伐,本文提出以“重点治理,分片封禁,由点到面,全面修复”为指导思想,通过建设能源工程、饲草料基地,推行舍饲养畜等配套措施,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大范围封育保护创造条件。同时多方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加强补植、封禁、管护、辅助设施建设,并配套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源保护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加快项目区生态修复进度,大面积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强度,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设目标如下:一次性封禁治理面积294.73平方公里,在短期内将流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6%;通过人工种草,开展大面积围栏封育,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舍饲养殖,发展舍饲养殖800户,舍饲牲畜引种2600头(只),大幅增加农户收入;通过项目示范,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增收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人均纯收入将从2380元提高到4000元;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期初的50%提高到87%;土壤侵蚀模数由1500吨/平方公里·年降低到1000吨/平方公里·年;加大宣传力度,使项目区群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二)总体布局
依据岷县藏河流域自然生态状况、人为活动区域以及生态修复措施类型,可将本生态修复项目区分为三大区。
1生态自然修复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山坡的中上游和山坡的中上部,植被类型为乔木林和灌木林,交通不方便,距人类活动区域较远,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较小,生态系统受损害尚未超负荷并可逆转,人类或自然干扰因素解除后,修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完成。
2人工修复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和山坡的中下部,植被类型为灌木林、天然草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较大,生态系统受损害超负荷不可逆转,必须依靠人工措施,修复可在人工治理的过程中完成。
3人工辅助区。主要是流域的村庄道路区,主要建设养畜设施,能源沼气、太阳灶工程。
五、生态修复措施
(一)直接措施
l封禁封育。藏河流域内所有林草、荒地、滩涂均实行封禁封育。根据项目区植被生长实际情况,确定生态修复封育面积共计29473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林2068 3公顷,天然草场5871公顷,灌木林地9032公顷,疏林地413.7公顷,中覆盖度草地11742公顷,低覆盖度草地345 7公顷。其中:
(1)灌木林地:项目区现有灌木林地9032公顷,主分布于岷、迭两县交界的五股子——长角尖——腊子山——沙王多玛一线北部,三岔蒙——千家沟一带及藏河有岸支沟中上部以南地区的山坡,主要进行封禁和抚育管护。
(2)疏林地:项目区现有疏林地413.7公顷。主分布藏河流域三岔蒙——坞麻桥右岸的浅山地带,主要进行补植措施。
(3)中覆盖度草地:项目区现有中覆盖度草地11742公顷,主分布于藏河流域三岔蒙——坞麻桥左岸的浅山地带,主要进行轮牧、休牧。
(4)低覆盖度草地:项目区现有低覆盖度草地345.7公顷,主分布于朝阳村——鹿峰村左岸的山坡及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地区,主要进行封禁和改良草场。
2围栏。对于项目区周边为防止牲畜践踏和人为破坏,设置机械围栏和界碑的方式进行封禁。采用机械围栏和利用天然陡坎,公路围栏等屏障封禁。机械围栏主要布设村庄、道口、人畜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本工程围栏布设于藏河马烨仓至秦许乡段左、右岸支沟及主沟。总计设置围栏长度112公里,面积12501.4公顷,其中,疏林地413 7公顷,中覆盖度草地11742公顷,低覆盖度草地345.7公顷。
3补植补造。在荒地、村庄附近的林草地、部分退耕的坡耕地上营造灌木林、乔木林,低覆盖度的林草地适当进行人工补植,因地制宜,进行乔灌草合理配置,提高植被覆盖度,以达到生态修复目的。对于项目区的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由于受到人为破坏,植被覆盖度低,缺苗现象严重,在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应进行人工补植,因地制宜,做到适地适树,通过对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等因素的综合考察与分析,确定树种为沙棘和落叶松,通过补植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补植面积为沙棘197公顷,主布设于灌木群落破坏严重的浅山区和村庄周围;落叶松123公顷,主布设于藏河右岸燕窝底、坞麻桥村周围的山坡上。
4草场改良。对于项目区低覆盖度的草地和“三化”严重的草场进行改良,补植草种,从而恢复草场生态,建设优质牧草基地。选定草种为紫花苜蓿,改良面积125公顷。
5轮牧。全流域实行阶段性禁牧,进行休牧、轮牧,给生态一个自然恢复的时段。
㈡辅助设施
l能源建设。为解决群众生活能源需求,防止群众上山砍柴,破坏生态植被,在流域内要大力推行以电代柴,开发农村新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重点推广沼气池、太阳灶建设,加快改厨、改圈、改厕“一池三改”建设,加快小康化进程。充分利用秸秆、人畜粪便,合理配置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建设10立方米沼气池500座,每个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公斤以上,可提供沼肥16—20立方米。同时,人畜粪便以厌氧发酵所产生的沼液和沼渣,是优质的饲料添加剂,可减少畜禽发病率,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畜禽质量,缩短出栏时间。从而不仅解决了封禁后的烧柴问题,而且增加了沼气用户的养殖效益。同时项目区每户建设太阳灶一个,总计4725个,充分利用太阳量,减少用柴量,保护修复区生态环境。
2宣传牌建设。在路旁、进山口设立宣传牌,宣传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奖罚制度,提高人民进行生态建设的意识,使人民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共布设标志牌10块,界碑120块,标语牌60块。
3.舍饲养畜。加强对牲畜的管理,围栏禁牧,变放养为圈养。在村庄庭院建设舍饲养畜设施,引进优良畜种,进行舍饲养畜,新建与改造圈舍800座。流域距岷县县城20公里,交通便利,水电齐全,可充分利用封山育草的天然生态环境并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培育舍饲养殖示范户,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繁殖繁育,带动广大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圈舍场址选择上,要求地势高,向阳避风,采光良好,排水良好,地形开阔整齐,无遮阴处;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环境污染,取用方便;遵循公共卫生准则,不成为周围环境的污染源,也不被周围环境所污染;有可靠的动力供应。方向为坐北朝南或西北朝东南、东西延长。在养殖规模与数量上,根据畜牧业科学饲养管理的要求,圈舍的建筑面积和饲养头数的确定按照育肥牛为40平方米/头,育肥猪、羊为20平方米,头、只的标准进行计算。
(1)养羊示范户500户,修建冬暖式羊舍500栋,规模每栋20只,养羊数量10000只;
(2)养牛示范户300户,修建冬暖式牛舍300栋,规模每栋10头,养牛数量3000头。
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引进优良畜禽品种,进行大力繁殖繁育,科学饲养管理,改良当地品种,提高生产规模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
4管理管护。
(1)落实管理责任:在项目建设期间,由建设单位进行全面管护,在项目区制定管理管护方案,建立监督管护队伍,把项目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日常工作。成立由县水保局下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为监督管护主办单位,并在各乡镇和村上培训专职监督管护队伍,实行责任合同制。在项目建成后,管护实行“以地养人”的办法,谁管护谁受益。
(2)制度建设与执行:当地政府要依照水保法、森林法、草原法,制定封禁管理制度、村规民约等,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和联合执法,保证封禁治理封得住。
(3)加强封禁管护,防止人民和牲畜的破坏: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保护,严禁非法打猎、乱采乱挖(如乱挖野菜、干草等)。为促进林草生长,对萌蘖能力强的灌木进行平茬复壮,另可解决当地群众的燃料困难。天然草可按抚育管理要求进行轮牧、刈割,以解决当地的饲料困难。
(4)病虫害防治:当地林业、畜牧部门要对封禁区进行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六、结论
岷县藏河流域内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让山变绿、水变清、土保住,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增加,保证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流域内必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将有力促进当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编辑:宋军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岷县土地详查资料[R].1992
[2]岷县水土保持区划[R].1998
生态修复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