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噻虫嗪与杀虫单混配对黄螟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效

  • 投稿heal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00次
  • 评分4
  • 66
  • 0

韦茂春1,周洁成2,赖开平1,叶一强1,易芬远1,马就庆1,方峰1

(1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南宁530001;2广西来宾东糖桂宝有限公司,广西来宾546100)

摘要:探讨甘蔗螟虫的化学防治,为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蔗茎浸渍法测定了噻虫嗪、杀虫单及其混配对黄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和杀虫单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噻虫嗪与杀虫单比值为1:18 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33.43。根据最佳配比配制成3.8%颗粒剂进行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制剂用量55、70 kg/hm2施药90 天后的防效分别为80.1%、85.4%,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替代农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黄螟;噻虫嗪;杀虫单;毒力;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1023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环保型高浓度草甘膦三元复配制剂的研发”(桂科攻14122005-31);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农药化肥技术在缅甸的推广示范”(桂科合14125007-2-15);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35227)。

第一作者简介:韦茂春,男,1984年出生,广西河池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农药开发与应用研究。E-mail:121506507@qq.com。

通讯作者:赖开平,男,1975年出生,广西都安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农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通信地址:530001 广西南宁市望州路北二里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Tel:0771-3326036,E-mail:lkpgxhg@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19,修回日期:2014-11-17。

0 引言

广西是中国主要的蔗糖生产省区之一,目前甘蔗种植面积超过93 万hm2。蔗糖业是广西农民增收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1]。甘蔗上发生危害的害虫以蔗螟为主,蔗螟危害甘蔗后会造成甘蔗缺苗断垄,同时还会降低原料蔗的含糖量[2],若不进行防治,一般可造成甘蔗20%~4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达60%~70%[3]。广西蔗区的甘蔗螟虫主要种类有二点螟(Chiloinfusca 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Walker)、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 和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等[4]。以往常用药剂主要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和克百威[5]等高毒农药。随着这些农药的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6],由于它们的高毒、高残留等缺点,已不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同时,甘蔗螟虫的抗药性日趋增强[7],其为害情况更加严重[8]。因此,必须筛选出低毒、高效的杀虫剂新品种。噻虫嗪属于第2 代新烟碱类药剂[9],杀虫单属于沙蚕毒素类药剂,2 种药剂都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和螟虫都具有较高的防效。潘方胤等[10]在甘蔗种植时和大培土时各施用杀虫单复配制剂5%杀单·毒死蜱75 kg/hm2具有良好的防治螟虫效果,能减少原料蔗的虫节率。

许焕明等[11]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噻虫嗪的复配制剂40%氯虫·噻虫嗪WG 0.75、0.60 kg/hm2处理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危害。梁巧丽等[12]采用浸叶法、浸渍法和药膜法评价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烯啶虫胺4 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3 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 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噻虫嗪对棉花粉蚧有相对较高的毒力。长期从事甘蔗害虫的防治研究的罗志明等[13]发现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根施对3 种甘蔗害虫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及甘蔗蓟马的防效达70%以上,是甘蔗害虫防治的有效药剂。目前,噻虫嗪、杀虫单用来防治甘蔗害虫已有研究,但关于两者复配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笔者用蔗茎浸渍法测定噻虫嗪、杀虫单剂及其混剂对黄螟2 龄若虫的毒力作用并对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下一步制剂生产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98%噻虫嗪原药(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95%杀虫单原药(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广西化工研究院配制);3%克百威颗粒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1.2 供试昆虫

试验所用试虫为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该虫是严重为害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试验所用黄螟从甘蔗田间采集并繁殖,卵孵化后取健康一致的2 龄幼虫备用。

1.3 饲养条件

将黄螟幼虫接入有带鞘幼嫩蔗茎的烧杯内(烧杯口盖有纱布防止试虫逃逸),放入相对湿度90%、(25±1)℃的恒温恒湿养虫室内饲养观察。

1.4 仪器设备

恒温恒湿养虫室;量筒、烧杯、玻璃棒、塑料盆;电子天平(感量0.1 mg);毛笔,镊子;移液器一套(100~1000、20~100、1~20 μL)。

1.5 室内毒力测定

设置噻虫嗪、杀虫单2 个单剂以及5 组不同的混配比例的混剂。在上述母液的基础上,按照预备试验结果,各配制7 个系列供试浓度的稀释液。两药剂的混配比例以及各处理使用浓度见表1。参照陶岭梅的浸渍法[14],将准备好的蔗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15 min,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一头,再外包保鲜膜,置于烧杯中,每烧杯20 根蔗茎。每处理4 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含溶剂和乳化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用毛笔将试虫移入各烧杯中,每烧杯50头,杯口用纱布罩住,放入相对湿度90%、(25±1)℃的恒温恒湿养虫室内饲养观察。72 h 后检查幼虫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用数据处理系统(DPS)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95%置信限;按照孙云沛法[15] 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CTC),当CTC≤80 为拮抗作用,80≤CTC≤120 为加和作用,CTC≥120 为增效作用。

1.6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5 个处理。处理1—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 kg/hm2;处理2—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55 kg/hm2;处理3—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70kg/hm2;处理4—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处理5—空白对照(不施药)。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共15 个小区,小区面积60 m2。

试验点在南宁市邕宁区五塘镇沙坪甘蔗田进行。供试蔗田土壤为紫红色壤土,有机质含量1.7%,田间肥力基本一致。供试甘蔗品种为‘新台糖22 号’,供试蔗田为历年蔗螟发生严重地块,1 年宿根蔗,于2013 年3 月16 日结合甘蔗松蔸时施药1 次,药剂拌土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并覆浅土。试验期间未使用其他杀虫剂,栽培管理按常规进行。

甘蔗出苗后,在第1 代螟虫发生高峰期过后且枯心稳定时,分别于施药后60 和90 天进行小区调查,调查各小区甘蔗总株数和枯心苗数。药效计算方法参照GB/T 17980.61—2004[16],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

枯心率=(小区枯心苗数/小区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枯心率-处理区药后枯心率)/对照区药后枯心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蔗茎浸虫法,对噻虫嗪和杀虫单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从表2 中可以看出,噻虫嗪与杀虫单按1:(6~22)各比例混配中,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黄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增效作用,其中噻虫嗪:杀虫单为1:18 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33.43,以此配方配制成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用于田间药效试验。

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各药剂处理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见表3。

从表3 看出,药后60 天,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55、70 kg/hm2的防效分别为78.8%、84.9%、88.3%。其中55、70 kg/hm2处理与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90 天各药剂处理防效虽有所下降,但70 kg/hm2处理在药后90天的防效仍超过85%,与对照药剂差异显著。在试验期间,参试药剂对作物植株生长无不良影响,施用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的甘蔗植株长势良好,优于空白对照。

3 结论

通过噻虫嗪与杀虫单2 种药剂的配方筛选,发现它们存在增效配比,当噻虫嗪与杀虫单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8 时表现出最佳增效作用。按质量比(有效成分)1:18加工成复配制剂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效。其使用剂量在55~70 kg/hm2,药后60 天药效达85%以上,药后90 天达80%左右,持效期长。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防治甘蔗施药技术简单,在甘蔗下种或中耕培土时与肥料一起撒施于甘蔗根际,降低了劳动成本,对人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生产上不宜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为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应与其他农药轮换交替使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的替代农药,使用制剂量以55~70 kg/hm2为宜。

4 讨论

甘蔗螟虫种类多、一年多代,防治难度大,用药次数多[17]。目前,甘蔗螟虫对辛硫磷、呋喃丹等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主要原因是这类药剂对螟虫的作用位点单一[18],而利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复配使用,是延缓甘蔗螟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一些新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用于甘蔗螟虫的防治上[19],效果不错。噻虫嗪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于昆虫神经突触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广的杀虫谱及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蓟马等防效较好。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特别是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如螟虫等特效,该药环保无残毒,是国内化学仿生合成开发非常成功的一个范例,曾被誉为“二十世纪绿色农药”。因此,利用噻虫嗪和杀虫单进行混配,对甘蔗螟虫防治能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同时还可以兼治甘蔗蚜虫、蓟马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引芝,游建华,樊保宁.广西甘蔗专用肥研制及肥效验证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1):70-74.

[2] 管楚雄,蔡连明,林明江,等.广东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甘蔗糖业,2009(2):1-7.

[3] 李杨,李恒锐,李茂植.2012 年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报告及防治建议[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142(5):69-71.

[4] 商显坤,黄诚华.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64-20066.

[5] 龚恒亮,管楚雄,林明江.呋喃丹3G防治甘蔗主要害虫研究报告[J].甘蔗糖业,2005(2):11-14

[6] 李文凤,黄应昆,罗志明.5%丁硫克百威·杀虫单颗粒剂防治甘蔗害虫田间药效试验[J].甘蔗,2003,10(2):11-13.

[7] 杨友军.甘蔗螟虫为害加深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蔗,2003,10(2):36-38.

[8] 李文凤,黄应昆,卢文洁,等.云南甘蔗地下害虫猖獗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2008,34(2):110-113.

[9] 张翼翾,张一宾.新烟碱类杀虫剂新用途的探索——对噻虫嗪作为多杀菌素增效剂的研究[J].世界农药,2013,35(4):23-26.

[10] 潘方胤,杨俊贤,安玉兴,等.新型低毒农药5%杀单·毒死蜱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试验[J].甘蔗糖业,2011,2:38-41.

[11] 许焕明,黄霞,王艳红.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2012,25(1):7-9.

[12] 梁巧丽,陆永跃,梁广文.应用3 种方法评价4 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的毒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35(4):61-66.

[13]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等.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不同施药方法对3种甘蔗害虫的防控效果[J].植物保护,2014(40):4.

[14] 陶岭梅,王晓军,姜辉.吡虫啉与杀虫单对水稻飞虱和螟虫联合作用研究[J].昆虫知识,2005,42(1):47-50.

[15] Sun Yun-pei, Johnson E R. 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against Housefl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87-89.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7980.61—2004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61部分: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17] 覃振强,邓展云,黄冬发,等.几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2,16:72-74.

[18] 方峰,赖开平,叶一强,等.8%毒死蜱杀螟单颗粒剂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24-26.

[19] 唐静,杨卫斌,谭贤勇.0.06%噻虫胺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初报[J].中国糖料,2013,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