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章1,王新栋2,王富贵3,刘环4,王新玉1,侯升林1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杂粮研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35;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石家庄050051;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4深泽县农业局,河北深泽052560)
摘要: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 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 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2 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技术;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S542.9,S31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ias14110001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牧区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0304201)。
第一作者简介:周汉章,男,1960 年出生,河北宁晋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与一年生饲用作物栽培技术研究。通信地址:050035 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发区恒山街162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Tel:0311-87672505,E-mail:zhz5678@126.com。
通讯作者:侯升林,男,1978 年出生,山东东平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粱与牧草科研。通信地址:050035 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发区恒山街162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Tel:0311-87670705,E-mail:shenglinhou@aliyun.com。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5。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牧区75%以上的地区冬春季节缺草[1],内蒙古、新疆、河北省也常在冬春两季缺草[2-4],饲草短缺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5]。在无霜期150~180 天的农区、牧区与农牧交错带,如何有效利用8—10 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饲用作物,譬如秋闲田复种一茬生长快的秣食豆,不但有利于土地利用和地力恢复,还可以生产优质青绿饲草,缓解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6],对促进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秣食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又名饲料大豆或料豆,是豆科1 年生优质高产饲用作物[7],无论是青刈或者制成干草,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特点,是饲喂牛羊的较佳饲草[8-9]。近年来,有关秣食豆的研究多涉及青贮玉米与秣食豆的混播及其营养价值的评价[10-11],且取得了许多成果。1962 年,肖文一[9]首先通过秣食豆不同播期的田间试验,明确了播种期对秣食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摸清了秣食豆在哈尔滨市区自然条件下“采种栽培”与“青刈栽培”的适宜播期(采种为5 月26 日以前、青刈为6 月6 日),同时指出在7 月26 日播种的情况下,还获得粗蛋白质350.78 kg/hm2和粗纤维347.18 kg/hm2的收益;张淑艳等[12]将玉米与秣食豆进行同行混播的田间试验表明,玉米与秣食豆的比例以1:3 和1:2 混播为宜,其混播的群体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提高15.5%和16.4%;顾雪莹等[13]将全株玉米与秣食豆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青贮试验表明,以70%全株玉米和30%秣食豆混合青贮的效果最好,秣食豆添加比例为20%和40%的混合青贮效果次之;沈怀民等[14]通过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的田间种植试验,分析了青贮玉米混播秣食豆的增产效果与提高青贮料蛋白质等级的机理;除此之外,张晓英等[15]介绍了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秣食豆特征特性、田间栽培管理以及饲用方法,提出了秣食豆的荚果形成至籽粒饱满为刈割最佳时期,同时指出“晚刈秣食豆干草的饲用价值高于早刈秣食豆干草”;张云影等[8]对麦茬复种饲料作物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简述了吉林省麦茬复种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筛选了4 种复种饲料作物,其中复种秣食豆草产量(鲜重)为16700 kg/hm2。目前,尚未见有关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研究的报告,因此,笔者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 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旨在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牡丹江秣食豆(种子百籽重为12.5 g)由哈尔滨春又生草业有限公司提供。
1.1.2 供试肥料尿素(含纯N 46%),磷酸二铵(含P2O5 46%,含N 18%)和氯化钾(含K2O 62%)由石家庄市三元肥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 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园子渠试验站进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园子渠试验站,位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东郊,海拔1024 m,东经107°07´,北纬40°51´;土壤质地为壤质壤土,试验地前茬小麦,土壤基础养分是:有机质含量16.9 g/kg,全氮含量1.19 g/kg,碱解氮94.2 mg/kg,速效磷含量为48.7 mg/kg,速效钾含量150 mg/kg,pH 7.5,全盐0.3 g/kg。2013年9月24日早霜。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以“牡丹江秣食豆”麦茬复播为研究对象,以秋闲田饲用作物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研究方案,进行种植密度、肥料(N-P-K)用量、播种方式等不同影响因子的研究,采用4 因素4 水平与1 因素2 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按L16(44×23)正交表(表1)所列试验因素和试验水平进行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2,重复3次,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3.2 调查方法
(1)株高调查。刈割前每小区随机取10 株,测量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的绝对高度,求其平均值。
(2)产草量测定。2013 年9 月28 日刈割测产。刈割时留茬尽可能低。测产时先去掉小区两侧边行,再去掉小区两侧各0.5 m的行头,并移出小区(本部分不计入产量),然后将余下中间部分刈割测产,按实际面积计算产量。要求用感量小于0.1 kg 的秤称重,记载数据时须保留2 位小数。
刈割测产后,随机从每小区取3~5 把草样,将草样混合均匀,取样品1 kg,编号标记(标明作物种类、品种、处理编号、刈割日期、取样时间),然后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用布袋或尼龙纱袋装好,挂置于通风遮雨处晾干至含水量10%~13%时称重,折算干重,计算干鲜比。1.3.3 统计分析试验数据采用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16]。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与株高的主要因素
对秋闲田1 年生饲用作物秣食豆生物产量、干鲜比与株高的试验数据(表3)进行方差分析(表4~5),密度、氮、磷、钾与行距5 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同。其中,种植密度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0,即P<0.01),对干鲜比有显著的影响(Sig.=0.045,即P<0.05);氮肥(N)、磷肥(P2O5)2 个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干鲜比、株高等无显著影响(Sig.值为0.057~0.198,即P>0.05),钾肥(K2O)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1,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126,即P>0.05);行距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2,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719,即P>0.0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的因素顺序为密度>行距>钾肥(P2O5)>氮肥(N)>磷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干鲜比的因素顺序为密度>磷肥(P2O5)>行距>氮肥(N)>钾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株高的因素顺序为密度>钾肥(P2O5)>行距>氮肥(N)>磷肥(P2O5)。
2.2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与优化方案的筛选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生物产数据时须保留2 位小数。
刈割测产后,随机从每小区取3~5 把草样,将草样混合均匀,取样品1 kg,编号标记(标明作物种类、品种、处理编号、刈割日期、取样时间),然后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用布袋或尼龙纱袋装好,挂置于通风遮雨处晾干至含水量10%~13%时称重,折算干重,计算干鲜比。1.3.3 统计分析试验数据采用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16]。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与株高的主要因素
对秋闲田1 年生饲用作物秣食豆生物产量、干鲜比与株高的试验数据(表3)进行方差分析(表4~5),密度、氮、磷、钾与行距5 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同。其中,种植密度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0,即P<0.01),对干鲜比有显著的影响(Sig.=0.045,即P<0.05);氮肥(N)、磷肥(P2O5)2 个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干鲜比、株高等无显著影响(Sig.值为0.057~0.198,即P>0.05),钾肥(K2O)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1,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126,即P>0.05);行距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2,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719,即P>0.0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的因素顺序为密度>行距>钾肥(P2O5)>氮肥(N)>磷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干鲜比的因素顺序为密度>磷肥(P2O5)>行距>氮肥(N)>钾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株高的因素顺序为密度>钾肥(P2O5)>行距>氮肥(N)>磷肥(P2O5)。
2.2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与优化方案的筛选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生物产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不同,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6),表明这5 个因素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以饲用作物株高、干鲜比、生物产量为考核指标分析如下。2.2.1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株高的影响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株高的影响不同(表6)。种植密度75 万株/hm2的植株最高,达到了45.69 cm,较种植密度30万株/hm2、45万株/hm2、60 万株/hm2的株高差异极显著,表明密度较大时,田间遮阴郁闭温湿度较适,有利于植株生长,是秋闲田秣食豆的最适密度;种植密度60 万株/hm2 的株高均值为40.63 cm,较种植密度30 万株/hm2的差异不显著,较种植密度45万株/hm2的差异显著;种植密度45万株/hm2、30 万株/hm2的株高分别为39.39、39.65 cm,二者差异不显著。氮肥(N)用量225 kg/hm2 的植株最高,平均42.19 cm,较氮肥使用量375 kg/hm2的差异不显著,较氮肥使用量300 kg/hm2 与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异显著,氮肥使用量375 kg/hm2的株高41.22 cm,较氮肥使用量300 kg/hm2与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异不显著;氮肥使用量300 kg/hm2 与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异不显著,表明氮肥(N)225、375 kg/hm2 是适宜用量。磷肥(P2O5)用量112.50 kg/hm2的植株最高,平均41.95 cm,较磷肥使用量187.5、150 kg/hm2的株高差异不显著,较不施用磷肥的株高差异极显著,是较适宜的用量;磷肥使用量187.5、150 kg/hm2 与不施用磷肥的株高差异不显著。钾肥(K2O)用量为375、225 kg/hm2的株高分别为42.82、42.60 cm,差异不显著,但较用量为300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株高差异极显著;用量为300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株高分别为39.84 cm、40.11 cm,差异不显著。行距60、50 cm 的株高分别为41.92、40.77 cm,差异显著。
2.2.2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干鲜比的影响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干鲜比的影响不同(表6),其中,种植密度30 万株/hm2、45 万株/hm2、60 万株/hm2的秋闲田秣食豆干鲜比均值分别为0.438、0.432、0.423,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45 万株/hm2、60 万株/hm2、75 万株/hm2的干鲜比差异不显著;密度75 万株/hm2 的干鲜比均值(0.404)较密度30 万株/hm2的差异极显著,表明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氮肥(N)、磷肥(P2O5)不同水平的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施用氮肥、磷肥对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无明显影响;钾肥(K2O)用量300 kg/hm2的干鲜比最高(均值0.439),较钾肥(K2O)用量为375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干鲜比差异不显著,与用量225 kg/hm2的干鲜比差异显著;钾肥(K2O)用量375、225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干鲜比分别为0.417、0.412、0.429,三者差异不显著。行距50、60 cm的干鲜比分别为0.426、0.423,差异不显著。
2.2.3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及优化方案的筛选由表6可见,在秋闲田秣食豆4个种植密度中,密度75万株/hm2的产草量最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5534.5 kg/hm2、2236 kg/hm2,较其他种植密度的产草量差异极显著,比产草量位居第2(密度60万株/hm2)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1227.50 kg/hm2(增28.50%)、424.50kg/hm2(增23.43%),是本试验的最适密度;密度60 万株/hm2的产草量位居第二,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307、1811.5 kg/hm2,较其他种植密度的产草量差异极显著,是本试验的较适密度;密度45万株/hm2、30万株/hm2的鲜重均值分别为3615.5、3474kg/hm2,干重均值分别为1555.5 、1513.5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在氮肥(N)的4个水平中,用量300 kg/hm2的鲜草产量较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449.50、1848.00 kg/hm2,较225 kg/hm2与不施用氮肥的差异均不显著,较用量375 kg/hm2的差异显著,比不施用氮肥的鲜重增产271.5 kg/hm(2 增6.50%),比不施用氮肥的干重增产100 kg/hm2(增5.72%),是氮肥最适用量;氮肥(N)用量375、225 kg/hm2与不施用氮肥的鲜重均值分别为3959.00、4344.50、4178.00 kg/hm2,干重的均值分别为1664.50、1855.50 、1748.00 kg/hm2,差异不显著;氮肥(N)用量375 kg/hm2的产草量最低。在磷肥(P2O5)的4 个水平中,用量112.5 kg/hm2的产草量最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471.00、1885.50 kg/hm2,较用量187.5 kg/hm2与不施用磷肥的产草量差异不显著,较用量150 kg/hm2的产草量差异显著,比不施用磷肥的鲜重增产276.5 kg/hm(2 增6.59%),比不施用磷肥的干重增产159.5 kg/hm2(增9.24%),是磷肥最适用量;磷肥(P2O5)用量187.5、150 kg/hm2与不施用磷肥的的鲜重均值分别为4214.00、4051.00、4194.50 kg/hm2,干重均值分别为1799.00、1705.00、1726.00 kg/hm2,三者差异不显著,其中用量150 kg/hm2的产草量最低。在钾肥(K2O)的4 个水平中,施用量375 kg/hm2 的产草量最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748.50、1966.50 kg/hm2,较用量225 kg/hm2 的差异不显著,较用量300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差异极显著,比不施用钾肥的鲜重增产740 kg/hm(2 增18.46%),比不施用钾肥的干重增产258 kg/hm(2 增15.10%),是钾肥最适用量;钾肥用量225 kg/hm2产草量较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430.00、1816.00 kg/hm2,较用量300 kg/hm2的差异极显著,较不施用钾肥的差异显著;钾肥用量300 kg /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差异不显著,用量300 kg/hm2 的产草量最低。行距50 cm 的鲜重4626.50 kg/hm2、干重1951.50 kg/hm2,比行距60 cm的鲜重(3839.00 kg/hm2)增产787.5 kg/hm2,提高20.51%,比行距60 cm的干重(1606.50 kg/hm2)增产345.00 kg/hm2,提高21.48%,二者差异极显著。
试验表明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秣食豆有不同的影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适宜的行距能有效提高秋闲田秣食豆的生物产量。在不考虑交互作用的情况下,筛选的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为A4B3C2D4E1 或A4B4C3D2E1,具体配置为“种植密度75 万株/hm2、氮肥(N)施用量300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12.5 kg/hm2、钾肥(K2O)施用量375 kg/hm2、行距50 cm”或“种植密度75 万株/hm2、氮肥(N) 施用量375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87.5 kg/hm2、钾肥(K2O)施用量225 kg/hm2、行距50 cm”。
2.3 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的确定
2.3.1 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不同行距与密肥耦合试验的优良组合的筛选由表3 和表7 可见,在正交表的16 个处理组合中,组合A4B3C2D4E1的产草量最高,鲜重单产6661.67 kg/hm2,干重单产2723.64 kg/hm2,与其他组合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组合A4B4C1D3E1的产草量居前2 位,鲜重单产5364.82 kg/hm2,干重单产2133.93 kg/hm2,较组合A3B1C3D4E1、A4B2C3D1E2的差异不显著,与之后的其他组合比较差异极显著;组合A3B1C3D4E1、A4B2C3D1E2 的鲜重单产分别为5217.39、5114.11 kg/hm2,干重单产分别为2113.94、2094.79 kg/hm2,差异不显著,较组合A4B1C4D2E2差异不显著,较其他组合差异极显著;组合A4B1C4D2E2产草量较高,鲜重单产4997.50 kg /hm2,干重单产1954.02 kg/hm2,较其之后的其他组合差异极显著;组合A1B2C2D2E1、A3B3C1D2E2的产草量居中,鲜重分别为4652.67、4556.06 kg/hm2,干重分别为1954.02、1790.77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但较其他组合差异极显著;组合A2B3C4D1E1、A3B2C4D3E1、A1B4C4D4E2、A2B2C1D4E2、A2B4C3D2E1、A3B4C2D1E2、A1B1C1D1E1、A2B1C2D3E2、的产草量依次递减,其中组合A1B3C3D3E2 的产草量最低( 鲜重2359.24 kg/hm2、干重1082.79 kg/hm2)。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A4B3C2D4E1 比产草量位居第2 的优良组合A4B4C1D3E1的鲜重增产1296.85 kg/hm2(增24.17%),比产草量位居第2 的优良组合A4B4C1D3E1 的干重增产589.71 kg/hm(2 增高27.63%)。根据秣食豆产草量与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初步确定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优良组合为A4B3C2D4E1、A4B4C1D3E1 2 个组合。
2.3.2 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的确定为了优中选优,将筛选的优化方案A4B3C2D4E1 或A4B4C3D2E1与本研究的16 个试验组合中的优良组合A4B3C2D4E1、A4B4C1D3E1 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组合A4B3C2D4E1既是最优方案之一又是本研究16 个处理组合中的最优组合,被决选为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最优方案,其具体配置为“种植密度75万株/hm2、氮肥(N)施用量300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12.5kg/hm2、钾肥K2O)施用量375 kg/hm2、行距50 cm”。
3 结论与讨论
3.1 明确了参试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
3.1.1 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的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最大,是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特别重要的技术环节,合理密植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种植密度不合理,将直接影响秣食豆的产草量,种植密度小,生物产量低,种植密度偏大,生物产量增高[17]。本试验的最适密度为75 万株/hm2,相应的植株的高度(45.69 cm)、鲜重单产(5534.50 kg/hm2)与干重单产(2236.00 kg/hm2)最高,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 的种植密度的植株增高12.45%,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 的种植密度的鲜重增产28.50%,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 的种植密度的干重增产23.43%,但其干鲜比较低(0.404),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 的种植密度的干鲜比降低了4.49%。由于种植密度较大时,叶面积增大,田间遮阴郁闭,裸露土壤减少,通风透光不好,土壤蒸发量减少[18],田间湿度大[19],植株含水量高,其干鲜比最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秋闲田秣食豆干草的调制。关于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的增产作用,尤其是具有增产作用的最适密度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3.1.2 行距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播种行距是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管理中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仅次于种植密度的影响。播种行距较小时,一是农田耗水量降低,二是秋闲田秣食豆相对延长株距,群体趋于均匀分布可降低株间竞争,使个体获得良好生长环境[20],明显提高生育前期秣食豆个体的生长速率,进而提高秣食豆产草量[21]。本试验条件下,行距50 cm的生物产量最高[22],其鲜重较行距60 cm 的增产20.51%,干重较行距60 cm的增产21.48%。
3.1.3 化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秋闲田秣食豆施用氮肥(N)300 kg 的鲜重、干重,比不施用氮肥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6.50%与5.72%;磷肥(P2O5)用量112.5 kg/hm2时,比不施用磷肥的鲜重增产6.59%,比不施用磷肥的干重增产9.24%;钾肥(K2O)用量375 kg/hm2时,比不施用钾肥的鲜重增产18.46%,比不施用钾肥的干重增产15.10%。试验表明,秋闲田秣食豆需要较多的氮、磷、钾三大元素,要注重秣食豆秋闲田合理施肥。据报道,氮磷钾各元素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一种元素的缺乏会影响其他2 种元素的吸收利用[23]。秣食豆需肥特点与大豆的需肥特点相同,其中氮素是秣食豆生长中最重要的养料,其来源主要为根瘤固氮、土壤氮和肥料氮3 个部分;生产中秣食豆1~5 叶期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行期,肥料氮的作用已很小,5~9 叶期为生殖生长期,氮素营养主要来自根瘤固氮和土壤氮[24],肥料氮的作用更小。这与李金荣[25]报道的“当100 g 土壤中水解氮含量在3 mg 左右,增产显著,而在5 mg以上时,施氮肥效果不显”结果一致。磷肥(P2O5)也是秣食豆需要的大量元素之一,秣食豆从出苗到盛花期对磷的要求最为迫切,特别是在苗期,缺磷会使营养器官生长受到严重抑制[22],适当多施磷肥对培育根系,增加根瘤非常有利[26]。秋闲田秣食豆对钾肥(K2O)表现敏感,增施钾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27]。
3.2 确定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根据参试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结果,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该最优方案为:“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 的行距进行条播”,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达到了6661.67、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二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种植秋闲田秣食豆是以收取茎叶、缓解冬春季节饲草短缺现状为目的的,是以秋闲田秣食豆的生物产量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系统研究的。该研究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尚待深入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蔡小艳,赖志强,韦锦益,等.农区种草养畜之发展现状及对策[A].2012 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C].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2012:26-30.
[2] 王炳煜,黄文广,鲁岩,等.解决畜牧业因灾造成饲草短缺问题的途径[J].今日畜牧兽医,2013(4):63.
[3] 张丽霞.饲草短缺成新疆肉羊规划建设瓶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5-11(011).
[4] 刘春梅.翁牛特旗饲草料短缺10 万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12-16(015).
[5] 徐爱国.草食畜牧业如何突破饲草短缺瓶颈[J].中国牧业通讯,2004(15):52-53.
[6] 成慧,侯扶江,常生华,等.黄土高原秋播时间对3 种小谷物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3,21(6):1162-1168.
[7] 崔国文.优良牧草品种简介(三) [J].养殖技术顾问,2002(4):14-15.
[8] 张云影,何中国,梅冬林,等.麦茬复种饲料作物若干问题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4,24(5):80-82.
[9] 肖文一.农区填闲种植饲料作物的研究[J].东北农学院学报,1964,(4):25-36.
[10] 迟文峰,张春华.青贮玉米混播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3):28-30.
[11] 李晶,李伟忠,魏提,等.混播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性状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6):32-33.
[12] 张淑艳,战海云,李强,等.玉米秣食豆混播比例对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05-208.
[13] 顾雪莹,玉柱,郭艳萍,等.全株玉米与秣食豆单贮混贮效果的研究[J].草业学报,2011,19(1):132-136.
[14] 沈怀民,刘树声,徐健,等.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及饲喂效果[J]. 养殖技术顾问,2004(4):21.
[15] 张晓英,赵艳平,刘东军.秣食豆栽培及饲用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2(1):34.
[16] 刘小虎.spss12. 0 for windows 在农业试验统计中的应用[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89-94.
[17] 何贤彪,周翠,杨祥田.密度与群体配置对蚕豆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0(4):721-723.
[18] 孙宏勇,刘昌明,张喜英,等.不同行距对冬小麦麦田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22-26.
[19] 宋伟,赵长星,王月福,等.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小气候效应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23):7188-7195.
[20] 于凤瑶,辛秀君,周顺启,等.不同株行距下大豆性状的因子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0(1):5-9.
[21] 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等.不同行距对雨灌夏大豆土壤水分特征及产量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6):217-221.
[22] 张巨明,王锁民.行距及施肥量对兰引3 号结缕草种子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1997,6(3):46-50.
[23] 姬景红,李玉影,刘双全,等.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28(4):678-682.
[24] 龚振平,金喜军,马春梅,等.春大豆对不同来源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J].土壤通报,2010,41(5):1138-1141.
[25] 李金荣.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14(3):20-21,35.
[26] 王强.大豆高效施肥技术研究进展综述[J].农家科技,2011(3):30.
[27] 刘洪峰,石敏,邹迎春.钾肥不同施用量对紫云英鲜草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4(3):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