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1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 投稿苗久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36次
  • 评分4
  • 94
  • 0

王春娟1,床晨阁2

(1凤翔县气象局,陕西凤翔721400;2凤翔县西街中学,陕西凤翔721400)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 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 d/10 a 的幅度显著增加。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10℃初(终)日;间隔日数;积温;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xb0828

基金项目:陕西省气象局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宝鸡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2010M-28)。

第一作者简介:王春娟,女,1964 年出生,陕西宝鸡人,副研级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决策服务及研究工作。通信地址:721400 陕西省凤翔县气象局,Tel:0917-7281190,E-mail:wcj6063@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21,修回日期:2014-10-11。

0 引言

热量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自然资源[1],制约着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植物生长季长度和适宜温度范围的变化,对农作物种植制度、品种布局、栽培技术及农资配套措施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2-8]。不同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及其积温是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热量指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表示进入春耕期,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进入活跃生长季,多年生植物开始较大速度积累干物质及牲畜开始抓膘,可表征某一地区作物气候生长期主要气候特征。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积温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9-12]。徐铭志等[13]研究指出近40 年气候生长期全国范围平均增加了6.6 天,北方地区平均增加了10.2 天,南方地区平均增加了4.2 天,青藏高原增加最大为18.2 天。20 世纪90 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加最大、增长最明显的时期。于淑秋[14]指出,除西南东部少数地方外,中国大部分地区近50 年来≥10℃生长季节延长,有效积温增加。王媛荣[15]指出,陕西及各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变化趋势不一致,积温增加。本研究在对宝鸡市近50 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特征,揭示区域内气候资源分布的新格局,旨在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宝鸡市农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整种植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市(33°34′—35°06′N,106°18′—108°03′E)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处中国南北衔接和东西过渡地段,是中国主要的粮、油、果、畜生产基地之一。区域面积18196 km2,耕地面积4.1 ×105 hm2。年平均气温7.9~13.3℃,年降水量572.3~734.3 mm,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宝鸡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自然科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1.2 气候资料

选取区域内11 个气象站1961—2010 年(陇县站是1971—2010 年,陈仓区站是1974—2010 年)近50 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分析方法

为了保证资料的均一性,剔除了缺测及明显的观测异值。日平均气温≥10℃的初(终)日是指5 日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利用各年稳定通过10℃日数资料,按不同阶段求取各要素的气候平均值时间序列,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16]分析要素变化趋势,以线性回归系数表示线性变化倾向率即气候倾向率,并利用F 值进行显著性检验。气候要素的标准值取1981—2010年30 年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时间变化

2.1.1 ≥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年际变化

对气温资料统计分析表明,近50 年,宝鸡市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平均为04-14(单位:月-日,下同),终日为10-19,间隔日数194.4 d,积温3654.7 ℃.d(见表1)。初日最早为3-30(1986 年),最晚为04-26(1963年);终日最早为10-02(1992 年),最晚为11-05(2006年)。最早初日和最晚终日间隔220 天,积温3315.4~4031.7 ℃.d。由图1 可知,近50 年,≥10℃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55 d/10 a;终日呈波动延后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200 d/10 a。初、终日期变化,引起间隔日数以1.826 d/10 a 倾向率缓慢延长,积温以56.568 ℃.d /10 a 显著增加。即是说,在初日提前、终日延后的趋势影响下,近50 年,宝鸡市≥10℃间隔日数延长了9.1 天,积温增加了282.8 ℃.d,这为本地农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

2.1.2 ≥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年代际变化 日平均气温≥10℃各要素随年代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见表1),初日在20 世纪60 年代和80 年代波动延后,20世纪70年代小幅提前,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分别以4.303d/10a 和9.697d/10a 线性倾向率显著提前。终日除在20 世纪70 年代和21 世纪初呈延后趋势外,其他年代不同程度的小幅提前,但总趋势是延后的,线性倾向率为11.152d/10a。从≥10℃初日、终日距平变化曲线(图1)分析,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10℃初日变化以负距平为主,终日变化以正距平为主;20世纪80 年代,≥10℃初、终日变化幅度基本一致;从20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10℃初日变化以正距平为主,而终日变化以负距平为主,初、终日间隔日数愈来愈多,线性倾向率为2.415 d/10 a,这与西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

受初日和终日变化趋势的影响,≥10℃间隔日数除20 世纪60 年代和20 世纪80 年代小幅减少外,其他年份均呈波动增加趋势,这与初日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20世纪90 年代增加幅度最大,线性倾向率为24.318d/10a,21 世纪初以14.015d/10a 的幅度增加。≥10℃期间积温在各个年代均呈增加趋势。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到21 世纪初,积温高位增加,平均线性倾向率为35.169℃ · d/10 a,2001—2010 年平均积温3800℃·d,比20 世纪60 年代初增加了176℃·d,表明本地作物生长期内可能提供的热量资源更丰富,农业气候资源的生物学潜力进一步提高。

2.1.3 ≥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空间变化

从空间分布上看,宝鸡市日平均气温≥10℃的日期,渭河川道(渭滨、陈仓、眉县)始于4 月上旬,终于10月下旬,间隔日数为206~209 d,积温达4100~4300℃.天,是本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见图2)。塬区及千河河谷(陇县、千阳、凤翔、岐山、扶风)由东到西从4月上中旬逐渐开始,到10 月中旬末到下旬初又由西到东逐渐终止,间隔日数176~201 天,积温为3500~4100℃·d。北部山区(麟游)始于4 月下旬,终于10 月上旬,间隔1710 天左右,积温达3000℃·d。南部山区(凤县、太白)由于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呈显随高度升高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规律变化,且最早和最晚初日及最早和最晚终日的跨度均较大,都超过20 天之久,影响间隔日数和积温的变化幅度也较大。其中嘉陵江河谷初日出现最早,始于4 月上旬末,终于10 月下旬初,间隔194 天,积温达3500℃·d。而海拔1500 m处的太白,受地形影响,春季暖空气活动开始迟,秋季结束早,初日推迟到5 月上旬初,终日提前到于9 月底中旬,间隔日数152 天,积温仅为3100 ℃·d 左右,是本地热量最差的区域。总体来看,渭河川道初日早,终日晚,间隔日数较多,然后向南、向北,初日愈来愈晚,终日愈来愈早,间隔日数和积温随之减少。南部山区比北部山区平均间隔日数少18 天。

3 结论与讨论

(1)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1961—2010 年,地处关中西部的宝鸡市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提前,终日延迟,初、终日间隔日数增加,积温也显著增加,为区域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热量资源。

(2)日平均气温≥10℃的日期,渭河川道开始最早,终期最晚,间隔日数最长,积温最多,是本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塬区及千河河谷由西到东初期愈来愈早,终期愈来愈晚,间隔日数和积温随之增加。南部山区由于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呈显随高度升高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规律变化,南部山区比北部山区平均间隔日数少18 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欧阳海,郑步中,王雪娥,等.农业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65-123.

[2] 王馥棠,赵宗慈,王石立.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5-37.

[3] 林学椿,于淑秋.近40年中国气候趋势[J].气象,1990,16(10):36-39.

[4] 张强,邓振镛,赵映东,等.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3):1210-1216.

[5] 于淑秋,林学椿,徐祥德.中国西北地区50 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1):9-18.

[6] 刘德祥,董安祥,陆登荣.中国西北地区近43 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95-201.

[7] 刘颖杰,林而达.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4):229-233.

[8] 赵果令,朱琳,李星敏,等.陕西气候[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9-193.

[9] 张立波,魏丽华,沈国强.1961-2010 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J].科技通报,2013,29(3):23-28.

[10] 张雷,刘江.近50 年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的变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9):17-19.

[11] 孙杨,张雪芹,郑度.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53-1162.

[12] 王春娟,杨婷婷.陕西宝鸡市近50 年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1):53-58.

[13] 徐铭志,任国玉.近40 年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3):306-312.

[14] 于淑秋.近50 年中国日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6):787-793.

[15] 王媛荣,廖允成,毛明测.陕西近48 年5℃界限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7):201-206.

[16] 魏淑秋.农业气象统计[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