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提高农学专业《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5-21
  • 阅读量305次
  • 评分0
  • 0
  • 0

  从《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着手,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倡导自主式学习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农学专业认知实践质量,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蒋桂英,罗宏海,樊华


  农学专业农学实践基础教学质量《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是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认知实践的重要一环,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认知实践实现,其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左右着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因此,加强《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锻炼和提高创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改革,可有效地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推进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认知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石河子大学《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借助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事操作课程的学习,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大学前身)农学专业将其必备的教学环节――专业劳动,改名为《农学实践基础》,学时数50学时,主要给各班配置1亩地,种植新疆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油料作物、小麦、玉米等,学生负责从种到收的全部农事操作环节,最后的产品也归自己。另外,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了20年。2009年,农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了达到“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目的,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农学实践基础》课程增加到64学时,依据作物四大部门九大类别分类标准种植不同类型作物,观察和了解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情况,由浅到深逐步加深理解,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起初这一设想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随着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的持续稳步提高,棉产业逐渐成为新疆种植业的主产业,目前为该课程分配的实验田只种植棉花这一种作物,64学时的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纯粹成了学生挣班费的场所,达不到“认知实践”的目的。


  《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虽然被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列为必修课程,但学生学习《农学实践基础》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提高《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证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创新“农事操作”环节,这样,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标本,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并进行观察与记载,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


  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4~8月),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2)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20%。(3)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占总成绩的20%。(4)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三、结语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个农事环节的参加,可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制作标本,可提高学生标本制作水平,丰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