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吴家宏
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要,这是实现高效率育人的根本。这一“宏图”的实现,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校企合作。
2006年,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海宏集团合作成立了海宏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制基地,使学校数控实训室成为企业生产加工车间和新产品的研制基地,开浙江省企业研制基地进学校的先河。
2010年,与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订单班,使学校教育链和企业产业链“无缝对接”,首尝学校“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甜头。
2013年,将临海华侨大酒店等企业引入校园,创设实景工作室,创校企合作新模式,奠定酒店服务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临海范本。
处处有合作,时时有融合。示范校建设期间,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机械、机电、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主体专业搭建起校企合作立交桥,实现了从学校“一枝独秀”到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双主角”的蜕变,创造了地方职教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场景一:
新生家长见面会开到企业去
2 0 1 4年9月,近1 0 0位新生和家长,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陪同下,来到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的带领下参观了拉链设计、注塑、生产等车间。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质的企业文化,让不少学生家长当场就与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意向书。
“听了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介绍,还没上学,我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来毕业去向,既打消了父母的顾虑,也让我找到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现场一位学生感慨,“这比以前看到的招生海报更有说服力!”如今,他已经是学校伟星班的一员。
“想报考某一专业,但不知道该专业未来就业到底如何?这是不少中职学生和家长眼下面临的主要困惑。”同去的专业负责人韩老师认为,新生家长见面会不能局限于学校和教室,与其向家长和学生谈空洞的招生许诺和前景描绘,不如实实在在地让家长们实地了解孩子的未来就业情况。”
事实上,这样别开生面的新生家长见面会已经成为惯例。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早在2012年开始,就以校企订单班为试点,把新生家长见面会“搬”到企业,现场参观企业环境,现场对话企业高管。
融合举措:文化订单,企业全程化参与
把新生家长见面会开到企业,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创举”大受好评。据学校办公室陆主任介绍,这只是企业全程化参与学校教育,开展文化订单的“一招”,在机械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实现了四个参与。
开设专项课堂,参与课程规划。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是学生获取“双证书”、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出于企业和学生双重需求的考虑,学校特邀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参与学校课程规划,开设专项的企业课堂。目前,学校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拉链注塑模设计制造》《先进模塑工艺及设备》《伟星设备维修与维护》三门课程,课程由企业相关技师和学校教师共同传授。与此同时,伟星班学生的实践课也在企业完成,由企业员工一对一进行指导。
绘制职业蓝图,参与人才定位。进入伟星班的学生就是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准员工”,因此,企业结合内部员工培养的“种子计划”,针对整个班级构建了职业发展规划图,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人才发展曲线图。为落实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伟星入门测试”。由于伟星的主要产品是拉链,对色彩分析能力、布料辨识能力等都有专门的规定。测试完成后,企业将测试成果计入学生人才发展档案,对某一能力突出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培养,以实现同班级、多岗位、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格局。第一届伟星班的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期间技能特别突出,成为企业“种子计划”的一员,工作两年后顺利成为班组长。
设置奖学金,参与学生管理。对伟星班的学生来说,最自豪的莫过于每学期能够获得企业奖学金。曾获得奖学金的小朱告诉记者,与其他奖学金仅依据学生综合排名不同,获得“伟星奖”须经过企业组织的现场实操考试;获奖后,可以与企业的一位工程师建立长期联系,“拜师学艺”。这对“靠技术吃饭”的中职毕业生来说,无疑更有价值。而对企业来说,借助奖学金,在提高企业吸引力的同时,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学生管理,奖学金既是企业成为“第三方评价”的载体,又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力。
组织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9 月参与‘ 伟星后备人才培养基地’LOGO创意设计;10月可以着企业工作制服参与企业运动会;11月有学生和员工篮球斗牛赛;12月开展企业游园活动……”在韩老师的安排表上,满满的都是企业组织的校企联谊活动。通过活动,企业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只手”,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与班级建设的融合,使学生产生“在班级如同在企业,在企业如同在班级”的感受。
场景二:游园会让学生“服务”家长
又一学年的年度家长游园会刚刚在学校举行,来自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家长们都有幸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果,有栩栩如生的模型,有精致可口的菜肴,有独具创意的设计图。而在本次家长会上,最出“风头”的当属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家长们。
家长们刚刚走进校门,穿着统一制服、笑容甜美的孩子们马上走过来接待,一边引导家长到学校的教学楼、实训室参观,一边细致耐心地讲解。在进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室后,家长们不仅可以体验餐桌服务,还可以进入“客房”休息。“看着孩子表演茶艺,喝着孩子泡的茶,我今天当了一回贵宾!”一位姓陈的家长激动不已。
对此,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明星服务生”们也一样自豪:“这比上课更有意义。”专业负责人陈老师说:“家长们是‘客人’,他们的参与既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让学生学到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这是一次活动,更是一次考验。”
融合举措:引企入校,优化软硬环境
像这样游园式的家长会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而让学生“服务”家长则是学校精心设计的一门课程。这背后是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拆除产教融合围墙”的决心,是专业引企入校场景化教学的改革,是专业和企业双元合作、接力培养的大手笔。
建企业“精华版”,强化产教融合“硬”环境。走进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富丽堂皇的酒店大厅。服务总台内,身穿制服的学生正在为“客人”办理入住手续。据陈老师介绍,这是学校按照临海国际大酒店的大厅以接近“1:1”的比例“复制”的。在这座实训楼里,类似这样的企业“精华版”不只这一个。在“国贸厅”,记者看到几位“服务员”正在忙碌,或折花,或摆盘,动作麻利,不似新手。据悉,与学校合作的临海华侨大酒店、临海国贸大饭店、临海远洲国际大酒店都在这里设立了自己的“实景工作室”。
把工作环境引入校内,学校最初的设想是通过环境的影响,来帮助学生尽早进入岗位角色。“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刚进入酒店往往不适应,最终流失。”办公室陆主任认为,“还原”企业工作环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过渡期。事实证明,参照企业环境布置实训场地后,学生到企业的就业稳定率大大提高,而这也为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临海华侨酒店总监告诉记者:“环境的熟悉度,让学生上岗后的失误率得以减少。”
工作场景进校产生的蝴蝶效应不止如此。有了条件一流的实训场景,基于工作任务的场景化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过去客房服务只注重铺床,现在专业教师会细化工种环节,如客人入住咨询、送餐服务等。此外,老师还会根据企业提供的“突发意外表”进行临时演练。如老师扮演客人,在“退房”时故意把钱包丢在客房,考验学生的职业操守;“发现”浴缸里有头发丝后,“找茬”服务员,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
引企业管理机制,打造产教融合“软”环境。产教融合的实现,不仅依赖外部环境,还需要内在文化和制度的“渲染”。为此,鉴于企业建议,陈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引入酒店制度,建立《员工手册》,以校服“虚拟”工作服,以校牌“借代”工作牌,以班级考勤制度“模拟”酒店打卡制度,以德育积分制度“仿效”企业奖金制度。如今,每到月末,陈老师班级的学生人人都会收到一张“工资条”,上面明确写着学生“奖金”(德育积分)的增减原因,以及“账户余额”。
通过“模仿”,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员工,提前接受管理文化。在这一制度引领下,班级形成了个性化的管理队伍,成了学校公司化运作的典范。在陈老师的班级里,没有班长,只有店长;没有委员,只有主管;没有组长,只有领班。
为进一步构建产教融合的“软”环境,2014年,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小组共同编写了《酒店文化》《酒水服务》《礼仪服务》等校本教材,并将《华侨大酒店员工手册》《国贸大饭店量化手册》远洲国际大酒店应知应会手册》作为第二教材,由企业主管定期上课,以此引导学生树立企业员工的三大意识:一是纪律意识,二是吃苦意识,三是礼貌礼节意识。
学校和企业两个独立的经济体,合力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仅为学生寻找对口、优质岗位打通渠道,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力,使其成为彼此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