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增红1执教,刘恩樵2评析
(1.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213003;2.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215 300)
教学实录
【课前热身】
一、诵读
师 请同学们读一读《皇帝的新装》的歌词——
(PPT展示:“从前有个国王,他臭美得可以……皇帝的新装,悲哀的国王,明知道上当还要可笑地收场;皇帝的新装,空欢喜一场,留下了这个天大的荒唐……”学生诵读。)
二、导入
师 刚才我们课前做了一个热身活动,各位同学读得眉开眼笑,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已经了然于心。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测。如果请你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
(PPT展示:“一个___的皇帝”。)
生 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这个皇帝明明看不见那个衣服,但是他还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其实看不见,所以就一直装着自己看得见。然后还十分可笑地举行什么游行大典。
生 一个昏庸的皇帝。因为他为了衣服而不理国家的事情。
生 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他明明看不见衣服,却自己欺骗自己。
师 自己欺骗自己,是最愚蠢的人。
生 一个骄傲的皇帝。
师 骄傲?
生 因为他去游行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可是他还是把这个游行大典举行下去了。
师 这个“骄傲”,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词,更贴切一点?
生 我觉得应该是爱面子。
师 “爱面子”比“骄傲”要贴切了。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初步了解童话中的主人公——皇帝,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善于概括文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的能力,也为引导其更加深入地分析皇帝形象做好铺垫。课前热身环节的内容要与文本内容、与整体教学构思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不能虎头蛇尾,也不宜过长,不宜主题先行。该环节的目的是点燃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的兴趣。]
【文本研读】
一、读“皇帝”
师 刚才的热身活动,使我们对这个皇帝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有人说,童话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夸张幽默,跃然纸上。我们刚才读的时候,不少同学笑了,为什么笑?说说你的理由?
生 因为这个皇帝特别可笑。
生 我觉得是这篇文章的文字很有趣。
师 看来你很有专业的眼光啊。
生 这个故事里面的人物都十分可笑、十分愚蠢。
师 人也可笑,文字描写也很生动,所以让我们过目不忘。我们进一步地来读这一篇文章,可以走得更深一点、更远一点。请看第一段话——
(PPT展示:“‘我倒很想知道,他们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的或是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料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师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皇帝的内心世界起了怎么样的波澜?想一相
生 他是犹豫的。因为他在想,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去的话,如果没有看到布料,就证明自己是愚蠢的;不去的话,看不到工作进展,心里又会很着急。
师 很着急。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语,叫——
生 (抢答)纠结。
师 很好,用上了时鲜的语言。“纠结”,首先是“很想知道”。
生 应该是“不大自然”,有点心虚、害怕。
师 所以说,他觉得派一个人去就比较——
生 (齐)比较妥当。
师 好,这样有3个短语表现了皇帝内心世界的一波三折。同学们,请把这3个短语画下来,第一个叫“很想知道”,一个叫“不大自然”,最后还有一个“比较妥当”。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把这个波折读出来。
(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他已经读得很投入了,是吧?刚才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他把皇帝内心世界的那种波折读出来了。下面,大家把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来试一试。
(学生自由朗读。)
师 下面我们请哪位同学做一次“皇帝”?有一位“女皇帝”举手。
(一位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有皇帝的风范,好的,请坐。不过她刚才还稍微作了一些变化,你们有没有听出来?(学生齐答:“听出来了!”)她把某一个词做了变动,哪一个词?(学生齐答:“不大自然。”)
师 “不大自然”,变成了“大不自然”了。(学生笑)不过,这样一改变,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 “大不自然”程度比“不大自然”深。这里用“不大自然”比较合适,因为皇上只是内心掠过了一些想法,并没有太明显地表现出来。
师 我们来看看,当他(皇帝)亲临现场的时候,他又是怎样的表现?
(PPT展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个最可怕的事情。”’)
师 同学们,拿好笔,把这一段文字当中最能代表皇帝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词语画下来。我来看看你们画的是什么。
(教师行间巡视,偶尔单独小声询问。)
师 你画的是哪一个词?
生 我觉得是“骇人听闻”。
师“骇人听闻”是什么意思呢?
生 (七嘴八舌)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师 课本下面有注释,是吧?我们把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下。
(学生齐读注释。)
师 把“骇人听闻”这个词,拿笔写两遍,好吧?
(学生书写。)
师 看看“骇”怎么写?你觉得需要提醒同学怎么写吗?
生 马字旁,然后加上亥。
师 好的,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下。同学们,皇帝现在觉得这件事是“骇人听闻”的,刚才读的时候,我觉得大家还没有把皇帝内心的想法充分表现出来,下面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觉得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生 读这段文字的时候,要读出皇帝的吃惊,还有恐慌。
师 语言方面有什么特征吗?你有没有发现?
生 这一段文字,大多数是反问句。
师 大多数是反问句。请你们大声说,有几个反问句啊?
生(齐)3个。
师 有3个吗?后面几个?
生(齐)2个。
师 哦,是2个,不是3个。第一个是什么句?
(学生齐答:“疑问句。”)
师 后面有两个“难道”,“难道”是反问句。除了反问句.还有什么特征?
生 我觉得第2句用了感叹号,读的时候要加重语气。
师 哦,读的时候要加重语气。好的,她发现了一个感叹号。同学们,那么请问句号又怎么办?(教师指PPT上的最后一个句号)这个句号是皇帝内心的想法,会不会告诉别人?是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一定要读出皇帝的不自信。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 刚才大家是齐奏,现在我们来独奏,好吧?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几位学生分别读,教师指导读法。)
师 读得非常好。同学们,皇帝的内心世界非常地复杂,可不是那么随随便便读得出来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抓住特殊的语言形式,来体会不同的表现方式方法所表现出的不同语言内容。
师 如果皇帝是一个稍微有点理智的人,是一个诚实、聪明、称职的皇帝的话,这样的悲剧,就——
生 (齐)不会发生。
师 我们的皇帝眼睛很亮,他很称职,他也很聪明。(PPT展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那么,面对这两个骗子耍手段的时候,他该怎么办?
生 他应该……(学生挠头,教师耐心引导)惩罚骗子。
师 惩罚他。这位同学思考的过程比较艰难,不过,最后终于想到一个词,叫——(师生齐答:“惩罚。”)其他同学跃跃欲试了。好,你说。
生 我会找一个借口,然后把他们抓起来严刑拷打。
(其他学生笑。)
师 精明的皇帝。
生 如果我是皇帝,我会说:“既然你们认为这个衣服这么好,那你们一辈子都穿着这个衣服吧。”
师 以毒攻毒,以暴制暴,是吧?
生 我会告诉天下人说:“不要被这两个人欺骗。”
师 以免更多善良的人再次受骗、上当。你的心地很善良。
生 我觉得可以给他们定一个欺君之罪,然后把他们押进大牢。
师 欺君之罪。好,你来。
生 我会把这个事实公布天下,就是把自己以前做的事情反思一下,然后告诉全天下的人,让他们不要再上这样的当。
师 你真是一个懂得反思的好孩子。同学们,只可惜你们生不逢时啊,如果你们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们有幸做了皇帝的话,那天下真是长治久安啊。可惜,这位皇帝没有这样去想啊!他怎么想的呢?再来读这一段话——
(PPT展示:“‘……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个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师这位皇帝不仅没有像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那样去反思,去用法律的手段来惩罚骗子,而是把自己一步步地送入了骗子的圈套,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为什么“不愿意说”?
生 因为他不愿意让其他大臣看出他的愚蠢。
师 不愿让大臣看出他的愚蠢。其实他真的很愚蠢。
生 如果他说出自己看不见的话,等于告诉全天下的人自己愚蠢。
师 怕被别人嘲笑。
生 我觉得如果他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的话,他在百姓的眼里就没有威信。以后他下达命令的时候,臣子们就不会很尽心地去做这件事。
师 他就龙颜扫地了,不称职了。
生 还有的话,如果他说出来,那么他皇帝的位置也就坐不住了。
师 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了。
[设计意图:毋庸置疑,昏庸的皇帝是作者所讽刺的对象。这一环节既要引导学生准确、合理、合情地理解“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更要引导其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即作者是如何用个性化的笔调来刻画皇帝的昏庸、愚蠢、荒唐的。前者并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读过几遍后,基本可以了然于胸;后者则是要花力气去带着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细细咂摸咀嚼的——语文教学,不是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而是要对学生一望无知甚至再望还是无知的地方,重锤猛打。]
二、读“大臣”
师 同学们,其实这个悲剧本来真的是可以免于发生的。如果皇帝昏庸,身边的大臣清醒一些,也许可以旁敲侧击,提醒提醒他。可惜,不是这样。看一看,他身边的大臣又是怎么样表现的?
(PPT展示:“‘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
来。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师 这段文字有点长,下面请同学们两两合作一下。怎么合作呢?很简单。一位同学读引号里的内容,一位同学读旁白。好,先请两位男生试试看。
(两位男生合作朗读。)
师 好,两位男同学开了个头。请其他同学稍作点评。
生 他们读得太快了。
师 他们都读得很快?稍微慢一点。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 前面老大臣内心声音的想法,读得太大声了。
师 内心世界不要这么放大,是吧?
生 他读到“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的时候有点疙瘩了,读得不流畅。
师 通过刚才3位同学的点评,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两位同学读得一无是处吗?有没有同学发现他们读得好的地方?
生 读到“眼睛挣得特别大”时,将“特别大”读得很重,这个是应该强调的。
师 很好,一会儿你表演一下什么叫作“特别大”。
(学生笑。)
生 读老大臣心里想法的同学,他把反问的语气读了出来。
师 好的,同学们,以后我们点评同学的时候,先要说说人家读得好的方面,然后再适当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不然那两位同学今天要睡不好觉了。下面我们请两位女同学。
(两位女生合作朗读。)
师 两位女同学读得怎么样啊?
生 总体来说,就是读得比上两位同学要好一点。但是有的字音读得不好听。“东西”的“西”读成一声了,应该是轻声。生她们都读得非常流畅,而且读老大臣心理活动的时候,读出了他的紧张,怀疑自己非常愚蠢的想法。不足之处,就是希望有的地方加重读音,有的地方轻声一点比较好。
师 好的,他们的建议,大家也听到了。读书,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式朗读。总而言之,同学们都读得很好,谢谢你们。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个老大臣的内心世界非常地纠结、害怕。有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下子被我们同学抓住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睁眼睛。”)3处写眼睛,你有没有发现,拿笔画下来。第1处写眼睛的句子是什么?
生 (齐)他的眼睛睁得特别大。
师 第2处是什么?
生 (齐)眼睛越睁越大。
师 还有一处在哪儿?
生(齐)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师 好,我们读书读得真仔细。这3个句子,体现出了老大臣不一样的内心想法,我们来揣摩揣摩。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老大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是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但是他没敢确定,他觉得是不是自己眼睛花了,所以眼睛睁得特别大,想重新看。
师他还稍微添加了自己的想象,觉得自己眼睛花了,想重新看。不敢确信。“眼睛越睁越大”呢?
生他开始不太确信,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很愚蠢或是不称职。
师 自己开始对号入座了,是吧?
生然后,到后来的话,他已经变得虚伪,开始不相信自己,开始说谎。
师你说他虚伪。把这个句子读一读。预备齐——
(学生齐读。)
师 真的是在仔细看吗?(学生齐答:“不是。”)他只是在干嘛?(学生齐答:“装。”)
师 对,同学们太聪明了。装模作样。梁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发现有的同学上课也很仔细地看着老师,但是他一动不动。
(学生笑)其实,那样的同学就是在装,没有认真听。
师 为什么这儿要用一个“背”字?而不说“向皇帝汇报一下”?
生 因为他自己本身没有看到布料。但是这两个骗子告诉他,机上有布料。然后他只有记下这两个骗子的话,告诉皇上,才能讲出这布料有什么好看。
师 换成“讲”行不行?
生 因为如果是“讲”,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皇上表达出来。
师 也就是说,如果用“讲”的话,说明他可能会如实反映。可是他只是在那“背”,他只是在转述骗子的话,敷衍皇上,言不由衷。请把“背”字圈出来,这个“背”字很有意义。老大臣、皇帝都登场了。也有人说,骗子的骗术之所以能够持续下来,也不完全是因为骗术。梁老师想到这样一句话——
(PPT展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于是,荒诞不经就产生了。”学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几则材料,也许对我们同学会有一点启发。(PPT展示:“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日:‘马也。’二世笑日:‘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师 有同学的声音我已经听到了,悄悄地讲一个成语?
生 (齐)指鹿为马。
师 肚子里的东西真不少,指鹿为马。还有一段。
(PPT展示:“真心诚意是做人的大境界,其核心是‘诚’,是实事求是,是自省,是明白好歹。这样的人并不多,多数人,包括我,每天披着皇帝的新衣在街上徜徉,溜溜达达,笑容可掬。——鲍尔吉·原野《人人都穿皇帝的新衣》”)
师 同学们,每个人都可能穿着皇帝的新衣,所以,到底根源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
[设计意图:大臣们既是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也是衬托皇帝的角色,作者也不吝笔、墨予以无情鞭笞,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大臣的动作、语言、神态诸方面的刻画,将人物形象立体全面、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在教学时,不应该错过这里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因素。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宜根据文本形式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作者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读“小孩”
师 这个悲剧,或者说这个荒诞不经的闹剧,到这里也许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安徒生并没有让这个故事就此结束,而是安排了另外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物,谁呢?
生 (齐)小孩。
师 小孩子出场了。于是,这样一个闹剧,就被孩子一句话给揭穿了,这个肥皂泡被戳破了。
(PPT展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个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师 这是我选的两个人的语言。很简短,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 你发现孩子讲话和大人讲话有什么不一样?
生 小孩子讲话直率,不作假。
师 何以见得?
生 何以见得……这个……
(其他学生笑。)
师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直率?
生 这个孩子是“叫”。
师 对了。同学们,孩子是“叫”出来的。来,你把“叫了出来”读出来。
(几位学生分别朗读,教师指导读法。)
师 可是,再来看看我们的大人是怎么说的呢?哪一位同学来模仿一下这位大人?
(一位学生朗读:“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声音稍大。)
师 不大符合要求,可不可以调整一下?
(学生再读,声音低了下去。)
师 你的声音为什么发生变化?
生 因为大人们是在“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师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大人讲话如此地小心谨慎,和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同学们把笔拿出来,再把这两个词画一下——一个是“叫”,一个是“私自低声”,这两个词语构成了对比。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模仿一下大人的声音。
(学生低声齐读。)
师 很好,我几乎都听不到。听不到就对了。听到就不是大人讲话了。好了,同学们,刚才有没有注明啊?这个地方叫什么手法?
生 (齐)对比。
[设计意图:文中的“小孩”已经成为一个带有特定意义的标志性的人物,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果?当然是孩子天真纯洁的性格,以及与成年人的世故圆滑的对比。尽管作者花在“小孩”身上的文字并不太多,但可以说,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语言都别有意蕴,值得回味、探究,读出文字背后作者并未直接言说的东西。这里宜采用表演读的形式,请学生个别读小孩与大人们的神态、语言,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的笔力。]
【课尾小结】
师 让我们回到上课开始的时候,我和同学们讲过一句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夸张嘲讽,跃然纸上”。
(PPT展示:“读《皇帝的新装》,人们有时会忍俊不禁,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夸张嘲讽,跃然纸上’。”)
师 因此,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应注意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一是“选”:(1)选独特的词、句,如描写老大臣3次“睁大眼睛”的短语。(2)选异常的词语,如老大臣的“背”字后面的异常。(3)选蕴藏深意的词语,如反复的反问句等。二是“品”:反复揣摩人物的心态,想象“睁大眼睛”背后的心理,比较替换的其他词语等。请同学们记下这样的话:
(PPT展示:“鉴赏文章的语言时,你可以:选——独特语、异常语、深意语;品——揣摩、想象、比较。”)
师 不知不觉当中,我们这节课就做了这样两件事情。
(PPT展示:“安徒生说过,他写的童话不仅是给孩子看的,也是写给大人看的。”)
师 希望我们同学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时时关注安徒生的童话。多读一点,也许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多很多的帮助。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部分,力图避免语文教学在课堂结尾时“发宏愿”、“表决心”、“升华主旨”之类的“思想教育”的陋习,努力体现“语文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此为凭借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最后还要回到语文本身”的思路。因而,在本课教学的收束阶段,再次引导学生回味、思考本篇童话语言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一些启迪,落脚于鉴赏文章的语言时,侧重内容选择与方法运用。
教学评析
梁增红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一课,通过选择语言品味之点,连起语言训练之线,引领学生勒住语言的缰绳,驰骋于意义的原野,在语文素养这个面上得到不断的延展。
一、巧选点:“长文短教”教什么
尽管初一的学生对《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一般早就比较熟悉了,但是这毕竟也是一篇较长的文本。对于这篇长文,教师应当怎么教以及教什么呢?
首先,梁老师选择了长文短教的策略,即用一课时来完成这篇文本的教学。
其次,是教什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梁老师引导学生对《皇帝的新装》文本研读时的做法是选定一些“点”。这些“点”包括这样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选择了“读皇帝”、“读大臣”、“读小孩”这3个点;第2个层次是精选了皇帝、大臣以及小孩的典型的言语与行为;第3个层次是选择这些言语与行为中的一些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比如,“读皇帝”时,抓住“很想知道”、“不大自然”、“比较妥当”这样的3个短语,引导学生读出皇帝内心世界的一波三折;抓住皇帝语言中使用的疑问句、反问句以及感叹句等不同的句式,引导学生揣摩皇帝的内心真实想法。又如,“读大臣”时,通过文本中3次描写大臣眼睛的不同,即“他的眼睛睁得特别大”、“眼睛越睁越大”、“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引导学生体悟大臣的心理活动;抓住“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中“背”这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大臣敷衍皇上、隐藏自己的心理。再如,“读小孩”时,梁老师带领学生仔细揣摩小孩的“叫”与大人们的“私自低声”,从中发现孩子的率真与大人们的小心谨慎。
事实上,综合来看,梁老师《皇帝的新装》的教学策略就是抓住语言品味这个大的点,引领学生通过仔细把玩看似寻常的词句,进而发掘蕴含其中的奇崛意义。
二、善连线:主力聚焦怎么读
《皇帝的新装》可教的地方很多。比如,这篇童话所揭示的社会问题、骗者与被骗者各自不同的心理世界、《皇帝的新装》给我们的启示、《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故事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童话的特点等。
那么,教师究竟应选择教什么呢?前文已述,梁老师重点选择了故事里人物的言语与行为中最能表现其性格特点的词句加以玩味与品析,以期通过这样的玩味与品析,让学生在知识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学会“怎么读”。
其实,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梁老师在课堂伊始巧妙地用PPT展示的《皇帝的新装》歌词就让学生一清二楚了,不用在课堂上再去教学生早就知道的东西了。之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带领学生理解与学习作者是怎么写的,从而明白文章应该“怎么读”。
可以看出,梁老师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上的,他先与学生一起品析一个又一个的语言点;然后,再做到连点成线,通过不同语言点的引导与分析;最终形成了“鉴赏文章的语言时,你可以这样做”的线性知识:
选——独特语、异常语、深意语;
品——揣摩、想象、比较。
从“选”到“品”,从“选什么”到“怎么品”,这根阅读方法指导之“线”,从教的角度来看,它串起了本节课的教学立意与教学流程;从学的角度来看,它串起了学生阅读体验,也串起了“怎么读”的能力之珠。可以说,这根明线背后的暗线就是“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三、求展面:整节课都在抵达
吕叔湘先生早在30多年前就说过:“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固然很多,也许“2700多课时”不能给学生2700多个有用的东西,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在长达3年的语文学习中,每节课都是一个点,一周或者一个月连成一条线,最终,3年就可以汇成一个面。这个“面”就是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而每节课就是这个“面”上的一个“点”。可以这样说,梁老师的这节课为学生绘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点”,它给了学生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看。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就知识而言,《皇帝的新装》写了什么,以及与该文有着内容关联的鲍尔吉·原野的《人人都穿皇帝的新衣》,还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指鹿为马”的故事,安徒生的“童话不仅是给孩子看的,也是写给大人看的”的观点等等,这些作为知识显然是丰富的。就能力而言,让学生不断尝试朗读,读出人物的特点以及心理变化,还有揣摩重点词句背后的意义等等,这些都是能力的训练。再谈过程与方法。梁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的过程,就是教学生“怎么读”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有阅读的体验,有思维的冲突,更有方法的操练与总结。最后说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读皇帝、读大臣、读小孩的过程,就是对世间众生相的洞悉、对人情冷暖的感知、对是非曲直的自悟、对世事价值的判断的过程。所以说,梁老师的《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一次抵达,无数小的抵达汇聚成大的抵达。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都能如此,做到2700课时就是2700次抵达,那么,我们还何愁“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