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找寻“抽象”中的“趣味”——我的拼音教学探索

  • 投稿Aaro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023次
  • 评分4
  • 75
  • 0

马钰霞(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小学,226141)

叶秀山先生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牢固的。”我们的母语就是汉语,汉语之美首先在于音韵,音韵之美在于拼音,拼音的奇妙造就了汉语之音的千变万化、抑扬顿挫。要学好汉语,就得先学好拼音。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拼音,是他们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学好了拼音,基础就有了;学好了拼音,兴趣就有了;学好了拼音,学汉字的方法就有了。

一、困惑:抽象的拼音不好教

学好拼音很重要,但拼音的抽象性让它的趣味性下降,拼音不好学、不好教。陶行知先生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可是,找到拼音中的趣味不是一件易事。

从拼音本身的角度分析,拼音构成复杂、抽象,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且均为字母和符号,加之,组成的形式多种多样,组成的内容变化多端,组成的结果(即拼读)因人而异。这样的拼音,学生是不乐于学的。学习拼音是一件困难的事,何谈趣味?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刚入学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们活泼好动,爱说爱笑;喜好都写在脸上,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同时,自制力差,排除干扰能力差,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简言之,决定他们行为的,不是事件的重要性而是事物本身的吸引力。单调、枯燥的拼音,自然无法深深吸引他们。

根据学校安排,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在全校语文教师面前上了一堂拼音课。我备好了课,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等进行了充分地准备,自我感觉没问题,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可是,我唯独忽视了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于是乎,整个课堂乱糟糟:单调的字母、音节读得拖拖拉拉;学生坐在凳子上东张西望,被窗外的鸟鸣所吸引;游戏也玩不起来,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到底要他们干什么;有些学生甚至讲起话来……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样难熬。显然,我的教学设计丝毫未能激发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兴趣,这一课教学是失败的。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的各种意见也“纷至沓来”。曾有那么一瞬,我感觉自己不适合教师这一职业——我的课堂,学生不快乐,自己也不快乐。

二、探路:和学生一起找寻拼音中的趣味

怎样让学生爱上拼音,在学习中体验到趣味?我在教学中不断找寻。

游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于永正老师说过:“小学生应该在玩中长大。玩,是万万少不得的。”课堂上,教师选用的游戏还应当简单、易行而又实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李镇西老师在《回到原点,走向朴素》的讲座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雷夫老师来中国上课,课上安排了一些游戏。这些游戏看似一点也不精彩,还没有我们普通教师的公开课精彩,但他就成功在朴素上,朴素进入孩子的心。”借鉴这一经验,教学区分“b、d、p、q”这几个字母时,我设计了一个做胳膊操的游戏。要求很简单——身体做竖,胳膊做半圆;同时塔配顺口溜:“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我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做,并不断重复。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玩得高兴,也学得高兴,自然没时间“开小差”了。

想象,也可让学生快乐起来。教学“b、p、m、f”时,课本上有这样的一张情境图:爸爸带着孩子去爬山看大佛,大喇叭正在播报不要摸大佛;并配儿歌一首:“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如何让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认知建立联系,使他们体味到乐趣呢?我把图中的小朋友和爸爸分别换成学生和我,当学生看见自己的脸和老师的脸都出现在了图上时,一下乐了。于是,我们边爬边看——山坡真高呀,爬得好累呀(出示“p”)……边看边说:“老师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如此,课本内容一下子“活”了,勾连了想象与现实,使得抽象的字母也开始跳出快乐的音符。

换位,即教师变身“笨小孩”,让学生担任“小老师”,这亦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的确,教学中应当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理解孩子,投其所好,甚至把自己当作孩子。一次公开课前,一位学生悄悄对我说:“老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我感觉很自豪。”原来,孩子们都有想表现自己好的一面。我灵机一动,教学“b、p、d、p”时,扮演一个“笨小孩”,总是分不清“bd”、“pq”。“小老师们”可急坏了,争着给我支招:“老师,我可以教你念。”“老师,b和d的方向不一样,p和q的方向也不一样……”我原本想要教给学生的,他们几乎全说了,只需我稍加归纳、总结即可。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教学效果令人欣喜。

可见,拼音教学中,唯有关注学生的心灵、习性,他们才会跟着我们的步伐,体味学习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