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全方位”和“多角度”——记一次作文公开教学的课堂观察

  • 投稿沧海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96次
  • 评分4
  • 22
  • 0

王东明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226001)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应从课前到课后,从学生到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在最近的一次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本着“平视互动、快乐评价”的教学理念,开设了一节作文公开课。围绕这一课教学,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课前:预设观察

这节作文课具体上什么内容呢?我正琢磨着,意外地收到一封已毕业3年的学生康遇安的来信。在信中,她问起了学弟、学妹们的学习情况:“学弟学妹们肯定很乖吧?应该有不少作文能手。我想对他们说:要好好珍惜与王老师一起相处的时光……”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灵感:就让学生给师兄、师姐写一封信!

随即,我试探性地把这个想法透露给了学生。大家很是兴奋,跃跃欲试。但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了顾虑:

“王老师,给师兄、师姐写信挺有意思,可是我们该写一些什么呢?”

“是呀,我们对他们可是一点也不熟悉呀!”

“王老师,您有那么多的学生,我们该给哪些师兄、师姐写信呢?”

“我们写了这封信,他们会给我们回信吗?”

“我们的信真的会寄出去吗?能收到他们的回信吗?”

……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确值得考虑,也是上课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否则,无论课上得如何出色,都不堪一击——只是一个“花架子”啊!

我思量再三,确定了如下方案:

第一,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师兄、师姐的值得夸奖、令人敬佩之处。

第二,这些师兄、师姐一定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在写作方面,不然没有说服力。

第三,要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我近10年、近20年乃至近30年前的学生同喜同乐,触摸他们童心的蹦跳。

第四,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从师兄、师姐的作文中欣赏到文笔流畅的文字,学到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还要能够延伸开去,感知作文在小学阶段以及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明确选题:“给×××师兄(或师姐)的一封信”,并预设了如下教学思路:

第一,一走进课堂,先让学生“热身”,初步感受他们的师兄、师姐在写作方面的出彩之处;阅读一份“作文之最”,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重点赏析5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精品”中的一篇(课前一周,将5篇师兄、师妹写的优秀作文发给学生,两两一组,合作研读),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实实在在的平视互动,无拘无束地评价这些优秀作文,挖掘作文中的亮点,与作者同呼吸、同欢乐;再通过自身的感悟,展开追问,亮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共同讨论作文提纲,理清作文的层次,当场进行互动评价。

第四,提醒学生写一封信的注意点。

课中:多向观察

(一)观察学生

【片段1】

(每名学生持有课前发给他们的一份资料和一个信封,每位听课教师也有一份资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指导课。写什么呢?对,大家课前都已经知道了:写一封信,一封给你们的师兄、师姐的信。为什么要给他们写这封信呢?

(学生自由说。)

师是啊,王老师不少学生的作文的确都是非常出色的。从哪里看出来呢?请大家先看第5页上的资料。

(学生快速浏览“作文之最”。)

师现在,我们邀请几名同学到前面来,读一读“作文之最”中的一些内容,好吗?

(学生读。)

“作文之最”的资料,是在课前发放的,里面有这样一“最”:

最早走出国门稿:1995年9月,六年级的季纯同学(清书人)和初二的保智慧同学(差出人)的《给邢爷爷的一封信》被日本骏河台出版社《中国语法用书》选用。

这里的两个日文词汇:“清书人”和“差出人”,我是通过网上查找,才知道了它们的意思;课前也问过学生,他们大多直摇头。但班上有一名本学年从外地转来的小X同学提出:“我的表姐会日语,我可以问问她!”于是,我顺势请她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难题:“请你回去求助表姐:这两个日语词汇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呢?明天上午的课上,我请你发言,让你当一回‘小老师’……”这位同学是班上的“学困生”,本学期还曾有一次令老师无所适从的逃学经历。我想通过这样的小任务,使她慢慢树立学习的自信。

“作文之最”的朗读,我也特意安排了几名“学困生”来完成。虽有几个读得结结巴巴,但总体还算顺利。我特别邀请全班学生将这堂课唯一的一次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们。看着这几名学生战战兢兢地来到讲台前,又乐颠颠地回到自己座位的神态,我在想:他们的点滴自信,也许正是从这一个个自我展示中催生的。

公开课,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最好的班级、最好的学生——这也在情理之中。但我认为,展示班级的不足,让“学困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有效教学。教育的平视、平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这些“学困生”的课堂答语,一般不会一步到位,他们往往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教学的过程、细节也很可能不会像预设的那样理想、圆满。在公开课上,让班上的几名“学困生”走到讲台前亮个相,这是对教育平等理念的最好践行。

【片段2】

师从以上资料来看,王老师的不少学生确实非常出色。他们到底出色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另一份资料。课前,我们已经阅读了5篇师兄、师姐们写的优秀作文,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有写物的和游记。大家还两两一组,合作研读了其中的一篇。现在,我们就将你们的研读结果作一个汇报和展示。好吗?

(教师提出要求:第一,同座即“作文对手”,将共同研读的一篇习作再进行一次梳理。其中,一些同座原本不是同座,是在课前临时调整了位置;我们确定的“作文对手”必须是自愿的组合,且作文水平旗鼓相当。第二,用红笔直接在文中再进行一些圈画、批注,准备两两到讲台前进行交流。)

师现在请5组“作文对手”到讲台前进行交流,我和在座的同学一起补充。

(5组“作文对手”到讲台前,两人一组依次进行交流,一个先说,另一个补充,次序由学生自己定。教师提出要求:习作哪里写得出色?有重点地具体说说。然后,模拟与作者进行互动——我想问小作者: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我还有一个疑问想请你回答。)

依据我的观察,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交流非常投入。开始时,学生有一些拘束,互动交流比较“文雅”;而过了一会儿工夫,部分学生发现周围的同学胆子大了、嗓门儿高了,便没有什么顾忌了。他们不仅说出作文中的优点,也能发现作文中的不足,难能可贵。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并不热衷于作文评价,他们大多只会说:“他(她)写得很好、很棒!”至于这篇作文好在哪里、出色在何处,就是说不好、说不准,或者不愿说——也不用说,反正班上会有“活跃分子”说。现在情况不同了——教师将每一个学生都推到“风口浪尖”:你必须和你的“作文对手”互评互说,不要期盼从老师嘴里听来标准答案,只能是自己通过阅读、分析,和“对手”一道,从作文里自己寻找答案了。

至于“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我还有一个疑问想请你回答”,这是一个“功夫在诗外”的问题:前者,是求索“鱼”到求索“渔”的“升格”问题;后者,就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师兄或师姐的这篇优秀作文,又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从而做好由读(一篇文)到写(一封信)的自然过渡。

【片段3】

师课上到这里,你们知道这封信应该怎么写,思路怎么理呢?

(学生交流作文提纲,师生互动、确定之后,仍由学生进行板书。)

师请大家依据自己选定的作者,把作文提纲写下来。

(学生开始写作文的提纲,并进行交流。)

事实上,之前所有的互动交流,都是为“作文提纲”这一部分内容服务的。没有上面的铺垫,就没有这里起到桥梁作用的“作文提纲”。学生自主拟就的提纲是这样的:首先是“称呼语”,其次依次是“羡慕、欣赏、对比、疑问”这4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最后是“祝颂语”。学生动笔前的“腹稿”,到此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大功告成了。

在课堂的间歇,我特别提醒学生:“书信是不可以用红色笔书写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哦。”我想,这是最起码的礼仪规范,我应该给予学生善意的提醒。

(二)观察教师

在“作文对手”两两互动交流之时,我在哪里?我不在讲台前走动,那样觉得自己很孤单;我也不在前后左右地巡视,那样会让学生很紧张。我在第4组第二张的座位上坐着——正好“二缺一”,我也就坦然地成了一名“学生”,依据两两互动的要求,与“同座”进行着触膝交谈式的沟通……

“作文对手”两两互动环节结束之后,就开始了全班交流。此时,5组“作文对手”到台前汇报并与全班同学互动。此时,我在哪里?我站在5组“作文对手”的身边,为他们鼓劲、加油。我已经融入了班集体之中……

“坐下来,你坐下来!”“明天,我将为学生准备好几支粉笔,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是我课前的预设。教师坐着上课,依据规定是不允许的。从教这么多年,的确也没有坐着上课的习惯,但我还是在公开的课堂坐下了,坐在了学生的中间。

我以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无权总将自己当作是“平视互动”中的“首席人物”。学生在交流,教师总是站在他们旁边,学生会紧张;学生在板书,教师站在一侧,他们反而觉得无助。当然,教师坐着,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目的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才是课堂的主人!

课后:追踪观察

(一)观察学生

两节作文课后,不少学生与我交流书信的内容及规范,更流露出对信的去向的关注:“老师,师兄、师姐他们能看到我写的信吗?”“他们真的会给我们回信吗?”看来,学生在信中有了最珍贵的倾吐,这封信寄予了他们对未曾谋面的师兄、师姐的一份情感寄托——作文,不就应该是表达真情实感吗?我心中很是欣慰。

当然,更让我欣喜的,是在这次作文课上当过“小老师”的小X同学的转变,她变得乐于交流——

周三下午课间,在教室里,她拿来两本书:“王老师,这是我姐姐用的两本日语书,您看看!”

周四下午课间,在办公室,她主动来找我:“王老师,这是日语书里的一张光盘,您听听吧!”

周五下午课间,在办公室,她又来找我:“王老师,这是一本有日文、还有中文翻译的书。您瞧瞧!”这次,我随意地问了一句:“这篇作文你会写吗?写好了吗?” “我会。我快写好了。老师,我今天中午放在家里了,周一交吧?”“行!”……

虽然,交流的内容大多与此次书信写作并无直接关联,但足见她愿意与老师“交心”的点滴进步。相信,一次担任“小老师”的经历,会让她在未来的学习中,逐步变得自信。

化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可一蹴而就。面对他们,要想方设法做好两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教师要由“施予者”向“激励者”转变,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二,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出击”转变,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教师为其铺设台阶。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才会不断提升,这样的自信也才会慢慢累积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二)观察教学

作文最佳的教学环境是什么?是快乐。问题是,这所谓的快乐,是教师的体验,还是学生的感受?如果是教师的体验,这就不是我们作文教学中要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如果是学生的感受,我们也不可沾沾自喜,我们还得自我评价一下:这种快乐是一阵风似的,还是学生从内心骨子里的真实流露?我们所真正追求的,应当是学生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快乐情感。

近两年,我们五、六年级语文组的大部分教师,都在积极参与省级和全国级的作文课题研究:省级的是“作文平等互动”和“作文评价活动”,国家级的是“作文生活教育”。我们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小学作文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正如我们语文组蔡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这次作文教学活动的研讨,只是一系列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先画上一个不太圆的句号,紧接着的,是一串的省略号。”

之所以说我们的研究是一串的省略号,我理解,其原因有二:

一是作文研究不仅一直是我们学校语文教学研究中的薄弱之处,更是我们市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弱项。这次作文教学研讨,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是虽然这次作文指导课结束了,但学生写的《给师兄、师姐的一封信》还没有寄出,师兄、师姐的回信还没有回复。

我们将继续前行,不能就这样在大家面前展示之后,在没有给学生任何交代的情况下草草收场

(过了一段时间,发出去的信件有了回复。我将师兄、师姐的回信发在了我们班级的“公用邮箱”里。据此,许多学生又写了读这些回信的感受)。作文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的研究一样,不可能急功近利,来不得“速战速决”。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比较而言,前者的效果一贯是较为隐性的,而后者的效果相对比较显现。作文教学中,有时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最后收效甚微,那是常有的事情。那么,在操作层面,如何既要让学生“吃得好”,又不让教师“累着了”呢?这很难有一个万全之策,也许需要教师花上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和工夫,才会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下里巴人式”的作文教学方法来。

正因如此,我们也一直在教学中摸索着、追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