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区位熵理论的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41次
  • 评分4
  • 85
  • 0

胡晓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025-02

随着重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的产值均有所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3.3:44.4:42.3调整为2013年的7.9:50.5:41.6,表明重庆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但同也存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要想促进地区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就必须进行多角度地分析研究。区位熵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被学者广泛地运用于某地区、某行业产业结构研究中。如赵彤运用区位熵分析对江苏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小玉、郭文在区位熵视角下对江西省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区位熵理论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优势产业分析中。该方法在衡量某一地区内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反映该地区内优劣势产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区位熵值的大小,不仅可以找出某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还可以判断其专业化程度,其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假定全国包括m个地区,令是j地区三次产业中i产业的产值,则:

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 表示第j个地区。则代表j地区第i产业的区位熵。因此当LQ>l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有较强的竞争力。当LQ=l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的优势不显著。当LQ<l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且其产出不仅不能自给自足,还需要由其他地区供给。

二、基于区位熵的重庆市优势产业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总体分析

从表1可知:(1)第一产业:重庆市第一产业的LQ值逐年下降,自2006年开始均小于1,表明其专业化程度低,产品需从区外调入或进口以满足自身市场需求,为劣势产业。(2)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LQ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到2013年达到1.15,表明重庆市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在全国水平之上,生产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其产出除自给外还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3)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LQ值有所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除2012年规模优势较为显著外,近几年其专业化程度均低于全国水平,不具有规模优势。

从《重庆统计年鉴2014》可知2003-2013重庆市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远远大于50%,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产业到2013年对GDP的贡献率仅为2.8%;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一直稳定在30%附近,表明其发展相对稳定,但其贡献率还有待提高。

综上分析,重庆市的三次产业中,到2013年,第二产业处于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因此优化升级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其产业集群优势,将对重庆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三产业则专业化程度较低,处劣势地位。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2003年以来,重庆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2555.72亿元快速上升至2013年的12656.7亿元。通过计算重庆市2003-2013年GDP构成与地区从业人员构成数据,可看出,产业结构方面,“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一直没变,第二产业仍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只是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11年下降15个百分点,但绝对值仍然较高。第二、三产业增长较缓,分别上升8.14、6.88个百分点。截止2013年,就业结构呈现出“三一二”格局,但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仅比第一产业高4.13个百分点,数据说明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举步维艰,就业结构相对产业结构在优化过程中具有滞后性。

(三)、重庆市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从表2可知:(1)第一产业内部:农业和畜牧业的区位熵大于1,专业化程度高;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区位熵均小于1,专业化程度低。(2)第二产业内部:建筑业区位熵大于1,表明建筑业在重庆市生产相对集中,规模优势明显,这与重庆市建筑业的现状相吻合,工业区位熵略小于1,专业化程度低,但几乎接近1,表明重庆工业的产出几本能自给自足。(3)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区位熵大于1,专业化程度高,其中金融业的比较优势最明显,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则低于全国水平。

三、对策建议

1、一是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效益的生态农业。一方面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建设,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对农业资源进行重组,应用农业互联网知识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的后续效益,提升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园艺基地等建设,同时,利用重庆五大功能分区中各各区优势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等,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立稳定的产业基地、打造自主优势特色品牌,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按照“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2、提升第二产业优势产业层次。第二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及传统汽摩产业是全市重要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必须大力发展。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加快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功能配套,鼓励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引导其正确融入集群、园区发展,解决劳动力转移困难。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化眼光,有战略思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升企业的就业容量与质量,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

3、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交通运输等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业,提升发展农业、养老、家政、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引导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构建起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相配套、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体系,使大重庆的服务业水平整体得到质的飞跃。对于旅游资源充裕的区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其成为就近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促进地区GDP的增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赵彤.基于区位商的江苏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经济师, 2009,(12):270-271.

[2] 课题组.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分析[J].西部金融, 2012(05):79~82.

[3] 秦琴,方苏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06):695~699.

作者简介:胡晓亚(1990—),女,汉族,重庆永川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国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重庆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