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析
80%和16岁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报告显示,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为世界最高。在日本,同级别的富豪中,只有不到1%的人会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法国富豪中这一比例不到5%;德国也不超过10%。报告显示,千万富豪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为18岁,亿万富豪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为16岁。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此外,送孩子到海外读初中,甚至小学的家长亦不在少数。
点评:从80%和16岁这两个数字分别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豪选择让孩子去国外留学以及留学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利弊就需要这些孩子的家长权衡清楚,送孩子留学别为出国而出国。
在谈到为何送孩子出国时,大部分家长现在把孩子送出去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要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各种媒体上,我们却时常看到不少海归回国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变成“海带(海待)”。还有很多家长是因为自己认可出国读书的方式,不管孩子自己是否愿意。而真把孩子送出去了,家长又开始担心孩子在那边的各种情况。很多家长在孩子出国以后,睡不好觉,每天半夜给那边打电话,这种中国式的关心其实会让出国读书的效果打折扣。不顾孩子自己条件如何,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不但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会给孩子很大的精神压力。
对于留学低龄化的问题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基础,以及孩子出国所具备的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的生活条件、留学监护人等,这些保障对孩子求学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了解,性格、能力、学习方式等等,是不是适应国外的生活和环境。谁都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其实成年人也一样,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也需要适应,更何况孩子。把孩子太早送出国,不能说不对,但未必都能成功。
客观来说,留学只是选择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量力而行,才能真正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20种
《新京报》11月24消息,前些天,水电油价中含270亿元“附加费”曾引起强烈质疑。最近记者又统计出,目前全国性广泛收取的各类民生资源“附加费”不下20种,渗透到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很多收费项目消费者都并不知情,相关费用管理也是一笔糊涂账。比如,很多观众可能都想不到,买一张50元的电影票其中都包括2.5元“附加费”。
点评:不下20种“附加费”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可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附加费”可谓泛滥成灾,而且收取与管理并不透明,缺少监管,这就让某些人钻了空子,鼓了自己的腰包,而消费者吃了亏还不知情。
据了解,财政部对此也作出承诺,接下来我国将清理规范民生资源“附加费”在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对于未列入财政部目录清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居民有权拒绝缴纳。承诺容易,行动难,毕竟解决问题还要看行动。显而易见,要清除那些不合理的“附加费”,肯定得经历复杂艰难的博弈。毕竟,很多“附加费”都是由政府性基金“派生”出的,都是由事业单位设定、垄断企业绑定。清除附加费,不止要勇气决心,更应找准相关路径。
而最根本的路径,还是改革。改革是划清权力与市场边界的必然选择,是驱动行业走向自由竞争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改革,让政府单位和垄断企业收取“附加费”师出无名,失去正当性。相关清理行为才能有理有据,民众维权也才能理直气壮。
4万亿元
据11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即将过去的2014年最后两个月,全国财政将花掉预算中的近4万亿元,这意味着全年超过四分之一的财政资金在最后两个月内集中花掉。多位专家表示,年末突击花钱现象再次出现。
点评:客观来说,公众今年岁末看待政府突击花钱问题,与往年是不一样的。今年有一个新变化突出地表现为《预算法》大修的完成。它的修订完成标志着我国预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预算制度的日趋健全,意味着过去很多不明确的权力与责任,都有了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过去是呼吁、呼唤,希望引起重视、建立制度。现在党风政风更清新了,制度也已经建立了,期待的是严格按照法律和制度办事,让改革切实见效。法律已经具备,现在人们担心的是执行的效率和品质的问题,是如何把成型的制度真正落实到位的问题。
其实,每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会听取和审议预算报告,与此同时,预算报告存在众多看不懂的情况,特别是在短时间内对一个上百亿的财政资金投向进行确认、审出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基于这种预算监督的失位,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在年初预算编制时,或者好大喜功,上报大项目;或者见利忘义,虚报项目,努力让自己的财政状况漂亮起来。最终也会导致表面上地方财政“丰衣足食”的假象,而实际上地方财政是吃紧的。
可以预见,不搞突击花钱,多年积淀下来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必然会折损,权力的含金量势必要降低,官员随意花钱自肥的空间也会被挤压,一些人可能很不乐意。但是,有关部门、各个地方都没有推卸责任的借口,唯一的选择是自我革命,真正消灭突击花钱这个顽疾,让民众坚定对改革的信心。
68套
据《京华时报》11月14日报道,近日,河北省纪委通报了秦皇岛市城市管理局原副调研员、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案,办案人员在其家中搜出现金上亿元、黄金37公斤、房产手续68套。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
点评: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贪腐数字,套用新华社的两个用词,是“小官巨贪”与“你懂的”。马超群,人如其名,贪腐功夫真超群。导致马超群落马的直接原因是,北京的某家企业要在北戴河办高级餐饮酒店,当酒店开始要接水时,马超群就“狮子大开口”,直接索贿要300万元,酒店无奈只得“从命”,随后又涨到500万元。其索贿过程被录音。酒店不堪承受,录音资料随后被举报到有关部门,导致其案发落马,多年来的贪腐敛财黑幕也被揭开。
按常理来看,酒店是向水务公司购买用水,那是市场交易,而此案中消费者要向商家行贿,似乎有些讲不通。深挖起来,其实是行政垄断惹的祸。在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领域则大不一样,政府授予企业的特许经营权几乎已成行政垄断的代名词。
如今有些企业被政府授予某项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权,实质上已被授予行政垄断权,而有行政垄断权的企业,会对价格管制做出某种应对。还拿水来说事,在开发楼盘时,房子内部供水系统对接公共供水管网时,工程造价的话事权在水务公司。而且,楼盘晚交付一天、开发商要付利息,他们等不起。以前,为了减少在供水环节上的开发成本,一些开发商在自己开发的区域自建供水设施,提供居民和公共用水。但随着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推广,自建供水设施被禁止。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没有别的选择,水务公司方不仅能通过工程造价收回垄断租金,还能利用企业“等不起”额外勒索企业。马超群寻租正是本乎这一逻辑。
因此,要防止“水老虎”的再次出现,就要确保政府授予企业的特许经营权不是行政垄断权,要让其他愿意进入的企业可以通过实力参与竞争。自由竞争的真谛不是一定要在某个行业看到众多的竞争者,而是只要其他潜在的竞争者随时随地可以准入。
5000元与9000元
《深圳都市报》11月24日消息,“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电子科大9000元。”这是近日在广东2015届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一场招聘专场中,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出的技术类新进应届生的薪资标准。这个标准按院校等级不同,起薪点不同。有人质疑不公平。该公司则表示,按不同级别院校区分应届毕业生起薪,是公司一贯的薪酬制度,不存在不公平。
点评:普通院校与名牌院校起薪点相差4000元,这就是读名牌学校的好处,怪不得中国每年都有大批学子削减脑袋往名校挤。仔细想想,这种差距的存在也不能全怪企业,企业单位人才招聘不可避免地要与高校教育扯上关系,高校分个三六九等,企业单位自然也要与之相适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校的排名对企业的招聘原则起着“导向”作用,因为这种排名实际上已经对高校培养质量和人才质量做出了高低优劣的划分。
这种“院校歧视”其实是就业歧视的新变种。自从有了“985院校”、“211院校”评定,招聘市场上才逐渐有了“院校歧视”。换言之,“院校歧视”其实源于高校的等级划分。同样是公立高等院校,却被硬生生地划分出多个等级,并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区别对待,这其实也是一种“院校歧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行政主导的“院校歧视”,才造成了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
多年来,这种教育层级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不仅使“名校热”持续发酵,高烧不退,也彻底挤兑了“任人唯能”的用人原则,改变了人才市场生态。由此看来,教育的层级制度不改革,高校教育公平永远只能是空谈,企业单位人才招聘原则亦只能一直绕着教育的层级制度转动。
270亿元
11月4日,墨西哥通信与交通部宣布,中国铁建、中国南车以及墨西哥本土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速铁路项目,标的约为270.16亿人民币。11月7日,墨西哥单方面宣布取消上述中标结果。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8日称,墨西哥政府决定取消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的招标结果是由于墨西哥国内因素,与中方企业无关。
点评:270亿元的大单就这么被单方面取消,有种煮熟的鸭子飞走了的感觉,令人惋惜。在距离宣布中国中标该项目不到4天内,墨西哥政府却突然翻脸不认人,原因何在?发改委的发言人称,由于墨西哥国内因素,与中方企业无关。事情没这么简单,据11月8日《环球时报》文章《中国高铁莫因墨西哥变卦而灰心》称:“墨通信与交通部长解释这一决定时说,总统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参与此次高铁项目竞标的公司太少。二是竞标程序的处理时间不足。”据了解,该项目于2014年8月15日正式发标,10月15日为递交招标书截止日。这次投标的操作期一共两个月,而通常情况下高铁项目的招标时间应在6至8个月。中铁建牵头的国际联合体是此次唯一按时提交标书的竞标方,阿尔斯通、西门子、三菱等虽有兴趣参与竞标,但最后都放弃了。
抢得海外铁路大单却最终吞下苦果其实早有前车之鉴,这次中标墨西哥项目的中国铁建,也曾在2009年抢得沙特轻轨项目合同。当时中国铁建在年报中称这是“中沙两国的标志性项目”。但2010年10月,中国铁建发布公告,称该项目可能有高达41.53亿人民币的巨亏。据媒体报道,这样的折戟在投标时就埋下隐患:其一,沙特轻轨项目招标时,沙特本地企业都报价27亿美元,但中国铁建却算出来17.7亿美元就能建,实在匪夷所思。其二,这样的工程工期应该不低于两年,可是中铁建的时间却只有16个月。这两点和本次墨西哥项目很像,据报道,墨西哥要求2014年开工、2017年就投入运营,如此短的工期让很多公司望而却步。
墨西哥也给中国企业上了堂海外风险课,此次中国高铁“走出去”流产,给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控制问题提供了新鲜的案例。生意就是生意,今后与其它国家做生意必须要注意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