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 投稿九毛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90次
  • 评分4
  • 24
  • 0

王星星

摘要:新疆是我国西北部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居民多为少数民族。当前,新疆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更好地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及转移特点,得出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字: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状况和转移特点

1.新疆农村劳动力现状

新疆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中汉族人口874.61万人,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1306.72万人,占总人口的59.5%。据2012年新疆和全国统计公报,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4‰,而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 。新疆总人口从1978 年的1233.01 万人增长到2011 年2208.71 万人,几乎翻了一番,农村人口净增长336.43万人。[1]

2.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1)转移结构以男性居多。转移的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青年男性为主,女性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一产业,从事非农产业的转移较少。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新疆地域辽阔,各个城市距离较远,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较高;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由于运输业、交通业的行业要求,从身体素质状况上看,男性转移更有优势,所以转移的劳动力大多以男性为主。

(2)转移时间呈现出季节性。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疆内的非农产业就业,但是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完全放弃耕种,而是二者兼顾。在农忙时又会继续辅助家庭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导致了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3)转移区域以疆内转移为主。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南疆和北疆转移,尤其是大部分南疆剩余劳动力选择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北疆寻找工作,主要转移到乡镇、当地中心城市、大中城市就业等。与此同时,大量外来的劳动力也选择到新疆的大中城市进行务工,从事各种类型的工作。

二、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素质偏低,竞争力弱

农村劳动力素质越高,就业的机会就越多。新疆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未经过专门的岗位技能培训。由于很多人达不到用人单位对所招聘的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只能从事简单的、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造成转移出去的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很低,且就业范围狭窄。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少数民族1306.72万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有231.99万人,高中和中专有252.64万人,初中787.37万人,小学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共计707.62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2.44%,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程度低,生活水平质量差,不仅阻碍了农业自身技术的进步,也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

同时,南疆许多少数民族劳动力还存在语言不通的障碍,所能选择的就业机会就更加有限。新疆的职业培训机制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教学设施落后。目前,南疆大部分培训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的业务水平差距较大,资金缺乏,很多技术性培训缺少实训机会。以上各种问题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也使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不足

新疆城镇规模小,各城镇错落分布,布局分散。除了乌鲁木齐市外新疆大多数城镇布局比较分散,城市化水平较低,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缓慢。主要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滞后。由于现在新疆的经济实力不强、管理人才缺乏,也成为制约小城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疆公有制企业比重较大,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发展缓慢,对经济增长作用比较小,能够吸纳的城镇劳动力十分有限。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原因,转移后只能集中在规模较小的经营单位就业,稳定性较差。由于新疆的经济开放程度较低,人们在选择就业时往往优先选择公有制企业,导致非公有制发展受限,也很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

3.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制约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子女上学难、养老、补贴、福利等与城市人口有一定差距。那些已经进城务工多年的农民虽然早已经脱离了农民的身份,但是仍然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所应该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另一方面,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得外出的务工人员在既不想影响现有工作,也不想耽误自己的土地耕种时,会出现季节性的务工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出就业农民的稳定性。

4.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机制不规范

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传递不对称,导致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就业岗位比较困难。外出务工人员寻找工作的时间增多,就意味着未来的工作时间减少,劳务收入降低,十分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其次,新疆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专门服务机构主要是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很难承担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选择、择业咨询等的相关服务。各地开办的劳动力转移中介机构发展缓慢,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对贫困地区的转移就业资金是否到位,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做到核查,都是需要改进的。

三、加快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1.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双语教育。

要解决新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语言障碍问题。针对大部分南疆地区,应该加强双语教育,在当地建立汉语培训机构,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语言沟通能力;其次是要实行强制义务教育。鼓励汉族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并对长期工作表现优秀者进行晋升奖励。长期来看,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仅能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以后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还能延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2)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开展职业培训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用工需求,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培训,优化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例如,男性可以学习相关机械维修、农产品加工,女性结合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学习旅游服务、旅游工艺品制作。其次,对于新疆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可以组织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业结束后便可在当地相关专业单位工作。考虑到南疆三地州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政府应出台一些减免学费、奖励优秀学生等鼓励培训的扶持政策。

2.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调整

(1)坚持农业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级政府应该围绕新疆新农村建设,引导农牧民向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高效农业转移。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积极发展观光旅游性、贸易型的特色小城镇。比如,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服务休闲项目。结合当地优势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农副产品进行系列开发、深层次加工利用,实现劳动力的多层次参与,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2)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可以吸纳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更多贡献。政府应该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并根据发展条件和现实需要,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3)增强边境贸易合作的可能性。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八国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把本地有优势的产品出口到中亚,刺激本地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新疆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与边境等国民族构成相同或者相似,因此从语言沟通、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文化优势,可因此适度进行劳务输出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完善相关制度政策

(1)改革户籍制度。2014年7月我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新政--《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即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努力实现一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让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暂时没有落户的,能够逐步享受当地的基础公共服务。这是一次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行的改革是,也将对新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战略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得有居住意愿、但因为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巨大差异的转移劳动力,无法稳定的在城市生活下去。户籍制度改革在社会保障方面予以优化,把长期在城镇居民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畴,学校接收随迁子女接收义务教育以及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保险等,这一系列的举措乡旨在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也鼓励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总结

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疆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当前,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不仅使农村经济发展迟缓,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严重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有针对地提出了建议意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肖开提·马合穆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转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2]王锦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2(8).

[3]李晓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

[4]李红艳.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5]刘华强.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6]陈玉浩,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1)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