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思政课教学主导性

  • 投稿ones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17次
  • 评分4
  • 97
  • 0

杜春梅

摘要:今天,人类处于“大数据”的网络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错误思潮和价值取向,使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面临巨大挑战,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捍卫教学主导性的紧迫性任务。认清捍卫教学主导性的紧迫性,把握捍卫教学主导性的基本原则,寻找捍卫教学主导性的有效路径,既关乎思政课实效性高低,更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信息多元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自诞生以来,对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创造信息的方式和速度产生了革命性变革。与此同时人成为“信息人”、“符号人”,社会成为“信息社会”、“符号社会”,人类处于“多元化”、“良莠不齐”、“无极限”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大数据”时代。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网络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上充斥着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错误思潮和价值取向,使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面临巨大挑战,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故此,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攻克:捍卫思政课教学主导性。

一、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紧迫性

网络信息具有多元化、非主流、娱乐化、可共享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便捷、即时、快速、群体极化等特点。网络信息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尤其是网络信息多元化的特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导性产生巨大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捍卫其主导性的紧迫性任务。

1.各种意识形态碰撞激烈弱化了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①意识形态在现代国家、社会都存在着,并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的精神世界的有无和健康与否,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结构变迁、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国外“意识形态陷阱”,等等。这一切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巨大挑战,非意识形态化、去中心化、价值中立、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愈演愈烈。

在严峻形势下,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任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意识形态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始终,是其最一般最稳定的属性。”②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功能“就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为指导,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引领青年学生。”③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深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物质至上、宗教神秘主义、新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个别人鼓吹的“普世价值”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一些错误的、危害性极强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证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这对高校思政课捍卫其意识形态性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网络信息多元化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

在网络时代,只有你拥有可以上网的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包括知识在内的网络资源。另外,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向社会发表个人的思想观点。众所周知,教育是需要权威的,教育的权威既来自于知识的科学性,也来自于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师。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及教师的信任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和源泉。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不受学生信赖、没有相当程度权威性的教师难以主导教学,教学效果不佳。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某领域的知识信息。网络语言“度娘”(网友对搜索引擎百度的别称)的出现和流行即是最好的印证。近年来,随着手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网络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迅速,更加速了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发展,使人们获信息的方式越来越碎片化,人类迎来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就是指人们通过网络接触到快餐式的、条目式的、可共享的,海量信息。而且伴随着碎片化阅读的流行,有些学生在享受网络阅读、网络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意义的教师课堂学习和图书馆阅读学习,这种倾向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故此,在网络信息多元化及信息碎片化时代下,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多元,获得信息更便捷,这必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形成一定挑战。

3.网络信息多元化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导性

无论是网络信息多元化还是信息碎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网络上承载着人人可以共享的庞大杂乱、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今天,信息多元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师为学生进行着积极的、正面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网络上又充斥着大量消极的、反面、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样的窘境必然削弱高校思政教学内容的主导性。尤其是网上传播的“去中心、价值中立、非意识形态、拒绝革命、远离崇高、淡化政治”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与对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教学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易于冲动、理性不足,极易受错误和极端思想的影响,他们在网络上接触阅读这些信息,如果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力,就会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怀疑,甚至抵御,必然影响其主导性。如同有学者指出的:“网络信息中蕴含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官僚主义和虚无主义等价值观,消解着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社会群体在信仰危机中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与迷茫。”④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形成和树立正确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就会趁虚而入。作为高校思政课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有效抵御和反驳网络上流行的错误思潮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伟大旗帜,这是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和长远的现实问题,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

二、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为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必须寻找具有方向价值的基本原则。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现实环境等视角来看,必须遵循意识形态性原则、知识讲授性原则、现实生活性原则。

1.意识形态性原则: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灵魂所在

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首要原则就是意识形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灵魂所在。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课程,其本质属性在于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政课既要向大学生进行一般性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更要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然而,有些思政课教师为了突出思政课的学科地位和学术性,故意将思政课“中立化”,淡化其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严重背离了党中央在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宗旨。如果思政课的学科性质定位错误,指导思想出现偏误,势必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就难以实现,甚至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利用网络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过,高校思政课要时刻警惕西方的“意识形态陷阱”。因此,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的主导性必须要首要坚持意识形态性,即从学科本质的高度来理解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并在教师政治素养、教学内容等方面注重意识形态性。

2.知识讲授性原则: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基于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等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然而,在现实中,有些思政课教师由于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为了吸引大学生不惜牺牲思政课的学术理论性,甚至采取一些“娱乐化”、“表演性”的教学方法,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现象,直接损坏了思政课的学科形象和课程定位。这种教学现实和后果不禁让人思考:改革灌输式教学方法是否意味着全盘否定和排斥教师的理论讲授?回答这一问题,要从思政课教学来考量。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来看,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本身就包括很多理论知识,尤其是一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理论知识。对这些意识形态性的理论知识,教师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讲授性并不是一味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的讲解、灌输、填鸭等,而是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其积极性的教学原则并用。故此,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理论知识并不排斥知识讲授性原则,遵循知识讲授性原则是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必要手段。

3.现实生活性: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现实需要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生活在一定历史阶段下的社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现实生活性原则理应是教育学中一条基本规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过时。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网络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是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现实需要。因为学生是生活在网络世界的“网络达人”,是“网络原生态群体”,是网络信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思政课教学必须从大学生的这一现实生活出发。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一是要从网络信息多元化的背景出发。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一就是无法逃脱的网络信息多元化。高校思政课要想从网络信息多元化这一教师和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客观实际出发来考量和研究如何捍卫其教学主导性,就要深入研究复杂的网络环境,就要发现非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形成传播的机制,就要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和水平,就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就要开辟新的网络阵地等等。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二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高校思政课要因势利导,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结合起来,要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找到一条让大学生容易接受的高效的教育途径。

三、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有效对策

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地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真正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政府部门有效监管网络,也需要国家营造清正廉洁、阳光透明的政治环境,更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当然还需要高校思政课自身有所作为。这里仅仅从高校思政课课程本身的视域即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学过程三个主要因素来探究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有效对策。

1.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⑴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意识形态教育。教师在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中处于指挥者、领导者的地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过强的教师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前面已论述过某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过于追求思政课的学术性,刻意主张思政课的价值中立性,人为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产生动摇,怀疑,从而不敢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⑤试问这样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的思政课教师能培养出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学生吗?鉴于此,各高校党委要联合教学督导部门制定一套考核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的具体标准。同时,建议省教育厅主管思政课建设的相关部门对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估时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考核,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⑵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意识和网络技术水平。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较2013 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大学生,就有多少大学生网民,大学生群体仍然是网络大军的主要成员。故此,要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思政课教师就要针对网络做功夫,提升运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的意识和网络技术水平,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处于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参与网络生活的意识,明确为了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和大学生一样成为网民。其次,掌握利用网络的技术。现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微博、微信、微话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更是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师要赶“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时髦。这样既能扩宽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也可以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更可以超越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在交流中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学生远离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2.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判断和选择能力

人类每时每刻都置身于判断和选择之中。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是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网络信息多元化意味着网络信息的复杂多样、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难度。“嘉格伦认为,我们正置身于一场由技术成为重要变革力量所导致的、相当迅速的、伟大的变革之中,以致大家常有失控之感,觉得个人无法依托,甚至就连那些责任重大的决策者们,常常也会被他们无法把握的超量信息以及有时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的选择所淹没。”⑦鉴于此,从学生主体角度来看,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就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判断和选择能力,这样才能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鱼目混珠的网络信息大海中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直达本质。具体方法是教师与大学生在课上引用网络信息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分析其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必要时可以与大学生专门做一个有关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社会实践专题活动。当然,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判断和选择能力仍需对大学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⑴利用网络,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多元化这一趋势愈演愈烈,高校思政课必须适之、用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带给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不完全是负面的,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有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网络,挖掘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网络那些传播速度最快、最流行的信息往往是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很多微信、微博上广泛流传的一些有关社会问题、意识形态的文章或段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抓住和掌握这些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将其变为教学资源,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理论,与大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其真伪,辨别其对错。这样既能增强了教学资源的新颖性,又可以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关键是能提升教学效果。

⑵适应网络,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适应网络信息多元化,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导性,思政课教师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点,进而使大学生走进教学,并进一步认同教学内容。这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不是为了“卖点”而一味求新、求奇,而是指侧重师生互动、情感共鸣、师生对话、增加实践教学等方式。也就是,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把必要的知识讲授方法与移情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有机融合起来,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合力。

另外,随着网络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慕课”正在一些知名高校上线并推广。“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 的首字母缩写),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这场“指尖上的学习”甚至被称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的学习革命。看待这场变革要持理性和谨慎态度。就其积极方面来看,慕课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特征,从而方便学生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更有利于使教育价值理念和课程体系从“教师为中心”走向“学生为中心”。就其消极方面来看,国际化的“慕课”对国家教育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文化安全造成威胁,“慕课”的线上课堂学习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互动以及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如同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慕课’在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上可以大有所为、优势明显,但在情感体验、实践操作等方面却是短板。”⑧故此,目前在“慕课热”的潮流下,也有人对“慕课”持观望谨慎甚至反对的态度。在高校思政课领域,“慕课”的探索也已开始。2014年3月15日,由国内知名院校开发的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上线诞生,开辟了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新时代。从教育技术的角度,思政课采用“慕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是否不分院校、不分学科、不分课程地在全国高校全面进行“慕课”教学改革,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慎重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就高校思政课而言,由于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的特殊性,进行“慕课”教学改革时更要持谨慎的态度。

⑶因势利导,主动打造网络平台。网络信息多元化已然存在并继续发展下去,高校思政课为确保课堂教学主导性和实效性,应该因势利导,主动打造高校思政课的网络平台。这一平台是专门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在线交流平台。该平台的运行机制是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由专门的大学生负责网站的技术性管理,鼓励大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参与交流讨论,由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跟进大学生的提问或疑惑,并对参与提出或讨论的学生和教师实施相应奖励的一个网络平台。具体操作方法是:网站学生负责人将最新的时事要闻、网络热点、学生关心的话题制作讨论板块,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在平台参与交流的学生给予实践加分的鼓励,对负责此平台的思政课教师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对负责此网站的学生负责人给予一定的实践项目加分,并作为大学生评奖的优先条件之一。有些高校已经在尝试这种做法,中山大学的“‘5D空间’学生门户网站”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山大学“‘5D空间’的意蕴,一是遵循学生学习、交流、生活、展现等要求,建立资讯、互动、展示、创业和个人五个空间;二是网站的英文名称(http://myspace.sysu.edu.cn)旨在表达“我的空间我做主”的大学生群体个性;三是“5D空间”的粤语音意就是“吾的空间”,切合了广东文化的特点。”⑨“5D”空间由大学生自己打造,将学校指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融合统一在一起,运行效果较好,打造了良好的网络阵地。

引文注释

①冯宏良.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探索,2010(4):9.

②闵绪国.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J].求实,2014(1):80.

③陈文泽.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66.

④魏建国.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

⑤袁劲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8.

⑥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W020140721559080702009.pdf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7.

⑦刘守旗.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4.

⑧陈豪“. 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73.

⑨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4- 08/31/c_1112247499.htm.

【基金项目】2013 年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研究——以网络信息多元化与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关系为视域”,项目编号:JYB1302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