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路径研究

  • 投稿小黄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27次
  • 评分4
  • 22
  • 0

马兰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载体和有效途径,从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心理素质社会化、职业素质社会化和个性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充分挖掘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功能,不仅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而且为深入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化;路径

大学生社会化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如何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顺应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借助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化的水平,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

一、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理论内涵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等环节,内化社会规范,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并在社会中能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权利和义务,逐渐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不仅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贡献者,更增长了人生阅历、磨砺了品格意志、巩固了技能知识,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对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路径分析

1.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三个方面。志愿服务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人们对政治任务、政治事件、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设立“临时党团支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端正其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政治敏感性和辨别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

志愿服务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政治信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中,大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刻的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指引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开创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人们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作用下,为获得特定的利益而展开的各种政治活动。它包括志愿性、独立性和公益性三个基本的结构性要素。这三个要素和志愿精神所倡导的互助、自助、为人服务、参与、独立、自治是相互统一的。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核心理念,它将公民社会成员团结为一个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公民社会的良好生长又是志愿精神发展的前提,成为志愿精神传播和发扬的最重要动因。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个人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2.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则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志愿服务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则及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大学生明确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放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个人主义观念,不断的自我总结、反思,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

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首先,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与受助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受助者所取得的进步成绩、对他们的感恩之情或回馈,从而激发了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唤醒了大学生志愿者内心向善的力量,使他们从物质利益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其次,志愿服务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其道德追求,从而在道德实践中有意识的效仿,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

志愿服务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为。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道德情感的作用下,大学生持之以恒的付诸于道德实践,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碰撞中,他们坚持集体主义优先的原则。同时,在社会上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和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助、互爱、互信、互利的和谐社会关系,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3.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化

心理素质社会化是由自然人转化为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践行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志愿服务有利于磨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志愿服务活动的环境相对恶劣,条件也比较艰苦,工作内容相对繁重,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地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抗挫折能力,打破大学生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促进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身心自我调节能力。

志愿服务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志愿者组织特别重视志愿者的心理保健,对志愿者进行比较规范的心理疏导已成为志愿者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志愿者之间展开讨论,及时宣泄,相互给予情感支持,同时专门安排心理自我保护和减压的培训与成长小组,对志愿者进行心理辅导。

4.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社会化

随着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方向发展,大学生失去了原有的作为天子骄子的优越感,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就业生存的压力,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就业前的实践锻炼,可以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择业时,将兴趣、爱好和专业、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合理定位人生发展规划。

志愿服务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前期志愿者组织的培训以及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到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习得各类生存生活技能。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简单的外伤处理办法、常见药物功效等医学常识,提高自身简单医疗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学习简单的烹饪技巧和各种烹饪器具的使用方法等等。

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环节检验和巩固已有的知识,结合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和生产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将知识和能力转化为职业社会要求的应用知识和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志愿服务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转变择业价值取向,深刻思考了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了人生发展规划,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放弃了大城市优厚的工作和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愿意扎根于贫困地区,实现自我价值。

5.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的个性角色社会化

个性,是指个人独特的主体性、独特的社会关系、独特的能力和独特的素质的有机统一;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追求统一化、专业化,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广大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志愿服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弥补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追求统一化、专业化,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志愿服务以其自愿、公益的特性,广大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弥补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志愿服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认清自己的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差距,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为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汛清.国际志愿服务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成双凤.论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薛永苹.论大学生的社会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J].思想教育究,2009(4):24-26.

[7]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5-17.

[8]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 (62):7-13.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