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公平正义角度探讨中国社会模式的选择

  • 投稿农夫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38次
  • 评分4
  • 11
  • 0

摘要:实现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目标,它对于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其它社会矛盾能够得以正确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切入点,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和根本要求,进而论述了社会的发展模式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公平正义;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一、正确的社会公平正义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对我国来说,无论是从本质上还是从理想目标上,对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邓小平把公平正义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著名论断要求我们不论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面,还是在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面,都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力求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以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公平正义思想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正如马克思曾说:“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人类的理想社会正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无论是从发展模式上还是本质上都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上述可以看出,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和根本要求,社会的发展模式与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二、从公平正义看斯大林模式的必然失败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对苏联的影响

斯大林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军火工业,非常重视发展速度、国家利益,使其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就超过欧洲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强国,这些历史功绩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过分强调政治上层建筑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知道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它应当是在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障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平等,进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但斯大林模式虽在表面上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和提高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但轻工业特别是农业发展滞后,工人、农民生活水平低下,使得苏联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畸形的国家。由此可见,这种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基础上的公有制不仅不可能使广大城乡劳动者真正的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相反,它成了少数人运用国家力量迫使广大劳动者服从自己意志的基础,进而斯大林模式的实行导致了苏联社会的两级分化,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全然失落。

2.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不仅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全方面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对国家的全面领导以及干部制度等方面。在党的领导方面,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在干部制度上,我国也曾经存在和苏联类似的干部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现在看,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有碍于人才资源的公平流动,一方面,当领导干部处于老龄化阶段,其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众多年轻有为的青年人由于权利职位的限制并不能将其潜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由于我国建国之初,经济文化发展落后,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基础,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较多。当时,我国和苏联一样,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实质上更可以说是国有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广大城乡劳动者平等的拥有生产资料,尤其是生产资料的再分配上,过分的强调“平均”“公平”,反而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在经济管理方面,我国照抄照搬了斯大林模式用计划管理的经济方法,建立了以计划管理为主要特征、以行政方法为主要手段的体制。这集中体现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一直是政府支持和扶植的对象,政府税收的很大部分都投入到国有企业中,这就造成了私有企业的“不公平”待遇,造成了市场竞争活力匮乏,生产效率不高,并造成了大量浪费。

最后在文化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表现在文化领域就是高度的文化垄断,降低了社会主义文化自由发展的限度,文化生活强调整齐划一,难以有创造性的创新,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沉闷以及教条主义的盛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从某种角度上理解,公平正义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内涵的一部分。因此,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对广大劳动民众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从斯大林模式的选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虽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主义,但终究都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的。

社会模式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制度的区别,而社会基本制度的核心问题又是关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公平正义性,而且还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无论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

首先,在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并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整个经济领域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样就避免了私有制造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裂变,这恰恰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目标所要求的。另一方面,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也避免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而造成经济效率和生产力低下,这同样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所要求的。因此,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制度保证。

其次,在基本政治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充分保证了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它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它把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否定了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权、一言堂的政治制度,这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公平的参与国家政治,充分的发扬民主奠定制度,这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公平的参与政策决定作了制度保障。

最后,从基本分配制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并能够有效的促进共同富裕。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的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社会根据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从这个方面来看,这种分配方式无论是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还是在劳动与收入的平衡上都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质特征,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因此,无论是建国初所选择的斯大林模式还是现在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都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但通过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无论是从经济、政治、分配等各方面都能够根据现实国情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蔡金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J].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2000(11).

[2]陶泽元.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J].攀登,2008(2).

[3]孟宪平.人本视野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