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明清开封演剧活动研究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001次
  • 评分4
  • 30
  • 0

张少娜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演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文明现象,它糅合舞蹈、文学、音乐等为一体,在明清时期备受市民喜爱。明清时期开封演剧活动繁荣发展,从神庙祭坛到商行会馆再到私家厅堂,戏曲丝竹之声终日不绝于耳,开封演剧事业的逐渐兴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明清时期:戏曲:演剧活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023- 04

明清时期开封演剧兴盛非常,出现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偶然,宋时开封勾栏瓦肆的大量出现与发展繁荣为此吹响了前奏《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这是开封城演剧悠久长远的直接证明。到明清时期盛况依旧,明朝时开封虽失去了国都地位,但作为省会城市与王室册封地,其经济发展状况还是颇为可观,有势若两京”之说。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演剧的繁荣,一度被称誉为中原弦索”的开封,戏剧观演活动盛大非常,“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各街酒馆,坐客满堂,清唱取乐,二更方散。”万历年间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曾对此盛况描述道:今世学舞者,俱作汴梁与金陵。及至明晚期时,战争、蝗灾、水灾等使曼妙的戏剧演出嘎然而止,开封城内饿殍满地、民生戚戚,但随着清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施行、开封外港朱仙镇的兴起以及战争与灾难阴影的逐渐褪去,河南梆子戏在秦腔等地方戏的影响下慢慢恢复并发展起来,至乾隆初期,河南豫剧最终形成,地方演剧愈演愈烈,清人香火庙会、祀神还愿、春祈秋报、休闲娱乐等均要搭台唱戏,娱神更娱人。每遇戏剧观演,人群蜂拥而至,百货聚集,男女杂逐,在娱乐身心、放松自我的同时,更是借助戏剧观演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明清时期开封演剧发展兴盛,关于明清开封演剧活动的成果,有李孝悌的(清中叶以降开封演剧活动概述》,杨飞、郝金艳(开封山陕甘会馆及其戏楼演剧考略》,王委艳《歧路灯》描写中州戏曲活动及其叙事意义》,综合诸文来看,李孝悌在明清开封演剧研究方面有拓路之功,但其更多是站在戏曲文化角度,而后两文则是依托不同的载体对明清开封演剧进行分论,本文拟从明清时期开封演剧的不同演出场所出发,研究明清时期开封演剧活动发展的盛况,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

剧场即戏剧演出的场所,中国古代剧场最终形成在宋朝时期,以勾栏的正式出现为标志,发展到明朝,勾栏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慢慢淡了人们的视野,新的演出场所相继出现。根据资料搜集与总结分析,明清时期开封演剧场所主要有以下六种:神庙祭祀、岁时庆典、会馆演剧、戏曲庄园、私人厅堂以及民间街巷。 一、神庙祭祀 在我国封建社会,神庙演剧一直都是春祈求报、祭祀神灵、民众娱乐以及高台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长久的发展使神庙演剧经历了一个由娱神到娱人的渐变过程。到明朝时期,随着河南辖区范围趋于恒定、经济发展状况渐入佳境,河南庙宇数量急剧增加,神庙演剧状况便更加热闹非常,而作为河南省会城市的开封尤显突出。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如梦录》记载,明朝时期开封各类寺、庙”共有59余处,且经年香火不断,各有会期,遇有神诞便演戏祭祀:城内各庙会场,搭台演戏建醮、修斋,大街小巷,按时不断。”比如因“神签最灵”的开封城隍庙,每遇会期游客纷沓而来,上香求签之余还可于街东欣赏戏术。还有朱仙镇岳王庙庙会,每年在农历正月十六时唱戏祀神,上演《火烧秦桧》。到了清朝时期神庙演剧活动更是热烈异常,男女老少对此疯狂迷恋。成书于乾隆时期的小说《歧路灯》多次对此进行浓墨描写,比如书中第三回对于开封禹王台庙会演剧的描写,每年三月三时人头攒动,相拥而来:‘演梨园的,彩台高擎,锣鼓响动处,文臣搢笏,武将舞剑。扮演故事的,整队远至,旗帜飘扬时,仙女挥麈,恶鬼荷戈。”明清时期的开封城基本是遇庙总有会,逢会必演戏,这已然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二、岁时庆典

在我国岁时节日一直都备受人民欢迎,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明清时期,节日庆典活动摆脱以往单调枯燥的方式,慢慢发展成为一项综合性社会集体活动《如梦:录》记载,正月初九以后,开封市民相携出游铁塔寺,饮酒作乐?丝竹管弦声盈耳”,“亦有戏棚杂耍”,游人俱终日游乐,至暮方散。”正月十五上元节时,开封诸王府、乡绅家俱放花灯,宴饮。各家共有大梨园七八十班,小吹打二三十班”?丝弦竞奏、舞旋、扮戏、吊对倒喇、胡乐,热闹非常。”到清朝时期,我国的岁时节日日趋完善,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十二月二十三的祭灶节日,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二十余种,这些传统节日毋庸置疑俱成为民众观看演剧、一饱眼福的绝佳时机。除此之外,民间迎神赛会为人们观看演剧提供了平台,“小民每于秋收无事之时,以及春三月,共为神会,挨户敛钱,或扎搭高台演唱罗戏,或装扮故事鼓乐迎神”,这一项活动还曾因过度盛大而遭受到多疑的统治者的禁止,雍正五年,河南巡抚田文镜发布《严禁各地迎神赛会以正风俗》,“凡在应祭神抵,许复知乡地赴地方官具禀批准,止许日间演戏祭告,不得继之以夜,亦不得过三日。如敢装扮神像,鸣锻击鼓,迎神赛会者,地方官不时严查,犯则立拿解辕”,从其中的止宜白昼,不宜黑夜”、“不得过三日”等时间期限,不难窥出当时民间迎神赛会演剧的盛况。

三、会馆演剧

明时的开封城,“大街小巷,王府乡绅牌坊,鱼鳞相次:满城街市,不可计数,势若两京”,经济形势一片盎然,虽未出现规范性会馆机构,但行会组织发展还是颇为不错。开封第一座会馆建立在康熙时期,随着后期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各会馆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按光绪《祥符县志》卷一《实测县城图》的标记,到光绪时开封各类会馆计有十几座,这些会馆详细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地域性会馆和专门性会馆两种。

在一定意义上,地域性会馆相当于今天我们的老乡会,帮助人们在异乡寻找情感上的归宿与认同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言?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始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骞剥,或事故萦牵,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这种离乡飘零在外、孤独无所依的思绪,迫切需要借助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时常观看家乡戏曲便成为这些萍飘蓬转”的外地商人的最佳选择。清朝时期,戏台是地域性会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处异乡之人借助戏台空间与地方戏曲这两个元素游离在时间与空间之外,在交通与通讯都不甚发达的封建社会,借助家乡戏舒解自己的思乡之情。地域会馆演剧活动多且颇具规律性,或逢年过节,或喜事临门,或信仰祭拜,或宴请友人(包括官员),到了清朝后期间或还出现过租借场地供他人举办喜庆活动的现象。建立在人声鼎沸之处的山陕甘会馆,据嘉庆十七年(1812年)《山陕会馆晋蒲双厘头碑记》记载?伏以汴省徐府街有山陕商民创建会馆,修立大殿祀关圣帝君,接檐香亭五间,傍构两庑,前起歌楼,外设大门,庙貌赫奕,规模宏敞。每逢圣诞,山陕商民奉祭惟谨。”山陕甘会馆气魄雄伟,仅戏台就建有三座,再加之因其由关帝庙而建成,财力雄厚的山陕商人每遇喜事便大肆庆祝,戏剧演出精彩纷呈,驻足观看者颇多。清代李绿园的《歧路灯》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俺曲米街东头巫家,有个好闺女,他舅对我说,那遭山陕庙看戏,甬道西边一大片妇女,只显得这巫家闺女人材出众”,在封建社会,一直深受礼教约束的妇女都踏门槛而出,可见此地戏曲演出活动之精彩。其他的还有福建会馆在林默娘生辰与飞仙之日的庆贺,广州会馆在八月六祖会时的庆贺,以及八旗会馆在年节或历代皇帝寿辰时的庆贺……各地域会馆将本地域风俗信仰带进开封,在节日之际上演地方戏剧、大肆庆祝,为开封演剧活动增色不少。

其次是专门行业会馆。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开封的行业会馆有炉食会馆、盐梅会馆、陶布业会馆、厨业会馆、饭馆业会馆、绸缎公所、钱业会馆以及戏曲行业会馆,可以看出这些会馆多是一些消费型会馆,所经营的范围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专门行业会馆戏曲演出最大的看点是对行业神的祭拜,例如酒肆、饭馆祭祀杜康、李白,茶、面、豆、油祭祀雷祖,成衣靴鞋行业祭祀轩辕黄帝、孙膑,钱业理所当然祭祀财神,泥木业祭祀的鲁班,戏班业祭祀老郎唐明皇等等。对于戏曲会馆,开封于明朝万历时期便在朱仙镇建立了明皇宫”,每逢老祖”诞辰,豫省所有戏班便相拥去明皇宫”酬神演剧,以示庆贺。这些会馆祭祀的行业神大多都是自己的开山祖师爷,唱戏祭拜,期望祖师爷可以在漂泊浮沉、风险莫测的生意场给自己以庇护与保佑,这不仅是民众美好生活的希冀,也是商人的心灵寄托,浙江科班里有一句通俗却实在的话,“拜过唐明皇,做戏胆就壮,心里勿会慌”。

四、戏曲庄园

中国戏园出现的较早,除过西汉看棚”、唐朝“乐棚”,颇成规模的便是宋朝的勾栏”,戏台、看客席位应有尽有,而到明朝时,则慢慢转移到酒楼。开封城在明朝时酒楼林立,饮酒文化颇为发达,著名的汴梁酒便产生于这一时代,“京口人岁治数万瓷溯黄而上,尽以供汴人,呼日‘汴梁酒’”,酒好酒楼自然就多,据《如梦录》统计,开封餐馆、酒楼大约61处,各酒肆之中各样美酒,各色美味佳肴,高朋满座,又有清唱妓女伺候”,酒香渗透着靡靡之音,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今夕何夕。及至清朝,城市茶馆空间开始扩大,相比之于嘈杂的酒楼,茶馆不仅环境安静、优雅,而且还迎合了世人附庸风雅的。|生情,因此城市戏剧演出便逐渐转移此处,茶馆演剧事业逐渐勃兴《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对这一性质的茶楼进行了详细统计,至少也有25座。到清朝中后期,随着这些茶馆社会功能重心的逐渐转移,此类茶馆相继更名为戏楼”或戏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戏楼便在开封正式出现。乾隆与道光时期是河南历史上修建戏楼最多的一个时期,开封总共修筑了古戏楼72座,而到了后期盛况依旧,除过以往的以卖茶为主的戏园之外,还出现了三所较为现代化的戏园,比如光绪末年的东火神庙戏园和北羊市老戏园,以及宣统二年落成的丰乐园,其中老戏园与丰乐园还打破了以往不许女性入园观看演剧的规定,设置了女性包厢,这对于开封戏曲文化事业以及戏曲经济事业来说,都不失为一次历史性的进步。

五、私人厅堂

私人厅堂的演出也被称为堂会演出”,其严格区别于其他场合的演剧,是一种较保守的封闭式演剧,演出场所一般为王府厅堂、官衙庭院、私家戏园等私人场所,演出者为私人豢养的家班或者职业戏班。在明清时期,私人厅堂形式的演剧逐渐成为王公贵族、名缙士绅纵情逸乐、社会交际的生活必需品。明代开封堂会演出首先从朱王府兴起,第一代周王朱橚受封开封时,便有敕拨舞乐”二十七户,‘男女皆有色场,其下俱吹弹、七奏、舞旋、大戏、杂记。”而开封武王府也是前后两厢舞旋,大戏数班”。到周王朱有炖时,为躲避政治纷扰其醉心戏剧,一生创作杂剧31本,这样一位开封高层”倾心于杂剧,其之下众人或上行下效或阿谀奉承,“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的景象便不再话下。另根据孔宪易对《如梦录》的注释,明朝时开封便设置了“清唱局”,再加上明官教坊富乐院等声乐场所,开封每日王孙公子、文人器士。坐轿乘马,买俏追欢,月无虑日。”除此之外,商贾为攀附权势也会演剧宴请豪贵以求荫避?今商贾之家……其富与王埒也,又畜声乐伎妾珍物,援结诸豪贵,籍其荫底。”这种社会形态无庸置疑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官员士绅蓄养优伶、雇请职业戏班办堂会、宴友人的行为屡见不鲜。《清稗类钞》云:“嘉、道之际,海内宴安,士绅燕会,非音不樽。”士绅对于演剧的爱好,引起了文人学士的不满,清人周亮工认为妇女不垂帘观剧”?不呼优人同坐”?不在戏上接优人曲”:不以著并足代为击板”、“不教婢子演剧”等是宅院吉祥的必然条件,这一方面可窥见当时士人对于演剧以及优人的态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演剧的基本社会形态。

六、民间街巷

开封地方好祭祀,用史巫”,明嘉靖帝采纳夏言建议,允许臣民祭祀始祖和先祖,各地宗祠便潮涌而现,宗族在宗祠里祭奠祖先、议事聚会,搭建固定戏台,供祭祀与娱乐。除过祭祀祖先,开封城内百姓还筑台演戏,“建醮”祭神、请愿还愿?大街小巷,按时不断”。《歧路灯》第四十九回油房曹相公请戏还愿,第七十四回巫凤山与马王爷还愿演剧,都是对民间百姓搭台演剧、请神还愿的生动描写。

汴地逢事好演戏,即使是丧葬之事的凶礼,在明清时都与戏剧有不解之缘,或许是出于人死为鬼或为神的思量,古人好在白事时演戏剧宴鬼神、亲友,这是一种极为荒唐、扭曲的社会风气,诗人顾夔璋曾讽刺道演灵剧,伊何关。奠亲柩,当泣血,雅乐何堪供幽咽。”对这一歪风乾隆帝曾严令禁止,“民间遇有丧葬之事,不许仍习陋风,聚饮演戏,以及扮演杂剧等类,违者按律宄治。”从“仍习陋风”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这种风气由来已久,二是统治者对此风气的拒绝与不赞同。清朝一代,河南政府在端正此顽固的社会变态”层面做过不少努力,乾隆十年洛阳县知县龚嵩林出示《严禁出丧演戏示文》,光绪六年通许县知县潘江出示《禁丧戏示》,同时《舞阳县志·风俗》篇中收录的厚风俗告示》,对此风气也是深恶痛绝,如若发现,绝不姑息。除了明令禁止治丧演戏之外,此告示对敬神、祈福演剧也同样喊出了禁止令,这些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开封,但也是豫地社会风气的一种影射,而开封属于豫地之中自然也不会落俗套”。

除此还有普通民众为人生和美之事而演剧,小说《歧路灯》在此方面有诸多描写,全文108回,涉及戏剧章节足有27回,戏剧观演贯穿全文,除过神庙、会馆演剧之外,其余多是以“嘉事”为缘由的演剧描写,做寿、办满月、会客等,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康、雍、乾时期开封民众在嘉礼演剧方面的面貌。关于此,通许知县潘江在其告示中也有少量词缀,“酬神、敬祖及寿诞、婚姻、生子育孙诸喜庆,开宴唱戏,犹可言也”。

七、小结

演剧是市民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艺术形式,明朝时期开封演剧的兴盛,一方面是市民文学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藩王生活消费的一种结果。作为后都城市时代的代表城市之一,傅衣凌先生将开封定义为消费性城市,开封在失去其政治地位之后表现出来的经济特点,比如其远大于生产性的消费性,极大地推动了开封演剧事业的兴盛与发展。明清时期开封演剧事业发展兴盛,不论是在哪一个演出空间,演剧都表现出了极强的鲜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