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畜牧渔业论文范文,畜牧渔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东北地区鱼类病害的防治

  • 投稿观明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588次
  • 评分4
  • 26
  • 0

于学义

(伊通满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吉林 伊通 130700)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17

我国的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特殊,从每年的11月15日左右至第二年的4月15日左右为冰冻期,水产养殖的生长期不足5个月。为了在短短5个月的生长期内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广大渔民往往一是选取生长速度快的品种,如鲤鱼、德国镜鲤(框鲤)、鲫鱼和草鱼以及最近新引进的豫选黄河鲤、超级鲤等;二是采取大密度投放的办法;三是采取强化投喂。这些具有东北特性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和管理方法所带来的投入品集中、量大的特点,造成某些养殖病害的常发、多发,给渔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笔者在东北地区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工作多年,在病害防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给大家,供广大东北地区从事水产养殖的朋友借鉴。

1东北地区常见多发的鱼病类型

东北地区常见多发的鱼病有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是车轮虫类、指环虫类和锚头鳋;细菌性疾病:主要是细菌性败血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暴发性出血病)、烂鳃病、竖鳞病、肠炎病、赤皮病、打印病、苗种的白头白嘴(或白尾)病;真菌性疾病:春、秋低温季节的水霉病。更严重的是鱼病综合症。

2发病原因

2.1水质原因

主要是有机质污染。由于东北地区要在短期内达到高产,因此,投入品集中、量大,造成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严重超标,为寄生虫、致病菌的滋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有机质含量过高,分解时产生如“氨态氮、亚硝态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鱼产生毒害或抑制鱼血液的载氧能力,对鱼产生危害;有机质含量过高,鱼的生存环境污染,造成鱼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2.2寄生虫和病原菌原因

东北地区因高密度养殖,极易造成寄生虫和病原菌相互传播,目前所发生的鱼类病害,90%与寄生虫有关。寄生虫和病原菌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掠夺鱼体的血液与营养;②破坏鱼鳃、体表及组织器官,为致病菌的侵入提供条件;③寄生虫释放的毒素、代谢物及腺体分泌物毒害鱼体,严重时致死鱼类;④在鳃部大量寄生,影响鱼呼吸;⑤在鱼体内腔、管及内部器官寄生,引起腔管堵塞、破裂,组织损伤及脏器发生病理变化,造成营养不良。

2.3鱼自身的免疫原因

东北地区水产养殖的高密度、高强度培育、短期速生等特点,都会造成鱼自身的免疫机能下降,抗病力降低,导致养殖鱼类易发病。

3防治措施

针对东北地区养殖鱼类发病的主要因素及特点,在养殖生产中,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预防工作,就会有效地预防鱼病的发生。

3.1水质调节

由于东北地区投入品集中且量大,养殖自身污染也相对集中量;再有,池塘长时间不清淤,底泥过厚,造成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过高,水质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因此水质调节不但可以有效抑制寄生虫、有害病菌生长,还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可以说水质调节的成败,是决定淡水养殖是否成功的关键。

3.1.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和用水系统水源及用水系统是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传入和扩散的第一途径。优良的水源条件应是充足、清洁、不带病原生物以及无人为污染,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应适合于养殖动物的生活需求。用水系统应使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管道,养殖用水最好先引入蓄水池,经净化、沉淀或消毒处理后再注入养殖池,以防止病原随水源带入。

3.1.2做好池塘清淤和消毒池塘是养殖动物栖息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病原生物潜藏和繁殖的地方,池塘环境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一般池塘2~3年最好要清淤一次。在放鱼前要做好消毒工作,一般用1 500~1 800 kg/hm2生石灰或225~300 kg/hm2含氯石灰(含有效氯25%以上)进行干法消毒,3~5 d解毒后,在池塘的进水口设置过滤网,灌水、肥水培养基础饵料,为鱼的放养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3.1.3科学管水和用水维持良好的水质不仅是养殖鱼类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使养殖鱼类处在最适条件下生长和抵抗病原生物侵扰的需要。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残饵、粪便及其他代谢物密度增高,引起水质参数急剧变化,给有害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从而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和健康。科学管水和用水,目的是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了解其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节,纠正那些不利于养殖鱼类生长和影响其免疫力的各种因素。必须监测的主要水质参数有pH值(7.5~8.5)、溶解氧(3.5 mg/L以上)、透明度(25~40 cm)、总氨氮(小于1 mg/L)、亚硝酸氨(小于0.2 mg/L)、硫化氢(小于0.01 mg/L)。

3.1.4保证充足的溶解氧氧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养殖鱼类对于溶解氧不仅直接表现为呼吸需要,还表现为环境生态需要。在氧气充足时,微生物可将一些代谢物转变为无害或危害很小的形式。相反,当溶解氧含量低时,可引起物质氧化状态的变化,使其从氧化状态到还原状态,从而导致环境自身污染,引起养殖鱼类中毒或削弱其抵抗力。正常情况下要保持养殖水体溶解氧在3.5 mg/L以上。

3.1.5在生产过程中增加水质调控措施使用增氧机、定期换水、泼洒增氧剂。

3.2生物调控

生物调控措施特别适合东北地区饲养期短、池塘鱼类密度大的特点。目前常用的生物菌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3.2.1芽孢杆菌在养殖全程中都是非常方便及有效的菌类,分解有机物,通俗讲就是分解在池塘里的有机物(如虾便,鸡粪,残余饵料,动物尸体,等等)转换为浮游单细胞藻类繁殖所需要的无机营养元素。

3.2.2光合细菌光合细菌耐低温不耗氧对环境的适应力强,整个养殖周期几乎都可使用,对水体的溶氧量没有任何要求,不会造成水产动物因生物制剂耗氧而导致缺氧死亡。光合细菌在有光缺氧的环境中照样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体的腐植酸氨氮等有机物包括硫化氢来提供氧源,无需直接消耗水体中的溶氧,把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对养殖动物无害的氮气。特别在养殖水体底层长期积累了河蟹的排泄物和剩余的腐败饲料光合细菌可以利用这些排泄物、剩余饲料以及有毒有害的硫化氢、有机物作为营养元大量繁殖,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调节pH,并使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降低,有益于藻类和微型生物数量的增加,使水体得以净化。

3.2.3乳酸菌乳酸菌可以很快地降解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并具有调节pH值的作用,通过饵料投喂可调节鱼类肠道的pH值抑制有害菌在肠道的繁殖。

3.3合理用药

主要方法除有效的调控水质外,进行药物控制,即杀虫药物的使用。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水产养殖杀虫药物种类很多,关键是剂量。剂量大了危险,剂量少了没有效果。计算剂量和面积、水深、温度、水质都有关系。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一天内使用分两次,上午使用第一次,使用药量的2/3,2个小时后用完剩下的1/3;另一种是连续两天使用,第一天使用100%,第二天使用70%。

3.4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

鱼的自身免疫力跟鱼的品种、年龄密切相关,并且与前二点(水质、寄生虫和有害病菌)关系较大,以上各个环节做得好,养殖鱼类的免疫力就会增强。同时,定期投喂增加鱼类免疫力的药饵,可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鱼病的发生。

总之,鱼类病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东北地区的高密度、高投入养殖带来的危害就是养殖水质破坏,进而寄生虫和病原菌大量繁殖,鱼类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各种鱼病大量发生。因此,结合东北地区的养殖特点,综合采取调控水质、控制寄生虫和细菌病发生和增强鱼体免疫力等措施,就能够有效预防鱼病发生,减少因鱼类病害给渔民带来的损失,增加渔民的收入。

(收稿日期:20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