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建斌,何为,李大列
(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以广西拟水龟幼龟为试验动物,探讨光合细菌联合EM菌对其养殖的影响,从而为广西拟水龟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分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个重复,养殖试验时间为一年,试验结束起捕计算幼龟的均末重、成活率、增重量、畸形数以及饵料系数作为生产性能的评判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龟的均末重、成活率、增重量分别提高26.8%、6.8%和35.9%,而畸形率、饵料系数分别降低580%和27.2%。说明光合细菌与EM菌能提高幼龟机体的免疫力,拮抗病菌病原,促进幼龟生长、提高成活率和增重率、降低畸形率和饵料系数、消除养殖环境恶臭的作用,可在全区全面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光合细菌联合EM菌;广西拟水龟幼龟;生产性能
广西拟水龟Mauremy guangxiensis(centor)俗名石龟、金石龟、石金钱龟、越南石龟,隶属龟鳖目、淡水龟科、拟水龟属,是生长在广西与越南的一种拟水龟[1],是广西特色龟类之一,在广西已有30多年的人工养殖历史,是广西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在龟养殖过程中由于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每天向水中排入较多的残饵和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不能及时被降解吸收,使水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细菌繁殖几率增加,使得龟病频发,随之滥用药物,又使龟产生抗药性,造成恶性循环。养殖水体的排放易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和制约无公害广西拟水龟养殖生产[2]。应用微生物技术达到预防控制龟病的流行与频发是实现健康养殖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环保、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一大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从养殖环境处理、水体泼洒,改善幼龟体外微生态环境,转化或分解水体中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害化作用),减少应激和中毒;通过添加拌饵料投喂,改善其体内环境,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减少药物使用,控制疾病发生。从而为广西拟水龟的微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菌剂的来源
试验用光合细菌、EM菌由广西南宁海可海乐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提供。光合细菌每毫升菌液含活细胞≥5×109个,菌体处于对数生长期,颜色为紫红色;EM菌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丝状菌等五大类微生物中的10属80种有益微生物复合而成,有效活菌数≥2×107个,颜色为黑褐色。
1.2试验用龟苗
试验用龟苗购至广西凭祥个体特种水产养殖场。广西拟水龟幼龟苗初始放养体重为8.6~10.5 g,平均9.30 g,龟体完整无畸形、健壮活泼。亲本年龄7龄以上,雄龟体重大于1 600 g,雌龟体重大于1 300 g。
1.3试验饵料
本试验饵料选用40%的动物性饵料和60%的幼龟全价配合饵料。
1.4试验方法
本试验在广西南宁个体龟鳖养殖场的温室里进行。试验分两组,每组2个重复,1#、2#为对照组,3#、4#为试验组。试验池与对照池各种条件基本相同,池长1.5 m、宽1.0 m,高度0.50 m水泥池。采用相同的放养模式和技术管理措施。每池放养120尾,温度控制在28~30 ℃左右,试验养殖期为一年,2012年8月25日放苗,2013年8月25日结束。
试验组,拌料投喂:以光合细菌和EM菌作为饵料添加剂,分别按饵料总量的6%(光合细菌和EM菌各3%)的比例添加,稀释后均匀拌入饵料,制成面团状后即可投喂,现拌现用,每天投喂2次。水体泼洒:更换新水之后,每立方水体泼洒光合细菌和EM菌各15 g,每天换2次水;环境处理:将EM菌配制成50倍稀释液喷洒池壁四周,每隔6 d喷洒一次。对照组空白。
1.5生长性能测定
试验结束起捕计算幼龟的均末重、成活率、增重量、畸形数以及饵料系数作为生产性能的评判指标。
均末重(g/只)=试验末总重(g)/试验末存活数(只)
成活率(%)=(试验末存活数/试验初总数量)×100%
增重量(kg)=试验末总重-试验初总重
饵料系数(FCR)=摄食量/(试验末总重+死亡重-试验初总重)
1.6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光合细菌联合EM菌对广西拟水龟幼龟生长性能的影响
在放养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经过一年的饲养,试验结束将4个池的幼龟起捕,计算其均末重、成活率、增重量、畸形数以及饵料系数。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经过一年的饲养,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末重比对照组增重109 g,增幅26.8%;试验组均总增重量为59.8 kg,与对照组比,增重15.8 kg,提高35.9%;试验组畸形数平均为2.5,比对照组降低580%;试验组饵料系数平均为4?15,与对照组比,降低了1.55,降幅为27.2%。表明试验组的生产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方差分析发现,均末重、总增重率、饵料系数(P<0.05)说明其差异显著;畸形率(P<0.01),说明差异极为显著。
3讨论
3.1光合细菌联合EM菌对幼龟食欲、饵料系数和生长的影响
在放养模式和技术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均末重、成活率、总增重率明显增加;而饵料系数则明显降低。光合细菌和EM菌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叶酸和生物素,特别是含有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辅酶Q[3]。因此,通过饲喂光合细菌和EM菌由于改善了饵料的适口性,增强了幼龟的食欲,增强幼龟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合成功能,促进幼龟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发生变化,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在体内代谢旺盛,可以明显提高幼龟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从而加快了生长速度,提高了饵料利用率,提高增重量,降低饵料系数。
3.2光合细菌联合EM菌对幼龟畸形、免疫力和抗病性的影响
由于幼龟个体小,体质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加上温室控温养殖,投饵量大,因此,容易感染发病。由表1可知,对照组幼龟畸形数和死亡数显著高于试验组。养殖期间试验组没有病害发生,而对照组则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如:肠胃病、白眼病、维生素缺乏症、腐甲病等,尤其维生素缺乏症导致的畸形最为明显。这说明光合细菌和EM菌作为饵料添加剂和水质净化剂对病原微生物有良好抑制和排斥作用,能保持肠道和水体中菌群的平衡,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抑制氨及有害物质的产生,显著增强幼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少畸形率,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3.3光合细菌联合EM菌对幼龟体色的影响
龟本身不能合成色素,必须从饵料中摄取,但饵料中含类胡萝卜素很少,而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的水产品体色、肉色往往缺乏天然水产品所具有的健康色泽,从而使其商品价格大打折扣[4]。光合细菌菌体中含有丰富的天然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呈现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物质,是水产动物的主要着色剂。据研究测定,含量占细胞干重的4?243 6 mg/g,对水产品呈色的发挥着重要作用[3]。因此,在饵料中添加投喂适量的光合细菌,对幼龟的体色进行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饲养,试验组幼龟花纹与色泽,显得更鲜艳、更亮丽,基本接近野生体色,其市场商品价格较高,而对照组色泽不均匀,部分深,部分浅,市场价格低,难销售。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4光合细菌联合EM菌对幼龟体形规格的影响
试验初期,4个池的初始放养体重为8.6~10.5 g,平均9.30 g,基本一致。试验结束起捕称量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规格大小整齐,相差不大,最大个体为526 g,最小个体为452 g,平均体重515 g;而对照组最大个体为482 g,最小个体为283 g,平均体重406 g。说明在饵料中添加光合细菌和EM菌后,由于营养均衡全面,幼龟生长所需物质得到互补,不但提高了幼龟的生长速度,而且缩小了幼龟个体规格差别。
3.5光合细菌联合EM菌对幼龟品质的影响
用光合细菌和EM菌饲喂幼龟,幼龟体内抗生素药物减少,消除了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不仅使幼龟生长快,而且由于体内大量有效微生物的活化作用,促进了肉质的改善,肉的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降低了脂肪、胆固醇含量,肉的纤维组织有所改善,呈自然风味,肉更加鲜嫩好吃。由于不使用渔药,因此,能生产无污染、无抗菌素等药物残留的绿色食用龟,增进人类健康。
3.6光合细菌联合EM菌对养殖水质和外环境的影响
因为是室内控温养殖,由于水体和池四周所产生的恶臭,不仅污染水体,也污染周围空气,臭气中所含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既严重影响了幼龟的生长,又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将EM菌液喷洒池壁四周和在水体中泼洒光合细菌和EM后,养殖池及水体恶臭浓度显著下降。是由于光合细菌分解粪臭素、抑制氨气排放,EM菌中的放线菌阻断粪臭素生成,使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污染得到净化,减少龟呼吸道疾病和眼病的发生。
3.7关于光合细菌和EM菌的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时间越早越好,最好从头开始就使用,以保证饵料中的光合细菌和EM菌优先占据肠道,从而抑制致病菌的滋生;
要保证光合细菌和EM菌产品的质量,泼洒和投喂浓度应适当;
因为光合细菌与EM菌为活性菌体,不可与消毒剂、抗菌素同时使用,待毒性消失后再使用,产品不可曝晒,应在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
4结论
综上可见,说明光合细菌与EM菌具有提高幼龟机体的免疫力,拮抗病菌病原,促进幼龟生长、提高成活率和增重率、降低畸形率和饵料系数、消除养殖环境恶臭的作用,可在全区全面推广应用。光合细菌和EM菌是生物制品,无化学残留问题,也无抗药性问题,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饵料添加剂。近年来,随着光合细菌与EM菌应用技术的开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秋明,刘坚红,黄斐群,等.广西拟水龟生态健康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9(4):30-32
[2]黎建斌,何为,李大列,等. 乳酸杆菌对广西拟水龟幼龟生产性能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2(7):5-7
[3]吴向华,杨启银,刘五星.沼泽红假单胞菌的营养成分与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05(1):86-87+99
[4]邝金媚,吴秀丽,赵典惠.着色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J].广东饵料,2010,19(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