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英语论文范文,中学英语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投稿满身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236次
  • 评分4
  • 21
  • 0

徐永花 于文勇

(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实验学校 山东 潍坊261000)

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进,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成为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重要突破口。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如果说教师是鱼,那么课堂就是水。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更新课堂教学方式,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更新教与学的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课堂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学生们学习很努力,但效果总是事倍功半,不尽人意。学生紧跟教师的教而学,复制教师的教学内容。而教师受制于教材与教参,无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例如,在教授The Weather课文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看电视时,把各城市的大气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上扮演一回大气预报员,播报中国各大城市的大气情况,不仅能活化教学内容,同时也可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和学习。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不仅能够激活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创设出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多角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是密切相连的,所学知识越贴近生活,学生就越感兴趣。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例如在学到Travel这一模块时,首先让学生们彼此谈论一下他们各自的旅游经历,包括旅游的方式,最佳的旅游时间等。平时在英语课堂上少言寡语的学生竟然想起因为自己在旅游中遇到麻烦而使整个旅游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内疚。这样的课堂安排使得整节课上生机盎然,谈笑风生。从而为班级增添了诸多的凝聚力。这样看来,日常的现实生活具有教育价值。学生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是白板一块,他们都带着自己特殊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自己对人生、对他人、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意志特征。因此,教学活动必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兴趣,使其热爱学习、自主学习。

再次,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发挥学生横向、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是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是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课堂互动的实效,使学生的思维迸射火花。

在教学My fanuly一模块学习了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家庭成员的名词后,我留给学生回家作业题:a、介绍一张全家福。b、爸爸、妈妈的工作,要求用体态语言表达出来。c、长大后你想当什么(可用哑语表示)?学生们有了充分的准备后,第二天上课时都踊跃发言,很流畅地介绍了全家福,通过学生的体态语言,让全班同学猜一猜他(她)爸爸、妈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这样就把凌乱、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把知识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且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常用说说、练练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活跃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思维,不受教学模式的局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才艺,以自己的创造性的教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师生间的互动效果也会更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进入到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感觉真实自然,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与全球一体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缺少英语学习的氛围,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养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持续不断的坚持。教师应做到备学情、备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创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