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汪莉琴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 含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二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 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因此,教师在传授语法和词汇知识的同时, 应该实施有效的文化教学, 导入历史背景故事,渗透社会文化知识, 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着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开展。
一、巧讲词汇和短语, 导入文化知识
词汇学研究表明, 学习词汇的难点并不在于记住词汇的读音、拼写和本义而在于领会词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测试一名学生是否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所学词汇, 并不是看他会不会发音和拼写, 而是看他能不能将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到恰当的语境中去。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比如 “dog” (狗)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 “狗” 这个词是常常用来骂人的, 谈话中往往要避免, 因为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等与“狗” 相关的贬义词。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 狗由于其忠诚护主的性格深得人们的喜爱, 往往被看作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因此一些与dog 相关的短语大部分传达的是褒义, 如, a lucky dog(幸运儿),be (old) dog at (a thing)(对...有经验),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等等。
又如, 在学习breakfast(早餐)一词时, 英语老师可以通过讲述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单词的含义并很好的记住它。在西方国家有部分伊斯兰教信徒, 绝食(佛称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习惯。在一年的某些神圣日子,伊斯兰教信徒需要进行斋戒,斋戒的一天中,太阳升起来后和太阳落下去前不能吃任何的东西。因为没有吃饭,这段时间,男人可以干比较轻的活,而女人可以在家里不干活。他们晚上六点钟吃饭,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才吃中饭,中间隔了整整18个小时。break (v.打断), fast (n.绝食), have breakfast 就是打断绝食、吃早饭的意思。生动具体的历史文化故事不仅能帮助学生延长对这个单词的记忆,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 其乐无穷。
二、巧辨称呼和问候, 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汉语称谓中,职务、部分职业和职称可被列为头衔,作为称呼。为了表示对长辈、 上级、领导的尊敬, 我们一般都会避免直呼其名, 而是用姓+ 其身份/ 职务的方式来称呼, 如周校长、李爷爷和王老师等。在校园里, 学生见到老师, 都会尊敬地叫一声 “(王)老师好!”表示问候。每节英语课正式开始前, 老师和同学们都习惯于这样互致问候 “ Good morning (afternoon), students!——Good morning (afternoon), teacher!” 殊不知English native speakers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称呼方式。在英语国家, 绝大部分情况下, 两个相识的人见面互称Given name (相当于中国的名) 就可以; 如果表示对陌生男子的尊称, 用sir; 如果表示对陌生女子的尊称, 用Madame 或lady。
记得那年刚到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学习时,为了表示对导师们的尊敬, 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中一直尊称他们为Sir or Madame。几天后一位导师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个邮件, 告诉我们这样称呼不得体。在日常对话中, 彼此互称given name完全可以, 否则会显得过分拘束, 不自然。她还告诉我们在澳大利亚, 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没有明显的等级, 也不需要用尊称, 所以没有Teacher Smith 或 Principal George这样的叫法。
在日常问候方面,中国朋友或同事之间见面打招呼一般会互问对方“你吃了吗?”。 虽然是问句的形式, 其实并不需要回答, 它们的作用就相当于英语国家的问候语 “How are you?”。如果一位中国学生遇到一位外国朋友,向对方打招呼时问道, “Have you eaten?” 外国朋友一定感到很诧异, 不知所云, 也不知如何作答。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需要经常列举形象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辨析中西方在称呼和问候方面的文化差异, 为他们在以后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扫除障碍,避免尴尬。
三、巧设语言情境,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没有情境的言语交际活动是无法实现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说:“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话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根据《标准》,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话题, 语境, 文化背景用英语进行得体恰当的沟通交流。如果说导入文化知识、渗透文化意识、拓展文化视角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那么创设真实情境、营造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和保证。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英语教师需要不遗余力地巧设真实语言情境,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搭建交际实践平台。比如:
1. 开展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欣赏英美歌曲、观看原版电影、 课前3分钟演讲…
2. 创建形式活泼,具有异国风情的校园活动,举办英语文化周、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
3.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动员学生亲身感受英美文化,参加外事接待, 找机会和外宾面对面交流, 通过Email, Blog或MSN等网络媒介和English Native speakers 建立长期的友谊…
这些活动脱离了枯燥乏味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和机械重复的训练模式, 引领着学生置身于逼真的异国文化氛围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外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行为;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交流空间,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指出,“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因此,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地渗透文化知识,导入文化背景,拓展文化视野,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尽管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制约文化教学的主客观因素,我们英语教师更需要加强研究,共同致力于探讨更多实施有效文化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敏玥.英语教师如何体现自己的文化身份[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9,(2).
[2]武瑞娥.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语境的教学.?西部科教论坛, 2008,(12).
[3]陈德运.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4]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