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英语论文范文,中学英语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中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0-21
  • 阅读量67次
  • 评分0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运而生。虽然多媒体已普遍进入中学课堂,但很多教师并不知晓其背后的理论原因,甚至出现错用、滥用的情况。另外,有一部分教学媒介,如教师自身的肢体语言、眼神等身体模态被忽视。该文以英语听说教学为例,通过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其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学英语听说教学;


  1 前言


  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人与人间的交流沟通愈加重要。听说教学以听促说,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锻炼人与人间的交际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但很多情况下听说课堂变成了听力练习和词汇语法课,课堂上只关注重复地播放听力材料和对生词、语法的记忆,也忽视了口语练习,因此需要相应理论的指导。张德禄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他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四个层面对英语教学提供了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 理论依据


  在信息革命以前,语言几乎为人与人之间的唯一表达方式,其他模态运用较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多媒体的运用,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进行研究。


  2.1 系统功能语言学


  作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语言学流派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用功能方法研究语言,注重把语言和语言学置于其社会环境之中研究。其中,Halliday最早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并形成了观点最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所以被称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具体地说,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那里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和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的观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的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社会符号学理论反对脱离语言环境单纯研究符号系统,主张把语言行为作为实际环境中的实例(胡壮麟,2007)。因此,多模态话语符号只有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其意义才能得到准确的解读和界定。


  2.2 经验之塔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视听教育在美国流行,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Dale)出版了《视听教育》(Audio 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现代多媒体教学是视听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的成果,两者在本质是一致的[1]。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也是多模态教学的理论支撑。经验之塔理论把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其中,中间部分“观察的经验”,如视听材料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抽象的经验”,如言语和视觉符号更加具体、形象;同时弥补了下层各种具体的“做的经验”方式的不足,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与多模态教学的初衷是相同的。如今,多媒体技术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身体语言、非身体语言都使得抽象经验的直观性增强,使内容更容易被理解。


  2.3 认知语言学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发展主要基于其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身体体验来理解和感知抽象的概念,包括源域和目标域,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属性为映射项[2]。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成果不仅发展了传统的认知隐喻理论,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它将语类图式、文化规约、交际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即时认知环境纳入隐喻研究,这有助于揭示隐喻的动态构建特征,更全面客观地触及隐喻的本质。


  在上述理论的支撑和启发下,张德禄教授(2009)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可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四个层面加以分析进而对教学提供指导。下文将结合英语听说教学进行详细论述和分析[3]。


  3 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应用


  根据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四个层面加以分析[4]。


  3.1 文化层面


  3.1.1 含义


  文化层面是指文化语境,处于整个框架的关键位置,包括意识形态和体裁。文化层面决定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和技术。由于文化层面的存在,情景语境才有了解释交际话语的能力。另外,文化层面也涵盖人的思考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一切社会潜规则所组成的意识形态。对语篇的正确解析必须首先要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现实中可以实现这些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或结构潜势被称为体裁,所以,体裁能直接展现文化层面的内容。


  任何交际都是文化语境中的产物,教学也不例外。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联系愈加紧密的大环境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动力和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采用多种模态教学提供了技术条件;随着对外语教学实质和目的的认识的逐步深入,外语教学改革由注重“双基”向着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和理解、掌握目标语文化发展。然而,大多数中国学生没有去过目的语国家,没有亲身感受过当地的文化,甚至有些学生仅仅在课堂上才接触外语,对目标语文化十分不熟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习外国文化是外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和重点。


  3.1.2 应用


  任何语篇的理解和掌握都要以掌握相关文化为基础,这个过程也是产生具有文化特色的隐性信息的过程。结合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身体体验来理解和感知抽象及经验之塔理论中强调“观察的经验”,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


  以听说教学为例,在听之前引导学生识读课本提供的图片或添加图片或视频等介绍听力素材背景,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减小听力难度,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三册Unit 1“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三张关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图片及其英文文本Chinese Lantern Festival、Rio Carnival、Coming-of-Age Day进行讨论和猜测,接着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各国的节日背景知识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经过这一环节,第1题中的短语选择和第2题中的听英文选节日会变得更加简单。到达Speaking环节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补充的图片、视频或口头讲解,学以致用,帮助阐述自己的观点,有话可说,而不是仅仅重复听力材料中的句子。还需注意的是,文化语境包含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等个体特征。因此,在备课时要收集适宜的、抽象程度适中的资料,分清主次,有所侧重,并扩大课程容量。


  3.2 语境层面


  语境层面指情景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其中,话语范围(field)指实际发生的事情或从事的活动,包括谈话话题等;话语基调(tenor)描绘了谈话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角色关系(如朋友关系、领导与员工关系)和交流角色关系(如给予与求取关系等);话语方式(mode)指交际的媒介和渠道,如口语或书面语、修辞方式等。在英语教学中,这三个变项分别表现为教学内容、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


  3.2.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加工对象,也是制约教学模态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包含知识、技能领域及学生素质等。在听说教学中体现为除注重语篇整体理解外,也要重视学生的准确发音,在语音教学(听说教学开展的基本)中,需要教师口头讲解发声的部位和方式,还需要语音符号和口腔发声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口腔分布图或者更加生动的动画和动态的标志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随着任务深度和难度的不断增加,教师可以提供思维导图等图像模态减轻学习难度。最后,在Speaking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重新摆放桌椅、播放背景音乐等协助学生用英语表达。


  3.2.2 师生资源


  师生资源指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兴趣、教学观念、教学经历等,它同样制约教学模态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传统语言教学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教师本人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自信导致很多教师倾向于用比较固定和易于操作的教学,选择简单的常用的模态或模态组合进行教学。例如在听说教学中常仅重复播放听力文本录音,接着口头讲授语言知识点,也忽视了学生的口语练习。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在实际中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并采用比较动态的教学模态,如为视频配音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3 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直接影响教学的交际方式,如空间条件、设备和用具、传播渠道等,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调用不同的模态和媒体。首先,教室的大小和形状。讲授适合用长方形教室;讨论适合用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教室;同时,教室内座位安排也要做相应调整,以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在听说教学中的Speaking环节中如果设计了辩论的形式,则可以将教室的座位调整为两大部分。其次,设备和用具是必备的。一方面,随着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教师可以在同一堂课中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态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听说教学中可利用广播、多媒体设备、目标语国家原版资料等;另一方面,仅仅在课堂上依靠教材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富有挑战性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练习。此时,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学习网站或者电子书进行课外学习和补充。最后,在听说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听这一环节上,忽视了听说结合这一重要的多模态教学原则。教师应加强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丰富的练习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3.3 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话语意义层面指在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影响下产生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分别可以通过过程的性质和参与者的特点、语气的统计及什么成分出现在句首得到认识;形式层面包括将话语意义和媒体联系起来的形式和关系:每一种模态都有自己的形式系统,如视觉语法、触觉语法、听觉语法等;不同模态的不同特征是相互关联的,有互补关系或非互补关系,共同表达话语意义。


  互补关系区分为强化关系与非强化关系。强化关系包括突出、主次和扩充三种关系。教学不同于日常交际,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和多次强化。在听说课上,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重现关键信息和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大意,用PPT提供内容纲要;非强化关系表示两种交际模态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关系,尤其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非强化关系可区分为协调、联合和交叉几种形式,如在听说教学中用PPT补充背景信息、用动画展示真实过程。非互补关系表示第二种模态对第一种在意义的体现上并没有大的贡献,但仍然作为一种模态出现,这种关系可区分为交叠、内包、增减和语境交互,如将课文中的内容“搬”到PPT上。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选择相应模态,使其相互配合,达到“1+1>2”的效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过犹不及”也不值得提倡,因为过多地使用模态一方面会加重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喧宾夺主”,过于花哨的呈现方式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形式上面,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3.4 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指教学中使用的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出现比较多、作用比较突出的模态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模态。其中,语言模态分为纯语言模态和伴语言模态:纯语言模态又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是教学话语,而书面语只出现在PPT上;伴语言模态包括声音高低、语气、声调情况等,如重读关键词、用上扬声调提示学生纠错等。非语言特征包括身体的和非身体的:身体动作有眼神、表情、手势、身体的移动和着装等。在听说教学中可能会有些学生害怕在同学面前使用英语,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坚定的眼神、点头和微笑给予学生温柔且坚定的力量。非身体模态包括情景的和技术的:情景的以空间布局为主,包括课堂气氛和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和学生。在听说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友爱的氛围,给予学生安全感,帮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技术包括PPT投影设备、网络、黑板和粉笔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这绝不等于抛弃传统的黑板、粉笔和简笔画等,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它们并将其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利于观察和理解的、全面的教学模态。


  4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和资源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的能力。这符合“双减”政策对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有利于学生在各种资源里挑选出有效信息甚至达到再创造的能力。


  英语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我国大部分中学生对外国文化并不熟悉,而文化对语言的学习又极其重要,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文化自信;多媒体在中学得到普及为多模态教学提供了硬件设施,教师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技术,培养新时代人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模态的使用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区别对待,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有效利用、切忌滥用模态以提高教学效果,当单模态可以取得与多模态相同或者更好的教学效果时,根据经济原则,还是应该选择单模态,否则过于花哨的形式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或者出现相互抵消和排斥的现象,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用另外的模态进行强化或者补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用人际意义来提高学生概念意义的获取,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更易获取知识、善于表达,因此,教师的表情要亲切、和蔼,语言尽量诙谐些,尽量缩短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在讲台和学生之间移动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要的学习任务上,这样,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 张兆利.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张德禄,郭恩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36(3):20-28.


  [3]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4]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