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煜,李景梅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汉语教改的思考与实践,主要探讨课程目标和繁简字。课程目标有二:一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二是加强古今汉语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将第二点作为古汉语的课程目标,目前在学术界并不多见。我们从文字、词汇和语法三方面阐述古今汉语的源流关系,以此引起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重视。本文还探讨了“识繁写简”的重要意义与繁体字的简化方法,以使学生达到阅读古书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古汉语教改;课程目标;繁简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6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9月赤峰学院确定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转型发展”的学校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本科为主,向上发展、向下延伸、向外联合”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了更加注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发展方向。我校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我校适时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并于2014年公布实施了学校深化“双改”工作研究项目。
我们深知:在高校教改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根本性意义。地方本科院校要准确定位,要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形势, 切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此,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汉语教改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实践。
一、课程目标的思考与实践
根据高校教改精神和我校实际,古汉语课程要确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教学目标不明,必然徒劳无功。我们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和不断改进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大纲、古汉语教材、学生就业和2011级至2013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深入研究探讨,提出了新的“古汉语”课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古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古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2)掌握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法,能运用语言学原理分析语言材料,为培养学生从事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3)自觉发现和解决问题。2.加强古今汉语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这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目标。这一课程目标,为打造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的职业人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1项中,第(1)条强调课程基础知识的扎实,第(2)条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第(3)条强调创新能力的养成。这一课程目标已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在第2项中,将其作为古汉语课程目标的高校,并不多见,专家、学者也见仁见智。我们将其作为古汉语的课程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都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要学好现代汉语,必须要学好古代汉语,学习古汉语,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学习,而是学而有用,不是学而无用。我们的教学要以此为第二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的知识去深刻认识现代汉语,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并从古代汉语中汲取营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以下从文字、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古今汉语的源流关系。
(一)文字
文字方面,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古今字还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中。
1.通假字。如:《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匪”是个通假字,通“非”。在今天的成语中,有“匪夷所思”。再如:矢口否认,矢,通“誓”。流言蜚语,蜚,通“非”。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谭,是个通假字,通“谈”,在此用一借字,显得古雅。
2.古今字。如:《战国策·燕策三》:“(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后凝结为成语“图穷匕见”。“见”是个古今字,同“现”,即显露出来。再如:被发文身,被,同“披”。反躬自省,反,同“返”。成语中有通假字、古今字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词汇
词汇方面,我们只探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中的语素保留古汉语词义的现象,探讨由古汉语凝结而成的现代汉语词语。古汉语中的常用单音词,有很多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作为复合词的语素而存在。了解了这个语素的古义,也就掌握了现代汉语词语的意义。
1.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中的语素保留古汉语的词义。例如:
(1)《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人名)赠之以策。”(笔者将解释的字加点,下同)《现代汉语词典》:鞭策。策,也是鞭的意思。古今两个“策”意义相同。
(2)《国语·越语上》:“果行,国人皆劝。”《现代汉语词典》:劝学,劝勉。“劝”不是规劝之意,是古义勉励之意。古今三个“劝”意义相同。
(3)《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现代汉语词典》:汤池,汤泉,汤锅。“汤”不是羹汤之意,是热水、开水之意。古今四个“汤”意义相同。
(4)《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代汉语词典》:再度,再次,再版,再生。“再”不是又的意思,是两次、第二次之意。古今五个“再”意义相同。
2.现代汉语成语中的语素也大量保留了古义。成语主要来源于神话寓言、古代诗文、历史故事,它相沿习用,凝炼而成,掌握成语出处,会使学生理解深刻、学以致用。如:
(1)《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避)君三舍。”后凝结为成语“退避三舍”。《汉语成语词典》: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古今两个“舍”意义相同。
(2)《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成语有“短兵相接,厉兵秣马”。《汉语成语词典》:兵,武器,兵器。这里的“兵”没有士兵的意思。古今三个“兵”意义相同。
再如成语:形影相吊,付诸东流,罪莫大焉。“吊、诸、焉”四个语素保留了古义。吊:安慰。诸:之于。焉:于此。成语中的语素保留古汉语意义的有很多。
3.现代汉语里有很多常用词来自古语。一是采用古代熟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和字典中的解释凝结而成的。二是古汉语词语沿用至今。例如:
(1)切磋——琢磨——《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启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追逐——《说文·辵部》:“追,逐也。”“逐,追也。”
(4)诚信——《说文·言部》:“诚,信也。”“信,诚也。”
现代汉语词语“切磋”、“琢磨”、“启发”、“追逐”、“诚信”分别来源于《诗经·淇奥》《论语·述而》《说文》辵部、言部,这是由古汉语词语、解释凝结而成的现代汉语词语。
(5)稼穑——勤劳——艰难——《尚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6)孝弟(悌)——《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现代汉语词语“稼穑”、“勤劳”、“艰难”、“孝弟(悌)”分别来源于《尚书·无逸》《论语·学而》。这是古今词语沿用至今的,数量很多,意义区别不大。
(三)语法
语法方面,我们主要探讨古汉语词类活用,古汉语词序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情况。
1.古汉语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应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词类活用是临时语言现象,词的兼类是经常的语言现象。我们看以下词类活用语例:
(1)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绿,香”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意为“使……绿”,“使……香”。“香”的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2)程垓《乌夜啼》:“墙外雨肥梅子,阶前水绕荷花。”
鲁迅《无题》:“血沃中华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两例“肥”为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意即“使……肥”。鲁迅《无题》中的“肥”的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现象的遗留。
(3)元稹《杂曲歌辞·出门行》:“贺王得贵宝,不远王所莅。”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两例“远”为形容词,这里是意动用法,意即“认为……远”。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的“远”的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现象的遗留。
(4)白居易《丘中有一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两例“粪土”为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意即主语“认为……为粪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粪土”的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现象的遗留。
2.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语言现象主要表现在现代汉语状中关系的复合词中。例如:
(1)鸟瞰 庭审 尾随 心服
(2)鲸吞 雪亮 火红 瓜分
(3)鞭打 枪毙 电烫 笔谈
这三组现代汉语词语都是双音节的复合词,它们的前一语素都是名词素,后一语素为动词素或形容词素,但它们的构词方式绝不是主谓式的,而是偏正式的,每个词中的名词素分别表示处所(1)组,比喻(2)组,工具(3)组,这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现象在现代汉语复合词构词方式中的遗留情况。
成语中也有很多名词作状语现象,如:“日积月累、道听途说、龙飞凤舞、口诛笔伐、狼吞虎咽,土崩瓦解、笑脸相迎、客死他乡”等。
3.古汉语词序。我们主要看古汉语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成语中的遗留情况。例如:
(1)《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
(2)《楚辞·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后凝结为一个成语,指在重大问题上的抉择,它保留了古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的语法现象。例(1)(2)“谁欺”、“何去”、“何从”即“欺谁”、“去何”、“从何”,意即“欺骗谁”、“离开哪里”、“走向哪里”。
(3)《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岁不我与”后凝结为一个成语,指再也没有时间给我了,表示慨叹、后悔错过机会,它保留了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例(3)“岁不我与”即“岁不与我”,意即“再没有时间给我了”。成语“时不我待、人莫予毒”也属此类。
(4)《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5)葛洪《抱朴子》:“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
“惟利是图”后凝结为一个成语“唯利是图”,指一心只图利,别的什么都不顾。它保留了古汉语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例(4)(5)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惟”(唯)是副词,“只”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宋何罪之有”、“惟(唯)利是图”,即“宋有何罪”、“唯图利”,意即“宋国有什么罪?”“只图利”。成语“唯命是听、唯才是举”等亦属此类。
以上从文字、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古今汉语的联系,它们确有源与流的关系,要想学好现代汉语,必须要学好古代汉语。
二、繁简字的思考与实践
繁简字的论争,已持续多年,且观点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作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确有识读繁体字的必要。在中文专业的教科书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繁体印刷。此外,学生还要阅读古籍,这样就迫切要求学生能识读繁体字。繁体字与简体字现均已成为中华汉字文化的有形载体,简体字的出现与改革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且已基本成功,但繁体字却有着深厚的审美智慧和文化蕴含。对我们来说要既能充分意识到识读繁体字的种种益处,也要深切领会规范使用简体字对现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全国政协委员袁晓园先生率先提出“识繁写简”的主张,无论从古籍阅读还是从两岸交往的角度来说,“识繁写简”都很有必要。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一文中指出:“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我们到处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他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认为“如果识繁用简能够做到,中国文化就不会中断,不会形成断层”。季羡林先生在《风风雨雨一百年——季羡林自选集》也曾说:“今天的青年,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如果想做一点学问的话,则必须能认识繁体字。某人说的‘识繁写简’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无论把简化字推广到什么程度,决不能把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都简体化了,那是无法想象的事”;“读点繁体字的书是事出必要理有固然的。对于繁、简汉字,应该使所有学生及国人做到识繁写简。繁体字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文字,是正体字,是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而绝非洪水猛兽。”五十多年来,简化字已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其他公共交际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学习使用需求,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在港澳台地区和部分海外华人社区也仍为主体用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在一定范围内被保留或使用。在坚持简化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繁体字的学习使用,关系语文生活的和谐,影响到教育、文化、经济、对外交流等事业,因此“识繁写简”很有道理。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如何“识繁写简”呢?我们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对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进行详尽分析,将《总表》中的2235个简化字按其简化方法归类,列出《汉字简化方法》,发给学生,效果不错。汉字简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以下例字括号内为繁体字,括号外为简化字):
(一)类推简化
简化一个繁体字或繁体字的部件,可类推一系列繁体字。如:
长(長):怅(悵)伥(倀)帐(帳)
贝(貝):货(貨)赁(賃)贷(貸)
(二)同音近音替代简化
同音代替,即有些字的繁体和简体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就用一个形体较简的字来代替形体较繁的字。如:
谷(穀)丑(醜)后(後)干(幹)
(三)草书楷化简化
草书楷化,即有些简体字是历代许多大书法家笔下的行草字体,将这些字的连笔断开并加以楷化,就成了现行的简化字。如:
爱(愛)罢(罷)报(報)车(車)
(四)采用古体简化
采用古体,是指这些简体字和它的繁体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而把形体较简的字定为现行的简化字。如:
尘(塵)虫(蟲)从(從)电(電)
(五)用简单符号代替复杂偏旁简化
符号代替,即有些繁体字的某个部分太过繁杂,人们就把这个复杂的部分改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代替。简单符号主要有:丶、丿、力、又、夕、不、文、齐等。如:
办(辦)币(幣)边(邊)邓(鄧)
(六)保留轮廓或特征简化
保留原字轮廓或特征,即保持原字的轮廓或特征,省略原字中间或其他部分,使人一看便可认得。如:
齿(齒)夺(奪)堕(墮)飞(飛)
(七)改换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是指繁体字原来是形声字或会意字,形符或声符笔画较多,改换成笔画较少的形符或声符,成为新形声字或会意字。如:
袄(襖)毙(斃)宝(寶)尘(塵)
(八)由原来会意字简化为形声字或由原来形声字简化为会意字
窜(竄)邮(郵)宾(賓)过(過)
笔(筆)际(際)阳(陽)灶(竈)
繁简字问题,对于“识繁写简”,反对意见较多。我们认为,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更好地进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识繁写简”十分必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2010.
〔2〕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商务印书馆,2013.
〔3〕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4〕任继愈.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N].光明日报,2006-5-17.
〔5〕风风雨雨一百年——季羡林自选集[M].华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