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现状

  • 投稿Lesl
  • 更新时间2016-03-15
  • 阅读量497次
  • 评分4
  • 38
  • 0
 摘 要: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我国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并巩固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和现实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23-02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提出,随着研究的深入,意识形态被赋予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各领域的诸多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散见于《德意志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有两种表述:一种是认识论的“虚假观念”,一种是存在论的“观念的上层建筑”[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3]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更不是否定意识形态这种社会存在形式,而是指建立在“观念决定世界”基础上的所形成的唯心的意识形态内容是虚假意识。而这种正确的与错误的意识形态的区分主要是否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个科学理论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利用唯物史观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然以往的历史理论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意识形态理论得以存在的条件又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理论分析又进入到社会存在的层面,把意识形态表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因此,意识形态就被定位于一种特定的社会存在之中,根据社会的整体结构来分析他们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强调了意识形态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意识形态固有属性,有其虚假的一面,但同时也起到了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建立在生产方式上的意识形态,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代表绝大多数无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是符合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其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面临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于变化中的现实实际,发展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利益冲突中。因此,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才是研究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出发点。近些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播,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严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价值标准趋近物化,把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奋斗目标,金钱和财富的多少成为社会地位和自身能力的标准。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带来了人们物欲的极度膨胀,更直接导致了价值观念的错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地冲击。在党的队伍中,也存在一些理想信念缺失的情况。有些人虽身为共产党员,但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信心不足,有些甚至出现信仰危机,将马克思主义抛诸脑后,丧失了基本的党性原则。而在一些90后、00后青年中,不少人信仰超自然能力,对星座、算命等一些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对西方的节日和生活十分热衷,而马克思主义被淡化和边缘化。 
  2.社会思潮泛滥 
  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儒化”思潮成为影响最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儒化”思潮和自由主义。“儒化”思潮表面上是“弘扬”传统文化,而实际是把学术研究引向政治诉求,想以“儒家”资本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把自由作为政治思想流派,是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种政治哲学,崇尚民主、法治,重视个人的利益,自由主义者首先是一个个人主义者。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又衍生出新自由主义,这种新自由主义特别鼓吹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上,并将个人主义与现代化等同,是自由主义者为个人主义证明惯用的“依据”[5]。最后直接冲击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最近几年,又出现了儒化论与“西化论”即新自由主义相融合的趋势。 
  3.宗教问题日益突出 
  近些年来,我国宗教发展有加速的态势,主要有年轻化、大众化、知识化和世俗化趋势,影响日益广泛。境外宗教势力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主体的复杂性、渠道的多样性、活动的计划性、范围的广泛性、形式的隐蔽性、手段的现代性、态势的进攻性、目的的欺骗性,严重危及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6]。尤其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境外宗教传播势力,在国内广泛吸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为其教徒,传播其教义,旨在改变国内民众的信仰结构。 
  二、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因素 
  1.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和冲突 
  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与之相伴的还有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在这种融合和碰撞中,取长补短,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激烈的冲击。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所以这种冲突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设置障碍,提出一些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尤其以福山的言论最为突出:“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或许不仅是冷战或是一个战后历史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结束,而根本上就是历史的终结,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处在人类的意识形态演化的重点,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已经开始适用于全世界。”[7]可以看出,西方在为社会主义设置障碍的目的是用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推广其所宣称的适用于全世界的“普世价值”。如何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新时期一项艰巨的任务。 
  2.经济社会转型下文化价值多元化 任何文化都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化经济金融体系,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在推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价值的冲突。功利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对原有的价值体系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越发多元。对外贸易过程中不仅仅是实体货物的交易,也带来了精神产品的输入和输出,一些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模式和价值观念也进入中国。一些以文化为包装、以价值理念为核心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也进入中国,对青年一代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3.科技的发展导致文化传播的新问题 
  通信科技的发展助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体系的建设,通过计算机、手机、电台等电子媒体,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是另一方面却将意识形态带入到一种更为复杂的局面之中。更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借助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控制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文化传播主动权,丑化和妖魔化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同时兜售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严重威胁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指导文化发展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其产生之前的人类最先进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历史地位正确地认识基础之上,因此,它的基本形式就应该是以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反映的哲学、伦理学、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等宏观意识形态。”[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至今没有过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越来越强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中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指南。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时,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引领文化发展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集科学性与革命性于一体,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超越了一般的文化形态,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本身就是先进的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思想价值体系。能够在各种文化思潮和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价值观涌现的时代起到引领作用。文化价值从来就不是中性的,始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对社会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越是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越需要一个先进的价值体系来主导社会的评价标准,否则就会陷入思想的混乱,行为的失常,进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失序。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 
  四、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要求 
  文化自觉从内容上看包括两层含义;自知之明和知他之明。既对自己的文化有确切的了解,对外来文化也有相当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即是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够自主发展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能够选择吸收利用外来文化,做到融会贯通。当今社会,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坚持并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1.坚持文化自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说服力 
  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到两个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8]。 
  理论自觉即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问题。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增强理论体系的阐释性和科学性,对一些重大关键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构建能够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自觉即是要提高理论指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制定目标和方向,科学选择发展途径和战略,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文化建设,切实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思想自觉即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和向心力,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 
  2.提高文化认同度,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影响力 
  文化认同度是外国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包括对中国的价值观、发展道路以及发展成就的认同。就文化领域来说,要尤其重视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的内在本质,文化差异也更多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差异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被广泛接受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也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导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屹立在这个民族之林中,民族个性越鲜明独特,世界性就越持久和突出。这就需要以文化自觉为观照,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使之深深地扎根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之中。因此,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中国人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包容。 
  3.提升文化自信,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树立文化自信就要以自信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首先要对中国精神做出具有世界意义的阐释,既要反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要体现世界内涵,让世界人民更清楚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权奠定价值理念基础。其次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设定议题,善于把握第一发言权,坚定中国立场,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同时,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9]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始终与阶级的存在相联系。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各种思潮、主义等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和平演变。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杨生平.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J].江汉论坛,201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5]刘世衡.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6]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 
  [7][德]玛利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化[M].赵强,孙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8]王永友.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间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4).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