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食品安全论文范文,食品安全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吃坏肚子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 投稿yuda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68次
  • 评分4
  • 45
  • 0

文 江大红

每每发生一起食品安仝事件,都会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但有一类却往往被大家忽视,那就是食源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曾在多个场含强调,食源性疾病才是我国最严重的食品安仝同题。

食源性疾病重视不够

记者: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它危害有多大?

陈君石:通俗地说,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病了,食物中毒了。你吃坏了拉肚子,就是食源性疾病。它是涵盖非常广泛的疾病,吃了被微生物或化学品污染的食品都可能引起,前者如细菌、病毒等,后者如农药、有毒植物等。 “从农田到餐桌”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

食源性疾病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远不止闹肚子那么简单,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会吃死人的,可导致从腹泻到肝、肾损伤等200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每年不安全的食品与约200万人的死亡有关,其中40%是5岁以下儿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的“结石宝宝”,20世纪80年代上海因生吃毛蚶造成30万人染上甲肝等,都属于食源性疾病。

记者:您为什么说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故人?

陈君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指的是食物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关键点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多大”,所以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食品中哪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

事实上,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都是食源性疾病。我之所以在多个场合强调这点,是因为食源性疾病危害大、发生范围广。在所有食品安全问题中,食源性疾病是发生率最高的,每年造成的健康伤害也最大。某所小学多少人食物中毒住院、某市一家几口食物中毒……大家可能不关注这类新闻,但这些都是直接吃出病,还可能造成死亡的。一般老百姓对此并不重视,不认为是食品安全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是食品添加剂滥用、农药残留甚至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问题,这些新闻报道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眼球,甚至引发恐慌。但大家仔细想想,由于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真正吃出问题、吃出病来的有多少?不能说很少,但与食源性疾病相比,它的数量少之又少。当然,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是绝对不允许的。

记者:老百姓对添加剂、农残等问题的关注度远远大于食源性疾病,您认为原因何在?

陈君石:确实如此。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宣传不够。媒体很少对食源性疾病做重点报道,至多用“豆腐块”大的版面报道一下某小学发生食物中毒,网上也不会有人炒作。很多人在家里也有吃坏肚子的经历,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食源性疾病惹的祸,不认为是食品安全问题。但如果是添加剂、农残等问题,媒体往往大篇幅铺天盖地报道,瞬间就能吸引大量眼球,引发关注,并给政府很大压力。

第二,政府重视也不够。在国务院食安办发布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规划或工作重点等文件中,涉及食源性疾病的很少,即便涉及也是轻轻提到,重视度远远不及添加剂、农残等。有关部门对食源性疾病的科普宣传也很少。而在发达国家,政府会定期公布食源性疾病信息,消费者基本都知道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平均6.5人中就有1人次患食源性疾病

记者:目前,我国食源性疾病有多严重?

陈君石:很遗憾,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准确数据,但可以从两组数据看出该问题的严重性。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经过10年的努力,2011年,美国食源性疾病总发病数由2001年的7200万人次降至4800万人次,每年3000人死亡。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多,卫生环境、饮食习惯等都比美国差,食源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只会比美国更多。

2012年上半年,我国一项涉及9个省市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发现,估计每年有2亿多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平均每6.5人中就有1人次。从每年好几亿人次发病这点上讲,食源性疾病当然是食品安全的头号劲敌。

我国卫生部门每年收到的食源性疾病发病报告,大致只有2万-3万人发病。实际上,这仅仅是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的“冰山一角”。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我国的漏报率可能更高。

记者:漏报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何在?食源性疾病在哪些场所比较容易发生?

陈君石:从我国情况来看,漏报率高与报告制度的执行性较差和报告体系还不够完整有关。相对于急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报告的强制执行力度较小,报告主体(医疗卫生机构)对本身的职责也还不够明确。大家都知道各地疾控中心需要上报,但医疗机构要不要上报、什么类型的医疗机构要上报等,从体制上强调得很不够。由于食品安全是大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不影响政绩会压着不报,也有的当成急性传染病报。

根据分析,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最多,包括饭店、食堂和乡村酒席等,占到了食源性疾病总数的55.4%;发生在家庭中的食源性疾病也十分普遍,占到总数的40.0%,但这往往被大家忽视。

做到五点能预防

记者:要想远离食源性疾病难度有多大?老百姓最应该做的改变是什么?

陈君石:在生活中预防它的难度并不太大,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素”。老百姓最应该做的改变是意识上的转变,一定要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知道它会直接影响健康,是比添加剂、农残等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具体来说, “食品安全五要素”指的是:

第一,保持清洁。大家别小看洗手,它能洗掉很多致病菌。除了餐前便后要洗手外,在做饭的过程中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时也要注意洗手。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尤其是碗筷、刀具、抹布等,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虫防鼠。第二,生熟分开。要使用两套刀具、案板、器皿等,分别处理生、熟食品。第三,烧熟煮透。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第四,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绝大多数的致病微生物都喜欢室温环境。熟食在室温下别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冷冻食物最好别在室温下化冻。第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

记者:现在很多人感叹, “我们还能吃什么”,您对此怎么看?

陈君石:担忧吃了不安全的食品会影响健康,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因为“听说”我们被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包围了,就觉得“我们还能吃什么”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一种食物能不能吃,关键在于看它损害健康的风险有多大。 “吃”其实是不存在零风险的,若一点儿风险没有,不现实也不科学。比如北京烤鸭皮中含有致癌物多环芳烃,但它只在烤鸭皮中有且含量很低,我们也不会天天吃烤鸭,因此风险很低,烤鸭依然是可以享受的美味。

我国的食品总体上是安全的,是有很大进步的。当然,其中的问题确实也不容忽视。今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了针对11大类食品552批次样本的抽检结果,合格率达95.3%。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食品合格率仅为50% - 60%。以酱油为例,过去是作坊式生产,合格率较低,现在大品牌酱油的合格率几乎达到100%。

(摘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