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食品安全论文范文,食品安全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互联网+肉企全冷链配送是难题

  • 投稿Hunt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91次
  • 评分4
  • 19
  • 0

文 谷悦

“僵尸肉”的新闻不管真假都闹得人心隍惶,使得许多消费者除了关心过期的冷冻肉之外,也对市场上合法冷冻肉的安全性打上了问号。在电商愈加发达的今天,却也出现了购买的冷冻肉在到手时已经变质腐坏等问题,这无疑增加了冷冻肉的安全风险。而会产生这个情况的主因是全冷链配送成本较高,配送时和过期的冷冻肉一样存在二次污染。

肉企业绩纷纷下滑

自去年起肉制品盈利开始逐渐下滑,国内一些上市肉企的日子开也愈发艰难。即使是作为国内最大的肉业基地双汇,受到整体行业环境影响,其日子也并不好过。今年3月25日,双汇发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当年实现营业收入456.96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40亿元,同比增长4.71%。但是,具体到产品上,双汇高低温肉制品产量出现下滑,共生产168.77万吨,同比下降3.6%。

在今年第一季度,双汇高低温肉制品生产34.61万吨,比2014年同期下降13 .16%。不仅如此,同期实现营业收入比2014年下降3.04%,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14.5 5%。另外,一季度屠宰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3.79%。

业内人士认为,外部经营环境恶化可能是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

作为双汇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雨润食品的状况可能更糟糕。公开财务数据显示,从201 1年至2013年,雨润食品的营收分别为323.15亿港币、267.82亿港币和214.40亿港币,明显逐年缩水。2014年上半年,雨润食品营收90.44亿港币,同比减少12.2%。有媒体曾指出,如果扣除政府补贴、出售附属公司收益等,雨润食品这一期间的主营业务亏损约2亿元。

肉制品同行得利斯也出现下滑形势。其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4.5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2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7.73%。

而在2014年,得利斯营收为16.22亿元,2013年调整后为20.52乙元,同比减少20.93%。201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29亿元,2013年调整后为0.32亿元,同比减少10.87%。

得利斯认为,整体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食品行业也受到较大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此前四川高金食品的主业持续盈利能力较差,营业利润曾连续4年陷入亏损,虽然具备品牌和规模优势,也有地产业务补充,但是无力回天。作为川内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其肉制品资产被置出,更早已更名印纪传媒,转型从事传媒影视业。

龙大肉食今年一季报显示,其营收为8.67亿元,去年同期为7.60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加14.01%;今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33亿元,上年同期为0.39亿元,同比减少15.72%。预计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变动幅度为-30%至-10%。2014年报显示,龙达肉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2亿元,2013年为1.16亿元,同比减少12.37%。

营收和净利润指标双双下滑,这让肉企外部和内部的“转型”、 “电商”呼声更加强烈,电商渠道业已成为肉企的一个重要战略高地。值得关注的是,全冷链物流成本较高,进一步影响肉企电商布局。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表示,“业内急需出台统一的生鲜配送标准,以便肉类企业抢滩‘互联网+’。”

电商渠道业已成肉企重要战略高地

就目前来看,生鲜企业对布局电商持较为谨慎的态度,一是抢滩互联网并非只是建立一个营销渠道,还有一点就是担忧并未标准化的生鲜链条对于未来肉类生鲜企业的影响。

其实,双汇在布局电商前,做了很多谨慎调研。媒体报道称双汇主席万隆还时常请员工在网上下单买东西,有时间还和快递员聊几句。

今年5月,双汇“万家便利社区网络购物平台”才正式上线,投资者认为双汇在电商项目上进展缓慢,一个关键因素是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心。

去年6月,雨润食品宣布进军电商,对自主电商品牌“雨润庄园”投资20亿元拓展电商渠道。雨润集团电商事业部总经理麻纪祥彼时对外称,目前已经在天猫、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主要以供应链为中心,采取开放性合作模式。

金锣集团在今年6月份重启电商,其定位是对目前的冷鲜肉市场进一步细分并进行冷鲜肉快速运营。

不容忽视的是,大家共同的关注点都是生鲜肉类的电商布局中不可避免遭遇的冷链物流难题。

“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冷链运送

生鲜电商最大痛点是物流配送,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目前纯冷链物流很难存在,未来生鲜电商掌控冷链物流体系也成为必然。

冷链既可以是电商发展的护甲也可以是生鲜电商的软肋。据中国物流联盟的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冷库容量达到2046.97万吨,但冷藏车只有2.9万辆,冷链运输、冷链宅配跟不上市场需求,冷链物流成本较大,导致行业发展缓慢。

不久前,网络作家六六在京东商城购买山竹到微博投诉引发舆论事件,从侧面警示了生鲜配送链条标准化滞后的难题。

由于生鲜产品要求极强的时效性,这导致各大生鲜电商对冷链配送的敏感度较高,纷纷打出“全程冷链”的口号,但大家对待生鲜的“冷”处理却不尽相同,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顾及冷链的成本差异。

“高昂的冷链成本成为目前生鲜电商不够专业的重要原因。”在电商业专家鲁振旺看来,全程冷链物流应是食品在从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大部分生鲜电商都采用“冰块+泡沫箱”形式,专业化水平较低,与国外专业冷藏车、专业配送人员、发达的运营管理系统等都无法相比。

在互联网上卖肉买肉如今已不是新鲜的事,但网购生鲜肉制品基本是以密封箱加冰袋作为保温措施。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超低成本的冷链保温措施不利于肉类等生鲜产品的保质保鲜,目前主流生鲜电商平台主要采用自建冷链配送队伍和外包第三方物流两种模式,但是一些平台的专业度和配送质量良莠不齐,行业内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生鲜变质等现象频繁出现。而且物流损耗也已成为生鲜电商的通病,如何减少损耗、增加保鲜度一直困扰着所有生鲜电商企业。

中投顾问食品研究员向健军认为,发生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市场上缺乏冷链配送资源和系统化的标准。业内急需对生鲜配送做出统一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化,冷链配送整体质量才能得到提高,更容易抢滩“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