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卫 罗云波
日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4年第二阶段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中,华润万家自有品牌“润之家花椒粉”被检出铅超标两倍,华润万家对此的解释是因受到原产地土质、水质的影响才导致重金属含量超标。近年来,作为农产品的源头,耕地的安全状况越来越受到我们的关注。在新常态下,农业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呢?
耕地安全影响食品安全耕地是农产品的源头,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前我们施农肥,耕地上长出来的是安全的粮食。可随着化肥、农药的加剧使用,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也变得不安全了,比如之前曝光过的毒大米,现在又来了一个毒花椒。
华润万家花椒粉被检出铅超标 或是土地惹的祸
2014年12月中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014年第二阶段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其中在调味品类别中有14批次的问题花椒粉,当中的11批次出现铅超标问题。知名连锁超市华润万家的自有品牌“润之家花椒粉”和百佳超市的自有品牌“百家之选花椒粉”都分别被检出重金属铅含量不合格,铅含量分别为6.9mg/kg和6.4mg/kg,超出标准值两倍多。
针对此次华润万家的自有品牌商品出现铅超标的问题,华润万家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产品已全面下架,并解释道“此次事件因农产品果实、种子吸收营养成分比其他部位多,并受原产地土质、水质等影响导致重金属含量较高。”
对于花椒粉集体中“铅毒”事件,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分析称,花椒粉铅超标的原因会很多,有可能是加工所用金属机械等设备中所含金属毒物迁移。但由于花椒粉加工步骤简单,所以很大可能是由于我国局部地区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所导致原料铅超标。具体原因只能待原料送至权威检测机构评测,并出具相关报告才得知。
食品出安全问题后,剑指“土地惹的祸”已非第一次,随着污水灌溉,农药、化肥的大剂量使用,我们的土地已经发生了“病变”。
耕地在连年增产的同时也在遭受污染众所周知,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可见土地的承受力有多大,另外每年我们还会听到粮食连年增产的消息,可在增产的背后,伴随的却是耕地质量连年下降的事实。
自从镉大米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人们对耕地污染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媒体称,我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已被逾越。
以广东为例,在2011年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曾说广东耕地中11%的土壤是好的,但89%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轻度污染占总耕地数量的77%,重度污染土壤占总量的12%左右。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珠三角和粤北地区。他解释说,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工业生产活动频繁,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而粤北地区,因为采矿频繁和密集的原因,仅韶关一带就有3000多个各种类型的矿井,冲洗矿石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流入江河中。
农民再用这些江河水灌溉农田,导致受污染。
耕地受到污染后导致减产,农民不得已只能大量用化肥来增产,这就又造成土壤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8%,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即便是东北最为肥沃的黑土地,其有机质含量也只有2.9%,比上世纪80年代降低了1个百分点。
这种粗放的耕种模式,不仅透支地力和产能,还会导致农田污染,引发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问题。
耕地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所幸的是,耕地污染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也都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举措,来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尤其是今年,在12月10-13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粮食安全被放在了首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粮食安全
近年来,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土地碎片化以及土壤污染给粮食安全带来的隐患。2008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已经涉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推进农村改革的内容。随后,一系列激发农民积极性和土地生机活力的制度安排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农业大省悄然试点,为中国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而本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并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口粮安全”,更提出了“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等带有可持续发展意味的新思路。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指出,以往更多强调通过保障粮食供给实现粮食安全。这次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中,“确保产能”首次作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途径,被写入年度经济工作安排中。
三农经济研究专家、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曾业松说,本次会议前所未有地把粮食安全放在了首要地位,并且务实地提出了五大战略举措。他指出,贯彻这一战略方针要做到“五个不能”。首先,“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不能动摇;其次,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原则不能改变;第三,适当利用市场平衡需求的战略不能放弃;第四,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努力不能放松,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第五,保障粮食安全的思维不能僵化。我们过去强调保证粮食安全,要保护好耕地数量红线。但面临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要应对人口发展的需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以改革的精神来实施粮食安全的战略。
我国将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
农业部在2014年12月召开的关于《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推动我国品牌农业发展,我国将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将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纳入国家品牌的目录,定期发布、动态管理。
虽然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连续七年稳稳站在万亿斤大关之上,但今后,在保证总量平稳的同时,更要注重粮食品质的提升,“量”增的同时更要做到“质”优。
“质”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要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数从2008年的60万件增长到了2012年的125.15万件。但因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多数品牌的影响力还停留在局部地区,缺少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本需求之后,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面对这种需求变化,把农业生产从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品牌化也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而“质”优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更加关注粮食生产的质量效率,依靠良法良种,大力提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跨入8000-10000美元阶段,化肥和农药在粮食耕种过程中的投入将出现不增反减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向这一阶段迈进,摒弃“大农、大水、大肥”,让科技成为粮食单产提升的主力军显得非常重要。去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与德国、英国、法国等的90%以上还存在明显差距,科技兴粮的提升空间还很充裕。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挂钩”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2013年12月11日,中国政府网刊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力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由于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分散,生产环节多、链条长,监管难度很大,而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相对薄弱。此次印发《通知》,就是要在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同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部门间无缝衔接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长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且越往基层力量越弱。《通知》对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为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指明了方向。今后要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此,《通知》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
我国农产品品种多、种类丰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供应链条长、运用技术复杂,加之农产品品质和规格不易统一,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必须找准关键节点,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形成全程监管链条。《通知》从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出发,按照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从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这些制度的建立,必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此外,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多年来,农业部门坚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的工作予以推动,制定发布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600多项,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22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基本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
从食品安全角度看粮食安全
尽管我国的粮食产量从数字上看年年增长,但因为耕地面积的减少、水资源的匮乏和粮食贮藏运输的损耗,再加上有餐盘上的浪费,所以无论如何,粮食形势总是处于紧平衡的状态,粮食安全的弦一直都紧绷着。但我们还需再把这弦紧一紧,下面笔者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让大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粮食安全的三大制约因素是耕地、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现在看来,这三个制约因素都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危及到粮食安全,是我国现阶段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里,无序排放的工农业污染物侵蚀了土壤的健康,比如镉米危机就是重金属污染土壤后凸显出来的尖锐问题。在华北平原,宝贵的地下水资源被过度推广的设施农业消耗得延口残喘,缺水,自然是粮食安全的瓶颈。另外,和被污染土壤一样,被污染水资源的水质性缺水当然也是粮食安全的瓶颈。土壤和水的污染,都可以形象比喻为一滴墨水滴进一盆清水里,进易出难,比如日本就花费巨资,采取换土的办法去处理当年镉污染的土地。另外,持续的雾霾天气也算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粮食作物的光合作用,产量势必下降,当然这下降的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量化,但下降是必然的。雾霾中的大气干湿沉降造成的作物污染,也是食品安全的新课题。由此可见,土壤、水和空气都被污染的时候,安全的粮食数量自然会下降,这是直观可见的。
然后再反过来看粮食安全和这三个因素的关系。投入化肥农药越多,就认为越能保证粮食作物的产量,这种错误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同时,水土施肥过多又会导致土壤对农药的依赖性加强,我国当下农药有效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20%。 不合理使用的过量农药化肥,进入土壤和水体后造成农业源的污染,最终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
再说雾霾,最新研究表明,雾霾居然和我国每年4千万吨的化肥使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化肥亩均使用量是美国的3倍,总使用量是美国和印度的总和。这样大量的氨氮导致土壤和水富营养化,氨氮挥发后融入气溶胶,成为微生物最好的培养基,这种以微生物为主的二次气溶胶颗粒和工业污染生成的气溶胶颗粒协同作用形成雾霾。
“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这三者无疑都很重要,多不是粮食安全的唯一,还要好,否则单向、过度地追求多,只是不可持续的多,最终都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栽跟斗,成为粮食安全自身的绊脚石。
由上可见,食品安全是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制约因素,粮食安全不应当成为自身食品安全问题的制造者,不能让食品安全的问题威胁粮食安全。除了种植层面的食品安全问题,再说贮存层面的食品安全问题。一饭一粟当思来之不易,恒念粒粒皆辛苦,所以要粒粒归仓。归仓是好事,目前我国现有的粮食储备占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了35%,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17%-18%的粮食安全线,1.5-2亿吨的储备粮也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这是粮食安全的保证,但这些数字背后也不乏食品安全的隐忧。这些储备的主体还是藏粮于民,也就是说分散的农户储粮是最大的粮库。但农户储粮条件堪忧,农户家庭储粮装备普遍简陋,直接堆放在地上的方式是最普遍的方式,地趴式贮粮遇到地返潮就极易导致霉变。从食品安全角度说,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标准是能降到目前技术水平能达到的最低值,黄曲霉毒素的限量值就是在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的一个例子,比如把玉米中20微克/千克黄曲霉素限量值,提高标准到10微克/千克,但是在风险评估中发现,这种提高在致癌风险上没有显著差异,那就会选择定在20微克,这样就有更多的玉米可以成为安全的粮食。
最后再来看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就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保证满足人们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在我国,粮食安全的定义是相对狭义的,就是关注禾本科植物的产量,以此为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但是,从目前以及将来的角度看,禾本科粮食的消费份额已经并且将会在日常消费食物结构中不断下降。也就是说,狭义的粮食安全将会丰富内涵和扩大外延,食品的安全性将成为更被关注的重点。更准确地表述就是,粮食安全的重点不仅是禾本科植物的量,更是食品的安全和营养保障。事实上,现在我们谈的粮食安全,其中七成是口粮,三成是饲料粮,饲料粮占的比例还在不断增高,这些饲料粮就是在满足人们与生俱来的、以前被经济发展抑制、现在充分释放出来的对动物蛋白的嗜好。
粮食安全是一系列指标体系下的动态描述,传统指标或许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食品安全应该是一个重要指标。在这里的食品安全强调两个概念,一个是需要的概念,要优先满足吃饱肚子的基本需要,这是粮食安全的出发点,也是食品安全的落脚点;另外一个就是限制的概念,土壤、水、大气和贮存环境这几个因素,对满足粮食需要的能力施加的必要限制。
(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