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征市张集小学(211423) 凌海荣
作文课是学生最头疼的课,也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课。大多数时候,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呕心沥血,费尽心思,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往往收效甚微。一部分教师在课改的背景下走进了误区。
现象一: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搜肠刮肚
为了上好作文课,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堂由点及面,由句段到篇章,由主题立意到细节表达,事无巨细,无不涉及。学生搜肠刮肚求创新,面面俱到求细节,字斟句酌求质量,但水平有限,有“米”也难为“炊”。
现象二:表演趣味盎然,表达兴味索然
当下,作文教学在趣味性上狠下工夫,一是为了增强学生作文的兴趣,二是为了使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物。于是,在一片热热闹闹中,教师和学生的兴致都非常高。学生在写作的速度上和内容的真实上的确有了不小的进步,可是读起来却一点趣味都没有。
我觉得,无论是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是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都只是为学生写好作文提供一种可能,而教会学生表达,才能为学生解决最实质的问题。我们总认为学生作文不好是因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往往也是放在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上。殊不知,作文基础尤其是表达的基础不过硬才是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的原因。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了,才能不断地从自己写的作文中找到成就感,才能提高写作的兴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策略一:从模仿起步,让学生做学徒
千万别天真地认为,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都不是问题了。那些趣味盎然和能给学生提供鲜活素材的作文课是很精彩,不过最后学生的作文是否精彩还得看学生表达功夫的深浅。
艺术家的起步无不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首先是要善于发现美,认识美。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视作文的模仿。除了让学生仿写作文外,我还巧妙地设置善于发现美的“伯乐奖”。根据学期作文教学和阶段习作要求,在作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摘录一篇优秀习作,在班级进行初评,然后让学生研读所选习作,画出最精彩的语段,在作文课上诵读。我根据所选语段的精彩程度进行评判,评出班级最具慧眼的“伯乐”,以鼓励那些善于发现的“伯乐”。
审美教育主要包括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三个方面。“伯乐奖”其实就是对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试问,如果学生连何为好文章都不知道,又如何表达和写出好的作品来呢?在发现美的基础上,我们也经常鼓励学生模仿优秀作文,借鉴别人的巧妙构思,借鉴别人文中优美的词句。
策略二:重视作文细节的修改
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有明确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现在的作文课往往很精彩,修改却无法落到实处,或者是两者严重脱节。我在作文教学中,巧设“鲁班奖”,尝试了“课中改”的形式,使教师、学生和习作三方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们这一学期写过一篇体验作文《吃辣椒》。学生亲身体验,应该说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有一位学生就这样写:“这时,我嘴里像着了火似的,辣得不得了,辣得我直吐舌头。这个时候,我肚子里像有个火炉在燃烧。”应该说,这位学生的感觉基本上表达出来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我把这段话从习作中抽出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讨论,看看小作者还有哪些独特的感受没有表达出来。经过充分讨论,学生的修改文有血有肉了。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吃辣椒的过程和感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接过了妈妈手中那根红彤彤的辣椒。我用颤抖的手去掐一块辣椒,可是刚触摸到辣椒,我的手又闪电般地缩了回来。最后,我鼓起勇气,用手掐了块蚂蚁般大的辣椒,嚼了嚼,什么味道也没有。看来,找到辣的感觉还挺难的。于是,我心一横,索性掰下一大块,一阵呛人的气味扑面而来。‘哎呀,怎么挑了个这么辣的辣椒!’我埋怨自己。这也没办法,我只好捏着鼻子将一大块辣椒送入嘴中,嚼第一下,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有一点点辣。嚼第二下,有了比较强烈的感觉,“辣山”爆发了。嚼第三下,辣劲上来了,嘴巴像个火山口,辣味直冲脑门。我一个劲地向外哈气,眼泪也流下来了,真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乃是眼泪与鼻涕’。我连忙吐掉刚嚼了一半的辣椒,第一个念头是‘水!水!水!’我满屋子找水,在厨房找到一瓶橙汁,如获至宝,‘咕咚,咕咚’就下去了半瓶。”我想,这么细腻的描写,没有亲身体验和补充式的讨论修改,对心理年龄和认知结构都处于萌芽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作文教学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来调动内因,拓宽写作内容来丰富作文素材。但我们仍然要坚持模仿例文和遵循“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古训。
策略三: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写具体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的,需要教师细心和耐心地指导。从学生刚接触到作文,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的兴趣。即使到了高年级,很多学生虽然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让他们流畅地表达,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教师仍然需要蹲下来看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虽然在学习语文时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经过语文课的锤炼,我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积累不可谓不丰富。可问题是,把学生满腹的知识化为学生作文中优美的词句,却是很难的事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语文课上注意教学的知识迁移;二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叫《广玉兰》的课文,正好校园里也有一棵广玉兰,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把文中对广玉兰的描写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广玉兰进行对比,以此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和优美。我特别强调对优美语句的摘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摘录自己最欣赏的语句。这里的摘抄,培养的是内化词语的意识。我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广玉兰,努力发现身边的广玉兰和文中所描绘的广玉兰有什么不同,并模仿课文写《校园里的广玉兰》。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启发下,思维特别活跃,笔下的语言也极为生动:“阳光照着广玉兰花,白色的花瓣有些亮光。这时一阵清香从白色的花瓣中散发出来,让你闻过后,仍然陶醉在香味中。”“广玉兰花不仅香,姿势也很美,近看像一盏花灯,远看像一个小白碗,花骨朵儿像一个个青色的松果。”多么鲜活的比喻,多么优美的表达!
作为小语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认识到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采取对策,解决实际作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小学作文教学就一定能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