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荣
也许是命题者对材料作文的特点认识不足,也许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材料作文的命制标准,纵观近年来的材料作文题很多是不尽如人意的。任何行业都有其行业标准,那么,作为高考中占分最多的材料作文题应不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拟题标准或原则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笔者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些探讨,以供命题者参考。
一、文字的简约性
本来语文试卷的文字阅读量就已经很大了,现在将命题作文改成材料作文,文字量就更大了。这几年,每年都有好几道作文题的文字阅读量在300字左右,其中字数最多的竟达390多(2014年重庆卷)。文字越多,干扰就越多,考生审题立意的难度也就越大。笔者认为高考材料作文的总字数最好控制在200字左右,像今年的四川卷就很简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标题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
此题105字,材料部分仅23字。其实,那些字数较多的题目如果浓缩改造一下,完全可以控制在200字以内。我们不妨对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材料进行修改(原题略):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0)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要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这道题原来334字,其中材料部分258字,经过改造后材料部分仅剩88字,将那些关系紧张的原因列举和增进友好的做法建议删去,考生的思维空间反而更大了。因此,命题者在拟材料作文题时一定要本着简约的原则,尽量压缩文字量,以减轻考生的阅读负担。
二、内容的贴近性
作为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选择也是材料作文命题时必须考虑的,我们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的材料。如学生生活、时代热点以及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都在可选之列。
近四年来,直接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材料就有8题:2011年辽宁卷哲学家让学生闻苹果味;2012年全国大纲卷妈妈劝学生甩掉多余顾虑,浙江卷学生对妈妈说要做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湖北卷师生在课堂上讨论书信变式;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谈同学关系,四川卷同学们讨论如何过平衡生活,江西卷谈中学生三怕;2014年江西卷谈探究学习法。这些材料取之于学校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考生在考场上看到这样的材料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容易“入戏”。
除此以外,有些社会热点话题也成为材料作文命题的“主力”,如:2011年北京卷关于世乒赛中国军团包揽冠军的热议,全国大纲卷关于如何看待垫资彩票中奖的问题,全国新课标卷关于中国崛起的话题:2013年全国大纲卷因曾为芦山地震灾区捐款尚先生的手机失而复得的故事,安徽卷暗合中国梦的材料,山东卷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一些文学名家文字被“咬”的材料;2014年北京卷网上对“老规矩”的重提,等等,都是广大考生熟知或关注的,这些与时代脉搏密切相关的材料很容易引发考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
当然,也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或过于久远,或过于生疏,看到这样的材料,考生易产生隔膜感,极不利于其发挥。如2014年安徽卷让考生思考修改剧本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这个问题即使在娱乐圈也说不清,那么与娱乐圈毫不沾边的考生又如何定夺?
三、故事的趣味性
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应增加其可读性,尽管参加高考的考生是基础教育阶段年龄最大的学生,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太成熟,如果作文材料过于抽象,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减,其写作的内驱力也会削弱。因此,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生动些,有趣些。
2013年辽宁卷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材料的主体是一老一少两个人物的对话,话题是如何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材料中年轻人的困惑,其实也是考场上考生的困惑,老者的回答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以沙子与珍珠为喻,通俗而又生动。材料的立意也没有拘于一隅,从老者的角度立意就是人要努力让自己强大,别人就不会忽视你了;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就是一个人无论是像沙子一样平凡,还是像珍珠一样杰出,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2014年天津卷关于智慧芯片的材料也很有趣味性。可惜的是,像这样生动有趣而又有一定思维开放度的材料在材料作文题中并不多见。
四、思辨的适度性
所谓辩证的思维,就是既能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能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能注意到事物有利的一面也能发现有弊的一面。辩证思维往往比通常的思维更全面、更深刻。所以,在材料作文命题中,不少命题者都很重视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好题。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2011年上海卷)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 2014年江苏卷)
以上两道题都是引发考生辩证思维的好题。前一题使我们想起了曾经的高考作文话题“忘记与铭记”,两句铭文放在一起,其实是在提示考生:人生中有些事情有些人是可以忘记的,可以过去的;而有些事情有些人是不能忘记的,不能过去的。后一题是在引发考生思考怎样让易逝的青春不朽。
这些材料作文的材料都是考生读得懂,也想得通的。但在高考材料作文中,有些材料就有些晦涩难懂了。请看2013年湖北卷作文题: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道题从内容上看,感觉比较“绕”。从盒子、瓶子、箱子到“方圆”,然后绕到诗歌,绕到人生,最后又回到诗歌。这样“绕”来“绕”去,本来还清醒点的学生,可能被命题者这么一“绕圈子”,给“绕”糊涂了。高考作文可以思辨,但思辨一定要适度,思辨一定要考虑到考试时间有限,还要兼顾到考生的不同层次。如果大多数考生连题目材料都读不懂,又如何写出应试作文?
五、主旨的暗示性
作为材料作文的主旨,过于晦涩或过于直白都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最理想的状况是命题者在材料的适当位置用适当的形式给考生以提示或暗示。请看2013年全国新课标II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这则材料中老切割师最后的一段话显然就是命题者通过材料中人物之口暗示考生的主旨。
再看2012年天津卷:“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在这则材料中,命题者最后站出来说的一段“看来……”发议论的话,就是对考生的提示或暗示。
这两道题其实代表了两种暗示的类型:一是借材料中人物之口透露主旨,一是由命题者提示主旨。有人也许对这种暗示不以为然,我却以为这体现了命题者的厚道和普世情怀。须知,高考作文是面对全体考生的,而考生是有不同层次的,他们不可能都是写作尖子,我们就是通过他们所写的作文分出他们的层次的,如果因为题旨过于晦涩,绝大多数考生都审偏了题,那么,他们所写出的作文还有评判的价值吗?审题能力仅仅是作文能力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在审题上过分为难考生,就是对考生的不负责任,也有辱我们作为命题者的使命。
六、立意的多向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多元解读,那么,我们在写作训练中是不是也应提倡多向立意呢?让几十万考生写同一个主题的作文题显然不是好的题目。材料作文的出现为立意的多向性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但是,我们很遗憾地发现,还是有不少材料作文题立意过于单一。
为了拓宽材料立意的空间,有些命题者有意对材料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如2006年全国卷的材料讲了一个“老鹰和乌鸦”的故事,乌鸦要模仿老鹰抓小羊,结果反被牧羊人抓住。牧羊人就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句话其实是在暗示考生材料的主旨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自不量力。据说,原来的寓言故事就到此为止,也许是命题者感觉这样的立意过于单一,于是就加了一句小孩的话:“它也很可爱啊!”仅此一句,材料立意的空间立刻扩大,考生会思考,乌鸦有什么可爱之处呢?乌鸦的善于学习、善于模仿、敢于挑战自我是不是很可爱呢?
除了材料改造外,还有没有扩展立意向度的方法呢?请看下面两题: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2013年广东卷)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2014年江西卷)
广东卷是借材料中三个家庭对捐助的不同态度来拓展立意向度,江西卷则以三类同学对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不同感受来拓展立意向度,两道题,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即多给考生立意选择的空间。
现在的材料作文,人们往往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正因为其“新”,它就有很多不完善和不确定。相信所有参与命题的专家都是尽心尽力想出好题的,只是大家心中缺少好题的原则和标准,我愿做一个拓荒者,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这个研究领域,为高考材料作文题的完善和成熟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大港中学2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