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作文教学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1
  • 阅读量572次
  • 评分0
  • 0
  • 0

  说到作文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特别难吧,真的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下笔,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应该就是作文课了。作文教学就成为了语文教育当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整理了几篇优秀的作文论文,一起来瞧瞧吧。


  第1篇:弹好作文教学的“三部曲”


  范平(湖北省荆门市实验小学,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写作文就是写生活,写好生活之前要拨动学生的写作“情”弦,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广泛地观察与实践,还要对作文材料进行甄别,选真摘趣,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栩栩如生。


  关键词:三部曲;选真;摘趣


  写作文就是写生活,写“你我他”。生活有道不尽的是是非非,“你我他”有说不尽的喜怒哀乐。“你我他”的内容越丰富,生活的底色越厚重,作文的可读性就越强。作为语文老师,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生活。如果把写作的过程当做一曲优美的旋律,把学生看作跳动的音符,教师就要注重弹好作文指导的“三部曲”,去唤醒学生的表达意愿,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一部曲:拨动心弦


  心弦是敏感之弦,牵一发动全身。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奏者。在写作前轻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就像在漂亮文章前加个醒目的“凤头”。每次作文前,教师需要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唤醒学生的记忆。因此,作文课前,我特别注重导语的运用。我想:好的导语就是一盘送给学生润肺生津的“开胃菜”。


  作文的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就拿写人的作文来说,我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导语:


  导语一:在我们身边,有可亲可敬的爸爸妈妈,有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有调皮捣蛋的堂哥表弟,还有幽默有趣的叔叔伯伯……细心的你能一一将他们描绘出来吗?


  导语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虽然平凡,但只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令我们肃然起敬,爷爷勤俭节约,爸爸辛苦工作,清洁工人起早贪黑……是他们创造了我们的美好生活。你能为他们掬起一束赞美的浪花吧……


  精彩导语如同电影精彩的序幕,它能巧设悬念,起到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又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情感领域一旦被触动,作文就呈现出独特性。


  二部曲:还原生活


  还原即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还原生活的途径是观察和实践,这是降低作文难度、帮助学生积累材料的途径。


  还原的途径是化虚为实,也就是“做”。做,让学生直接体验参与的乐趣;做,丰富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做,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如写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就要学生学做家务,学包饺子、捣大蒜、长豆芽、种花等等。三年级下学期第一组作文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景物。在教完《珍珠泉》这篇文章后,学生以《龙泉》《惠泉》《蒙泉》作为观察对象,对泉的位置、环境、泉水特点进行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学生找到了三泉的特点:龙泉水清绿,惠泉水草密集;蒙泉是荆门学子的愿望泉。三泉泉水温暖如春,泉中有热气冒出,泉里都有游鱼。学生找到了泉的特点,再上网查查泉的历史、作用。通过看、听、查,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写起来非常顺手。有的同学在文中写道:“这是一潭清绿的泉。水太绿了,绿得像被树叶和小草染过似的。茂密的水草一丛丛、一束束,在泉水的滋润下绿得发亮。”有的同学写道:“水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泉中的一条条游鱼。大的一尺来长,小的如拇指一般。这些精灵儿在水草中畅游、嬉戏,还不时鼓起一串串水泡,像一嘟噜一嘟噜的珍珠……”——瞧,多么灵性活泼的语言,是观察与实践为学生的作文插上了翅膀。


  三部曲:选真摘趣


  选真就是选择生活化、真实化的作文题材。教学中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日记、半命题或者自由作文相对于命题作文要鲜活得多。新课标鼓励老师大胆处理教材,要让学生能够表达,乐于表达。这些都要求我们走近孩子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新学期第一天,我检查了学生的作业后让他们选择同桌。然后,布置他们回家写日记,让他们围绕新学期第一天写出自己所见、所做、所感。很多学生描写了自己选同桌的复杂心情,有个同学这样写道:


  该我选同桌了。我四处张望,看见远处的何一飞在向我招手。他是在叫我吗?他脸上微笑着,好像在说:选我!快选我!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要和他坐吗?如果能和成绩最好的张明浩坐在一起不是更好吗?我看了他一眼,他还在看着我呢!满是期待的眼神。于是,我不再犹豫了,赶紧跑到他身边,牵着他的手高高兴兴坐了下来。我们三击掌:一定要守纪律,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真实的细节描写,真实的心理活动,读起来却一波三折。


  摘趣就是把握作文内容的趣味性。童心是纯真的,童趣是丰富的。作文教学提供给儿童的素材要有趣味。本学期我执教的第一节作文指导课是写一篇半命题小作文:运用歇后语编故事。这一课设计的宗旨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十个歇后语,并给他们讲了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接着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歇后语,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歇后语编故事或小品表演。他们有的表演《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有的演《狐狸开商店》。表演完了,学生选择《一节难忘的作文课》或《——故事新编》来写。有个学生根据“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歇后语编故事:王婆打扮得油光发亮,她站在大卡车上大声吆喝,卖瓜了,卖瓜了。忧愁的人吃了这瓜,保证乐开花;孩子吃了这瓜,考试成绩顶呱呱;哑巴吃了这瓜,会开口说话。这瓜远销东南亚,还访问过美国、尼加拉瓜……看,学生把一个自卖自夸的王婆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的生活也许是零碎的,也许是毫不起眼的,就像灯下缝补的生活能写成款款深情的《游子吟》,几滴小水珠也可以掬成一束会唱歌的浪花。只要教师用自己智慧的火花碰撞学生的心灵,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都会跃然纸上,它所表现的不再是小小的“我”,而是社会这个旋转的大舞台;它所表现的也不仅仅是“我”的喜怒哀乐,而是人生百态,是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折子戏。


  第2篇: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


  王泓懿:河北省永清县龙虎庄乡中心校


  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还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几年来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神”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言之有物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我首先从以下三方面来扫除农村小学生写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了“言之无物”的恐惧。说真话就是作文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面对这种现状,我引导学生“说真话”,效果颇佳。如,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刚给同学们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我马上让同学们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1分钟的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下来。结果篇篇形象生动。其中一位同学下课时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着急了,我引导他把自己刚才的“经历”先说出来,而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写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里冲刺。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边跑的王刚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于是,一边跑一边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这种方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事实就是作文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


  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去春游,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许多同学的作文都写出了农村风景的优美,让人仿佛闻到了乡土的气息。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我躺在这软绵绵的淡绿色的地毯上,沐浴在青草气息的清香中,仰望着蓝天飘过的朵朵白云。习习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就连太阳公公也来凑热闹,和煦的阳光想‘诱惑’我进入梦乡。忽然,我的手被什么碰了一下。我猛的一下子坐了起来。哦,是一只淘气的小山羊,它看我坐起来,起初往后跑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我。见我没有什么恶意,又‘咩、咩……’地跑过来,在我的身边站住,上下打量着我。我笑了,一伸手把它抱到怀里。正当我想与它亲近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咩咩……’声。我顺着叫声向远处一望,一只老山羊急颠颠地向这边跑来。我明白了,亲了亲小山羊,把它放回到草地上。小山羊蹦蹦跳跳地跑到妈妈身边。我惊呆了:它们的样子真像是久别重逢的母女。”该同学是这样结尾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学过的课文《小麻雀》的故事。母爱是伟大的。动物况且如此,我们人类的母爱是用任何语言都形容不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母亲爱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呢?”由于情景教学方法得当,不仅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情感陶冶,并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言之有神


  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笔下已经做到“言之有物”。我就接着进行了“言之有神”方面的训练。求想就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能写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描摹事物的形状、颜色、用途或叙事过程上,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吸引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得越新奇越好。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有的同学经过整理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青蛙跳上井——看到景物——再次与小鸟对话。教师就引导:怎样跳——景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让同学再次围绕重点词“怎样——特点——内容”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


  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求异就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构思独到、立意鲜活。如《我的家》一文,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写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谁、家里人各自的性格及日常生活……等等。我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家”有“大家”和“小家”。全国各族人民是一个“大家”,我们学校或班集体也是一个“家”,自己还有一个“小家”。有一个学生的作文开头写道:“我有一个‘特别的家’,就是我们的班集体。我的妈妈漂亮、善良、温柔,有时又严厉。我很喜欢她,有时又有些怕她。我们兄弟姐妹二十五人,我是最小的,但他们却叫我‘老大’,因为每次考试我都是第一名。我们兄弟姐妹虽多,却和睦相处。我们的‘家’还是‘五好家庭’呢。不信,你到‘我们的家’来做客……”小作者把“我的班”写成“我的家”,不仅立意新奇,而且深化了“爱集体”的主题。


  求精


  就是培养学生在一题多做中精益求精。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作文有深造之法。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日将此题目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不佳,迟数日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又微见了明;又攻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我在让学生作《扫雪》一文时,就让学生多次修改成文。第一次,让学生回忆扫雪的过程进行写作,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评议。第二次,则是在实际参加扫雪活动之后,修改自己的上次作文(在参加活动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教师对两次作文进行了对比,学生评议,教师又稍微进行了指导,之后写第三稿。这一次,学生们大都写出了符合要求的作文。


  农村的学生并不笨。只要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他们不但能把作文写得立意新颖、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写得形神兼备。


  第3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于丽娜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初中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作文能力的最好时期。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了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作文教学中也暴露了很多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也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找准原因,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质效。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


  第一、作文教学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作文教学中有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形式开展教学,教学创新比较少,对学生的思想禁锢比较多。固化的教学模式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不对称,这种不对称,阻碍了学生作文思维的发展,很多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慢慢失去了作文写作兴趣,把写作作为一种学习任务,强迫自己去完成。


  第二、作文教学氛围沉闷。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还有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仍然是学习的“客体”,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


  第三、写作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初中学生往往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致使很多初中生和社会环境相脱节。学生对社会现实理解不深,无法从自身角度出发,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能为了应付写作,胡乱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这样的作文漏洞较多,难以打动改卷者的心灵。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首先,要通过作文教学激发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比教授给学生一些写作技能更为重要。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一般都会积极主动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教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写作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应付的模式。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恋爱、游戏、上网等,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进行深刻探讨,并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针对这些话题,进行适当点评,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


  其次,要让作文教学具有多样性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的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自由性和创意性。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广大教师应当打破传统作文课堂的局限,开展富有多样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作文欣赏课、作文互评课、口头作文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乐趣。以作文欣赏课为例,在作文欣赏课上,教师可以从全班作文中,选择一两篇优秀作文,让学生进行赏析,学生在逐一轮读的过程中,领悟自己的作文与优秀作文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从而提升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以从全班作文中,选择一两篇较差作文,让全班学生扮演“读者”“老师”“作者”等多重角色,作者对文章进行辩护,老师查找文章中的错误(如病句、错字等),读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质疑,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提升这篇文章的整体水平。


  其次,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细致观察生活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初中作文写作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写好文章,就要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悟生活中的人生哲理。而如何积累生活素材,就需要教师从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利用课外实践。教师不应该把学生拘束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应当多利用课外实践、课外观察等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体验社会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写出高水平的“真实”文章。二是利用社会新闻。社会新闻是某一时期社会上的要点、关键点,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针对社会新闻进行深度探讨,并结合该新闻对自己的启示,写出一篇有深度的作文。三是利用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积累学生写作素材的最好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秀课外读本,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有真实素材可写,进而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中胡编乱造的现状。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正视传统授课模式带来的教学困境,着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形式,寻找生活灵感层面调整教学策略,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4篇:传统文化与高中作文教学


  洪楚钿


  内容摘要:在“核心素养”这一大视野下,语文教学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增加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为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质量,本文从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出发,阐释了高中作文教学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了高中作文中的传统文化继承现状,建构出高中作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底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参照。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高中作文教学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当下教育的热点和焦点。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1]。语文核心素养则是“核心素养”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具体化。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内容。四者相互作用,指向语文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总目标。由此看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关往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与本质魅力。


  一.高中作文教学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语文这一门学科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既传承又革新传统文化,在整合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2]。因此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文化,促使文化在理解中发展,在发展中理解。


  在这样的视野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功能越发凸显。学生可在作文教学中以自己的视角敏锐观察生括、以鲜明的主见辨析物性事理、以凸显的个性扩展多向思维,从而生成独特吸纳与表达的语文素养能力。然而,由于受高考这支指挥棒的影响,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追求功利、追求速成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作文课堂着重强调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作文素养的养成,这种机械化的作文培养方式直接导致学生习作内容单薄、思想肤浅、语言平白、缺少底蕴。那么,如何提升学生作文品位,使习作内容厚重、语言富有文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作文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探寻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依据提升作文素养、传扬传统文化的设计原则来实施教学,必然能达到作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高中作文中的传统文化继承现状


  从目前高中作文中的传统文化继承现状来看,学生虽然从小在家长的指导下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等;正式进入学校学习后,传统文化资源也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积累和运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把握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肤浅层面上,而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近几年来,各地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经常提及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人文价值淡薄、文化底蕴不丰厚的现象。另一方面,全国各地涌现出的高考满分作文中,不乏因巧妙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而凸显作文文化底蕴,从而获得好评的。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3]


  但是,在优质文化作文频得高分的诱惑下,许多学生肤浅地认为作文中只要写进几个文化名人事迹,摆上一些历史事件,堆上几句诗词,掺点历史文化知识,能和题目靠得上、挂得拢就是文化作文了,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就能获得高分。其实不然,这些文章内容往往空无一物,华而不实,经不起推敲。


  今天的学生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传统考试意识还是禁锢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向功利化。对于教师而言,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囫囵吞枣地学,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被割裂。教学仅仅只是注重文言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思想、文化等。对于学生来说,高考的巨大压力使学生未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关系。学生受高考影响的功利化需求导致文化情怀的缺失。声情并茂的古诗文对于高中生来说却是比“天书”还难,深奥难懂,估屈聱牙。


  三.高中作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是缺失的,人文性正在被逐出课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反映出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让作文展现出应有的文化底蕴,并最终通过这种运用使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化素养。


  1.高中作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作文教学中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一切服务于考试的功利思想禁锢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勃勃生机。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中作文中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兴趣培养到能力提高的传统文化教学。首先让学生学会自己使用工具书,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思维与方法,通过自己或小组解决疑难、互相学习探讨、扫除语言障碍、主动积累文言字词,然后才是博采众长、学会自主分析、理解与体悟,要让学生在诵读、解读、研读中引起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


  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价值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善于引导学生重视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把古代文人的思想、言论、事迹合理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能使得文章充满典雅气质,字里行间透露着超凡脱俗的文采美,让文章充满古人的风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4]高中作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应该从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入手,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写作。


  2.高中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古诗文篇目,不管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亦或是具体字义,都是“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5]。其选材的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时期;体裁丰富多样,从诗赋、散文到戏曲、小说,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在旧有的语言形式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艰辛才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它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6]


  高中作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不能局限于考试方式、评价机制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仅仅停留于微观的理解上,只着重于字词串讲、句子翻译,而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蕴、分析文章内容。而是应该深入、开阔地把握教材,从文化的角度实现宏观把握。让学生与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有所接触、了解和领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章中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更好地理解、欣赏作品,并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如: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陈情表》,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苦情、亲情、孝情、衷情,耐人寻“情”。柳宗元的一篇隽永风趣的写人散文《段太尉逸事状》,篇幅不大、着墨不多,三件逸事却将人物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一个大智大勇、仁义爱民、清正廉洁的段太尉呼之欲出。


  古人深邃的思想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人思想进行现代反思、对古人思想进行做出新的阐释,在古今观照中的学以致用、古为今用,让“古董”在现代文教学的协同下重新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这不仅能使学生的作文具有一定的思想厚度,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作文立意的高度和深度。


  3.高中作文教学应重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个性化写作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不是掉书袋,引经据典也只是作为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仅仅注重三段论式的历史呈现,忽视与现实的结合,必然会导致作文走入应试的误区。作文教学继承传统文化正是基于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新认识,并将传统文化导入到自身已有的作文认知基础之上,使新的知识系统和以往经验相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形成新成果。这一过程浑然天成,使作文和传统文化实现有机整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对所积累的古文化资源进行运用,实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个性化写作。写作不是老师集体操练的结果,而是在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单兵作战,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写作道路,进行个性的精神创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名引领者应该让学生做到两个方面的注重。首先,注重在不同文体中继承传统文化因子。先秦诸子散文说理逻辑性强,唐宋游记散文沁人心鼻,经典诗词语言优美。学生合理利用就能产生无穷的效果。其次,注重在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继承传统文化。以写作过程中思路的展开为顺序,立意时、选材时、结构上、修辞上等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或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充分表达于作文之中,或引用历史故事、文化名人来充实自己的作文。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个人素养培育的统一,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接触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四.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打破了重知识记忆和能力训练的语文教学模式,把语文的人文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语文教学发展奠定了新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应该不是学习的终结态,而是一个不断优化,并内化为自身涵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养成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获得力量和智慧的主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建构高中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不容乐观,人文素养缺失问题比较严重。教育家杜威说:“学校中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知识常被视为目的本身。……这种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理想有碍教育的发展”[7]。我们要想帮助学生重建精神家园,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滋养。“作文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8]在作文教学中继承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厚重学生作文底蕴,培养学生作文素养;而且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9]人类学家鲍亚士(Boas)在《原始人的心智》一文中也指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类行为和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系统”[10]。博大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灵魂,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发现,是我们当代人应负有的责任担当。“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从储存形态到现实活跃形态的转化,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11]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应该沉睡在历史书中,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这座宝藏,用文化遗产教育点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走进物质文化的天地中去领会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之成为保护、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