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论文题目论文范文,论文题目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职学校“工匠精神读本”教学问题与对策

  • 投稿关注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965次
  • 评分5
  • 71
  • 0
【摘 要】中职本科“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体制,实现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本文以数控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中职和本科的教学衔接、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明确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职本科;“3+4”衔接;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79-02

2012年,江苏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近4年的实践与探索,试点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建设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其中中职本科衔接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这种“3+4”的衔接模式,学制体系上实行中职3年、本科4年,中职与本科专业对接、课程衔接,中职学校与对接本科高校实行分段合作培养(本科高校起主导作用);培养目标上实行在中职技术技能人才基础上,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转段机制上实行在学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业后,若符合对接本科高校确定的入学标准,即可升入本科。

2014年,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按照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与南通理工学院进行对接,实行分段合作培养,试点专业为数控应用技术专业。两校通过沟通交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理念,针对专业进行了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衔接思路

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不同层次办学目标的定位要有所差别,只要目标明确,就能做好衔接工作。中职和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侧重于有一技之长,具有针对性,其核心是强调培养技能型、操作型和实用型人才。而本科教育则应该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术型人才。两者相比,本科学生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广泛的适应性以及更强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目前,中职和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合作,各自为政,独立发展,既存在重复的课程内容,又出现实用内容缺乏的情况,衔接上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考虑教育层次和培养目标,同时还要考虑职业资格证阶段书体系的衔接,并研究在一种统一框架体系下进行有层次的课程设置。

二、各类课程的设置与衔接

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课程相互衔接,学制直接贯通,突出职业特点,有效避免了两个阶段的课程重复或脱节,极大地提高了培养效益,并使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在人才规格层次上同类递进,实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1. 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与衔接

“3+4”分段培养模式在全国还是新生事物,江苏省没有针对这批学生编写统一的文化课教材,各校文化课教材的选用都不尽相同。因为此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远远高于普通中职学生的成绩,所以对他们要加强文化课教学,提高学习能力,以满足本科段学习的需要。相应的,本科院校也提出了要求:数学要达到今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要求,英语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水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要达到全国一级B水平等。而现阶段,中职学生使用的教材在知识深度、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满足该类学生的学习程度。所以,根据此类学生的文化课水平以及对应的本科院校(南通理工学院)提出的要求,语文、数学、英语均选用了相应的普通高中教材,德育课程选用的还是统一的中职德育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选用的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 应用》。

笔者认为,作为“3+4”分段培养中职学段的文化课程,应该起到如下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在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中职阶段文化课的学习,既要达到相应的文化水平,又要为专业学习服务,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本科院校也要适时介入中职学段的文化课教学过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

2. 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与衔接

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应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首先,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应组织相关教师共同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针对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学校和南通理工学院对江苏省数控类或相近专业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选择职业能力要求和层次不同的岗位作为中职和本科阶段培养的核心岗位,确定了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岗位衔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原来中职和本科两个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了一体化的“3+4”中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

由于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高中生为起点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与中职阶段的教学课程重复开设的情况,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从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看也有较高的重合度,有些内容的重复率可达30%~50%,甚至超过50%。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在“3+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我们采取了“对照”的方法,即把原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比较,对重复的部分进行有效合并或合理删减,形成一套中职与本科能够较好衔接的课程体系。

从数控技术专业目前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主要以南通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为参照,凡是高校将要涉及和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此类专业课教学内容上都做了一定的调整。如“机械制图”(高校为“工程图学”)“机械基础”(高校为“机械原理”)等理论课程,都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梳理和调整,有些重复的教学内容在本科阶段就予以合理地删减,如一些简单、容易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不再“炒冷饭”,而是侧重于加深一定的难度,进行深层次地讲解,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3. 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与衔接

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在中职阶段要注重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上,除了专业理论课程之外,实践课程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从中职二年级开始,便安排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如“数控编程”“机械CAD/CAM”“数控车加工工艺”等,其教学环境从教室搬到机房或车间,教学模式采用项目过程一体化教学。

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为依据,对相同或相近的任务进行合理归并,设计出项目化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分段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实践课程模块,在进行实训技能训练时,要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不是传统的单项训练,而是要结合数控编程、数控仿真、数控工艺、数控车加工等,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这样可使实践课程围绕理论课程展开,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之间联系的认识,明确课程之间的先后及难易关系,从而达到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中职二年级下学期完成普车中级工考核,三年级上学期完成数控车中级工考核,为今后本科阶段的高级工考证打下基础。毕业前完成晋升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转段考试,为本科阶段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提供保证。

本科阶段的学生倾向于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因此,本科阶段要采用合理的建构模式来编制课程体系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从技能型到应用型、从操作型到管理型、从实用型到高级技术型的顺利转变。

三、“3+4”衔接模式的教学思考

“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中职的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体制,社会、家长、学生的期望值都很高,能否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是如何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后能否得到提升与发展。在中职直通本科的条件下,要激发中职阶段教师的教学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保证中职阶段教学质量,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确保“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防止产生社会负面影响。

“3+4”衔接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要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让中职学生进入高校后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尹伟民,张跃东,张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2-86.

[2] 张健.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4):47-48.

[3] 郑洪波,马雪洁.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4,(20):154-155.

[4] 马家孟,梁艳娟.浅谈数控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装备制造技术,2014,(1):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