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冉华琴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的关键,在于教师改变地理教学拘泥本本,困于课堂,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开辟一条激发兴趣、关注生活、鼓励探究的教学新路。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从事一切活动的源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主动学习的成功体验。
1.采用直观、新颖的认知材料,引发学生兴趣
直观、新颖、有趣的认知材料,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发动学生去搜集如语言、文字、事物、图片、幻灯和录像带等形式的材料,这样可以使本来比较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进而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各地民居知识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图片。学生热情很高,搜集的资料有从不同途径得来的邮票,有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有学生依照图片素描放大的画片,甚至还有用橡皮泥捏的自家居住的具有欧式风格的民居模型。这些资料、图片在课堂展示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讨论,自然在认识到各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主要是受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效果比单纯地由老师讲好得多。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兴趣
求知欲是学生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如举行地理晚会、猜地理谜语、朗诵地理诗、讲地理故事、跳民族舞蹈、搞有关地理的采访调查等。这不但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指导学生自行组织过一次地理知识晚会。学生在筹备晚会前忙得不亦乐乎——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去图书室搜集资料,有的向家人和亲友采访。内容有古代诗词、气象谚语、民间传说、世界奇闻等等。学生将这些丰富的材料以朗诵、叙说等形式作了表演,晚会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办得十分成功;晚会结束后,笔者又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这是活动的重点)。学生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开心,很有意义。
二、关注生活、活化地理教材、丰富地理知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根据生活的变化,“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精神上是一致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可以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1.利用“沉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一般来说,教学资源在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只是大多没有被人们发现和注意而已。对这类我们称之为“沉睡”状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注意、唤醒、开发并利用,以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学形式,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
比如某教师正引导学生如何在实地辨认方向,而一位学生却看着窗外的雨景。教师顺眼看去,发现对面房顶上有太阳能热水器,于是巧妙地将之引入教学。他问:像今天这样的阴雨天气,在一个没有树木的城区,我们能借助什么事物来辨认方向吗?”学生疑惑不语。教师说:“请大家看看对面的房顶。”许多学生恍然大悟:“哦,太阳能热水器,它们都是朝南摆放的。”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可以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体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2.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涉及地理学科的热点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引入(当然要注意问题的典型性、综合性、创新性),也可指导学生从影视或报刊上去搜集,以活化教材内容,增添地理教学的活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八年级下册教学期间,众多新闻媒体陆续报道我国神舟八号飞船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及其在太空活动的消息。教师在教学时就适时引入了这样几个问题:“我国神州八号载人飞船将在太空遨游多少时间?”“神州八号与我国此前发射的什么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神州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前两个问题,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后一个问题,笔者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从政治影响、军事影响、科学探索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加深了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了学习科学的欲望。
三、鼓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十分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典型地域去开展主题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如某造纸厂由于化学原料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教师组织部分学生到厂区周围及邻近溪流域进行污水取样和民调考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惨遭破坏所带来的严重问题,为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取得了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在这一类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咨询员、联络员和后勤人员,给学生提出注意事项,提供交往经验,提前与有关单位进行联系,以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并得到相关单位的配合和支持。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