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会带来学情差异化,文章针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征,将微课引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场景中,帮助学生化解课程学习的难点、痛点、堵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最终实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化学素质的“双提升”。
关键词:生源多元化;学情差异化;微课;基础化学实验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s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Basic Chemi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e Student Sources
WU Shuhong LIANG Dong
Abstrac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 sour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rings about differences in their situations of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chemi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micro-lectures into the pre-class,in-class, and after-class scenarios of bas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so as to help students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course learning, improve their ability and confidence in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active learning,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doubl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chemistry.
Keyword:
diverse student sources;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situations of learning; micro-lectures; experiment teaching of basic chemistry;
1 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形态分析
广东高职院校目前的招生类型包括普高招生、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衔接招生、三二分段专本衔接招生、现代学徒制招生、学业水平招生等。招生对象主要包括应届与往届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生、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高职院校招生的规模化扩张必然带来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门槛同步降低。要想在降低入学门槛的同时保证毕业生质量,可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模式和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模式。本文以基础化学为样本,探索适合差异化学情的教与学之路,将微课引入基础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旨在帮助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学习好基础化学,促进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技能的养成,为后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多元化生源学习基础化学的学情分析
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招生为例,一个班级就有前述多种生源混合其中,不同来源的学生在知识背景、学识水平、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等方面差异明显。在教学实践中,生源多元化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普高生的化学基础理论水平高但实操能力欠缺,中职生的化学基础理论水平低但动手能力强,社会生源学生几乎不具备化学基础,但单一操作能力强。由于生源结构的复杂带来学习背景层次、学习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的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如果做不到因材施教,学生就可能存在“吃不饱”与“吃不消”并悖的现象。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照顾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这对教师是个极大的挑战。[1]
2.2 学习动力不足
根据课前调查,中职生、社会考生和自主招生生源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多数学生的化学水平多停留在初中阶段。不少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习能力不足,对学习化学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教材内容偏难、专业性概念太多,如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有机化学中的杂化轨道、共价键、烷烃等结构及命名,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定律、电化学。很多学生“怕概念、怵原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
2.3 学习能力不匹配
学习背景差异使每位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操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中职生和社会生源学生由于理论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师的理论课教学进程,消化不了化学原理、概念性知识;普高生在高中阶段经历过严格的理论教育,理论基础相对扎实但实操能力欠缺。不同类型学生在理论学习能力和实操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教学难以完全顾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化学学习。[2]
3 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
微课是应信息化需求和教学理念革新需求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小模块,以短视频的方式,结合教师讲解、动画展示、反应现象、实验演示、虚拟仿真等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加深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微课使针对多元化生源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3.1 符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为“00后”,其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学习路径。高职院校须适应学习生态,充分利用职教云、云课堂、超星学习通、精品在线课程等众多网络平台,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资源放置到平台,让他们真正做到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这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习惯,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满足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面对学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学情差异,微视频教学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反复学习,学生可自由选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通过微视频教学,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化问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及灵活性,消除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畏难心理,从而增强化学教学效果。
3.3 延伸教学手段
将微课引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教学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教学手段得以丰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成为必然选项。基础化学实验课占比高,理论教学可通过线上教学来完成,实验教学则可以借助微视频与虚拟仿真系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微课教学模式的优点更为凸显。
4 微课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同场景的实践应用
将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精心选取基础化学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并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或用生活化的事物、现象来解释原理、还原理论,或采用实验操作和知识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验证抽象理论,将这些办法分别应用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场景中,这是解决生源多元化带来学习分层问题的有效途径。
4.1 场景一:通过微课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全景扫描
不少学生在开课前对基础化学的教学内容、课程地位不清晰,诸如这门课程有哪些内容要学,与专业课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通常先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后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为了帮助学生解开这些疑团,第一节认知课就可以借助动画形式的微课视频对基础化学进行全景扫描,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课程的主要内容、知识体系、课程定位等,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4.2 场景二:借助微课辅助理论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部分学生有“怕概念、怵原理”的情绪困扰。通过实验“呈现现象—诠释理论—总结原理”,这是对概念、原理进行理论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路径。但是受实验课时、实验条件、实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在实验课上完成对全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一一验证。可以将实验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微课视频或将其上传至课程网络平台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析化学课程中的“酸碱滴定法——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原理”时,教师若机械地讲解复杂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将难以消化和理解,可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呈现这一知识点:4个实验小组制作紫甘蓝、胡萝卜、火龙果、玫瑰花的天然色素,每组将本组制作的色素分别滴加在盐酸、水、氢氧化钠3种溶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根据色素在不同溶液中的变化,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学习到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及酸碱指示剂的化学原理。通过几分钟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课视频演示,学生有了听觉和视觉的多重学习体验,枯燥的理论课变为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的体验课,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得以加深,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4.3 场景三:借助微课视频实验演示,延伸教学过程
4.3.1 实验课前——观摩微课,教学内容先知晓
分析化学课程有一堂实验课“酸碱滴定法——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主要教学如何规范使用分析天平进行基准物质的称量以及如何使用小份标定法进行盐酸溶液的标定。使用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基准物质是学习难点。我们根据学情特点,采用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先在课程学习平台发布课前预习内容——观看“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微课,并布置前置测试题。基础较强的学生观看微课以巩固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在观摩操作的过程中掌握重难点知识,并带着问题来到实验室,然后动手操作以解决问题。
4.3.2 实验课中——现场视频,边学边做效率高
传统实验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为:实验前,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内容或教材内容进行机械式操作;实验后,处理实验数据并提交报告。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实验前讲解。受场地环境、学生注意力、学生人数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知识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因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出现实验安全隐患等不良后果。比如在教学有机化学课程“用蒸馏法提纯正丁醇”时,蒸馏装置的仪器安装顺序、温度计位置、仪器拆卸顺序等是关键细节;再如在教学分析化学酸式及碱式滴定管的操作、半滴操作、滴定终点颜色判断时,操作规范是关键。将知识讲解与规范操作录制成微课视频,在讲解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放置位置、半滴操作、临近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过程等关键点时,通过镜头聚焦、放大处理等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可以有效降低出错率。课前将微课视频放至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预习;课中将微课视频投屏到教学屏幕上,将一些细微的操作步骤和易错环节清晰地呈现出来[3]。微课视频演示与教师的现场精简演示相结合,既保证了实验过程的规范操作,又能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性实操。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一方面能有效节约实验时间、降低实验重复率并节约药品,另一方面又实现教中学、做中教、学中练,解决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消”的矛盾。
4.3.3 实验课后——视频再现,温故知新上高度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训练,为日后的知识应用拓展奠定基础;教师根据微课内容布置后续的学习任务,供“没吃饱”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比如将纺织印染产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病毒检测等热点视频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启发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
5 结语
生源多元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生源带来的学情差异化,对教与学无疑是新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将微课应用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多个场景,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解决生源多元化带来的教学矛盾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4]
[1] 杭彩云,胡娜.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纺织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纺织报告,2019(5):61-64.
[2] 王雪.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关于高职数学素质教育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5):58-60.
[3] 姬柳迪,胡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模式的应用研究[J].广州化工,2021,49(3):126-127.
[4]解雪芹元化生源下构建开放式化学实训室[J]安徽化工,2020 ,46(4):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