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行为的灵魂,决定教育对象人生成长和发展质量。文章以儿童德育为视角,重新审视传统儿童游戏当代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基于传统儿童游戏可寓教于乐式地推动儿童德性健康成长、以传统儿童游戏创建多元的智力发展空间、拓展与丰富儿童德育教育途径、增强儿童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交互性。
关键词:传统;儿童游戏;儿童;德育教育;作用;
德育教育,实质上是在道德层面开展的教育活动,引领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形成契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必须根据教育对象身心成长规律和特点,选择契合其认知架构和天性的教育元素,即科学和巧妙引进儿童喜欢的游戏。这就要从基础做起,在学生价值塑造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能精准发力,在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不断创新。同时,从多维度分析传统儿童游戏在儿童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将其科学应用到人才培育和教育关键环节。
一、儿童德育教育视角下传统儿童游戏当代教育价值
(一)游戏角色的文化象征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儿童游戏,本质上都有着极强的趣味性与娱乐性,易于激发儿童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教育活动实质上也是以知识为媒体产生的交互活动,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思想影响,以自我视角和立场为主进行内容和方法的设计,不注重凸显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从而降低了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导致儿童对学习失去信心与热情。当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后,教育工作者应对传统儿童游戏的当代教育价值进行理性分析。即游戏不是单一属性的活动,同时具备交互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可在不同的游戏主题和规则下,对儿童进行生动和深刻的德育教育。教师和儿童参与游戏互动时,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身份转化成游戏角色,不同的角色扮演者,自然地产生独特的身份符号,而无论是扮演动物还是人物,背后隐藏的都是独特的文化象征。教师可利用身份符号的文化表征,有艺术性和文化性地开展儿童德育教育[1]。
(二)游戏规则中承载着教育思想内涵
传统儿童游戏中蕴含不同的规则和规范,游戏规则中又承载不同的教育思想内涵,如“过家家”游戏中就隐藏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相关的文化内涵。例如,组织儿童开展“过家家”游戏时,涉及相应的社会伦理关系,每个角色人物都有着独特的符号化代表。而“过家家”游戏中有父亲、母亲、孩子、爷爷、奶奶、妹妹等角色,教师可透过这些角色的属性和身份特征等,巧妙向教育对象讲解社会伦理关系,以及不同关系处理的技巧与方式。在游戏环节,教师可高质量地完成德育教育任务,有效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意识,充分理清与明确家庭关系和社会伦理关系后,引领对象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三)游戏实现符号交互中的德行塑造
无论是可锻炼四肢协调性的滚铁环游戏,还是棋牌类的智慧类游戏,都可以游戏为媒介实现符号转化与信息传递。例如,向前滚动铁环的过程,可将滚动铁环这一动态行为类比成人生前进的目标,在既定的游戏规则和要求下驱动儿童向前奔跑,由此借助这一活动向学生讲解人生成长相关的规则和规律。滚动铁环如同人生,向前奔跑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规范,以此使儿童逐渐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在不断的训练和解释下,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和准则。从这个层面来看,教师可利用传统儿童游戏实现良好德行的塑造[2]。
二、传统儿童游戏融入儿童德育教育中的基本原则
(一)生命成长原则
教育内容和手段等,必须要高度契合儿童的天性,不能完全以成人思维审视教育对象的行为过程和错误。而基于传统儿童游戏开展儿童德育教育,需要顺应对象生命成长的规律,依照既定的自然法则推进各项教学活动。活动的设计与安排,须符合儿童的人生成长秩序规则,从儿童的立场和视角思考与分析传统儿童游戏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教师不应强行约束儿童思想与行为,游戏的过程中更不能强制性的执行,需能最大程度挖掘他们的天赋,充分释放儿童本性与天性,真正体现传统儿童游戏在儿童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二)快乐学习原则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体制影响,教师更注重讲解理论,忽视实践环节对教育对象的德性与思想成长的作用和价值。而教师若想整体和显著提升儿童德育教育的质量,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生命成长规律和个性化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主张快乐学习,进而将儿童喜欢的传统游戏巧妙融入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设计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游戏,组织儿童在深层次体验中反复反思和总结中形成道德标准[3]。
(三)基础性原则
面向儿童开展的德育教育,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强调人才培育的基础性。教师需从基础性的活动和认知开始,引领儿童逐层递进地形成自我认知与认知外界事物。以传统儿童游戏为载体,传输德育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过程中,必须要设计契合儿童认知架构的游戏内容和规则,在健康、安全、和谐的互动中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他我关系和家庭关系建立深刻认识。
三、传统儿童游戏在儿童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机制
(一)寓教于乐式地推动儿童德性健康成长
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极大颠覆了儿童生活与娱乐的方式,电子产品逐渐替代传统儿童游戏,儿童缺少与外界互动的机会。基于传统儿童游戏的德育教育,易于寓教于乐式地推动儿童德性健康成长。相较于电子类游戏,传统儿童游戏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更强,对儿童身心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和作用。教师要利用最传统的方式改善儿童人际关系冷漠问题,在与真人交流和交互的过程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寓德于儿童游戏,有效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在游戏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无论是组织儿童开展跳房子活动,还是利用打沙包游戏,都可使儿童在玩闹过程中了解不同游戏存在的规则与规范,在严格遵守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而对儿童道德规范的培养,需利用传统儿童游戏娱乐式地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利用推铁环和抽陀螺等传统儿童游戏,将所有教育对象科学地组织在一起,使他们在团结与和谐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和技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而儿童处于认知与德性成长的关键时期,3~6岁的儿童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自觉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在认知与思想层面获得成长。教师若想在儿童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儿童游戏的价值,需对传统儿童游戏升级。即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使儿童不被既定的游戏形式所限制。不同类型的儿童游戏,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则,组织儿童按照规则进行互动或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要引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不断打破规则的过程中形成开放性的思维。尤其,当儿童对既定的传统游戏形式缺乏兴趣时,更应通过修改规则提升儿童游戏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教师可对游戏的具体环节和流程进行优化,形成区别于以往的儿童游戏。利用传统儿童游戏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始终遵循生命成长原则,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个性化需求,优化与调整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此真正发挥传统游戏在儿童德育教育中的作用[4]。
(二)以传统儿童游戏创建多元的智力发展空间
传统儿童游戏,是集智力和体力为一体的活动,不仅可锻炼儿童的身体协调性,还可保证他们的智力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可利用传统儿童游戏创建多元的智力发展空间,利用不同强度和规则的游戏,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和有效的启智,并能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而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游戏,要求参与者必须集中精力,在既定的规则和规范下,若想高质量的完成任务,需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充分活跃他们的思想与思维,继而在想办法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训练他们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相较于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机械化记忆,在开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和技能,更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与实践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高效活跃儿童思维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推动他们的智力获得全面发展。从这个层面来看,基于传统儿童游戏,教育工作者可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为教育对象创造多样化和趣味化互动和实践机会。传统儿童游戏在儿童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产生十分显著和鲜明的驱动与催化作用,使儿童在学习与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德性的健康和自然化成长,不是强制性地灌输既定的思想和观念。教师必须要利用有趣的传统儿童游戏,创建愉悦的互动和学习氛围,增强儿童在游戏中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组织儿童有序和顺畅分组,采用小组合作游戏与学习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教育对象与小组成员交互过程中,体验到团结与合作的意义,由此在团结互助的过程中实现德性的成长。而针对儿童游戏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分析,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细节中得以体现。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组时,必须对所有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的差异化对待,根据他们平时的社交特点和交流方式等,科学和人性化地进行分组,使儿童在愉悦与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游戏的合作与互动。而此时传统儿童游戏的运用,并不是粗暴式的渗透,教师可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和特点,有选择性地引进游戏项目。而传统儿童游戏项目较多,为教师构建多元的智力发展空间提供优质的素材。如教师可选择涉及面较为宽泛的传统儿童游戏,真正体现其在儿童德育教育中的育人优势[5]。
(三)拓展与丰富儿童德育教育途径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式,主要是依托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面向儿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若只单一的以课堂和日常活动为载体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虽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与成效,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期使用单一和固化的教学形式,将会降低儿童学习与反馈的热情,不利于他们健康和全面成长。而基于传统儿童游戏开展的儿童德育教育,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知识与观念的传输,可在游戏互动环节完成价值观的塑造。而德育教育中引进传统儿童游戏,不仅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还进一步拓展儿童德育教育途径,不再完全局限在教师的“讲”与“管”,在不同的游戏环节中实现趣味交互与合作。例如,教师可利用旋转跑、丢手绢等传统儿童游戏,对学生的身心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在游戏互动环节增强他们的自觉意识。而儿童持续性的参与相同的游戏,会逐渐产生疲倦感与无聊感,降低儿童参与传统儿童游戏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种类型游戏的优越性及劣势,鼓励儿童积极变换游戏的基本动作,不仅可丰富和优化游戏形式,还可促使儿童更加深度地思考与积极地实践。具有新颖度和创新性的游戏,会刺激儿童的大脑,由此对外界的游戏符号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和热情。教师基于传统儿童游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以游戏实现符号交互,游戏和交互的过程中进行德行塑造。例如,教师可引导儿童对不同材质和形状的游戏器材进行分类,要求他们对各种器材和设备进行重新组合,继而能开发出新的游戏项目。当游戏的基本操作和规则产生变化后,儿童会自然的改变既定的游戏动作,以此使他们对游戏产生新鲜感。教师可利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品组织游戏活动,鼓励儿童巧妙地变化动作速度,在自然变化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同时,教师可变换游戏的规则,以增强传统儿童游戏的德育功能,并通过放大游戏育人的优势,能显著彰显传统儿童游戏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6]。
(四)增强儿童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交互性
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下,德育教育应能及时改变教育价值取向,教师需自觉和科学地修正教育目标,动态优化与创新教育模式和内容。注重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需对教育对象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与道德教育,确保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规则意识。儿童德育教育中,可利用传统儿童游戏增强整个育人过程的趣味性和交互性,继而实现“教”向“导”“思维”向“实践”的转变。无论是引进跳房子和弹蚕豆游戏,还是对传统的跳格格和滚铁环游戏进行创新设计,都可不断丰富与拓展德育教育模式,多主题游戏的导向下,创建更加开放的教学与互动氛围。知识和观念的传授,不再完全依赖于语言与课堂,而是以游戏为载体进行传递,增强儿童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交互性。依托儿童传统游戏开展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儿童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获得德性的健康成长。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丰富游戏的类型与形式,将传统的儿童游戏转化为德育教育创新的素材。教师要能从不同渠道收集素材和案例,设计继承式德育教育儿童游戏,对传统的儿童游戏进行再一次升级。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秉承基础性原则,选择易于激发儿童学习与实践积极性的元素与素材,利用新内容对传统儿童游戏赋能和赋魅。以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为着力点,聚焦你推我扶、两只老虎、丢手绢、袋鼠妈妈、滑滑梯等传统游戏内容,进一步优化与创新传统儿童游戏的规则和玩法。而传统儿童游戏有着极强的拓展性,为此可在儿童德育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即可催生出新的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促使儿童更加愉悦和轻松地学习和成长[7]。
四、结语
在儿童学习与成长的不同阶段与时期,会展现儿童游戏的优势和短板,教师必须进行理性和客观的教育引导,自觉从游戏中获得新的启发与灵感,将其中优质的资源巧妙融入德育教育中。并且,组织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必须顺应生命成长规律,科学地对活动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
[1] 李镇.游戏化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中的德育[J].清风,2021(16):36.
[2] 冯慧丽.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J].幸福家庭,2021(5):91-92.
[3] 江静静.幼儿德育教育中主题游戏的创新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85.
[4] 张雪娥.幼儿德育教育中主题性游戏的有效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0(21):125.
[5] 罗婕妤.德育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融合分析[J].才智,2020(15):76.
[6] 王海霞.开展主题性游戏促进幼儿德育教育发展的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0(1):23.
[7] 王燕幼儿德育教育中主题游戏的创新实践[J].才智,2020(2):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