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被提出之后,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也开始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及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养成。学科教师也开始从教材内容、课外教学资源等多个角度入手,为学生挖掘德育元素,使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同步进行。实践证明,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应当重视德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养成各种情怀和道德,同时对资源观念、环境观念等也要形成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
地理知识不仅仅有历史性,同时也具有现代元素,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关注地理,因此古代地理知识涵盖面也比较广泛,例如天文、时间、区域等。现代的地理学科既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全面。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德育元素,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现状
虽然一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能够意识到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师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也无从下手,甚至还会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试,没有为学生拓展教材之外的或者课堂之外的优秀的地理资源,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时只会死记硬背,课堂上没有借助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加上初中阶段地理课时比其他课程较少,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也会产生不重视的想法,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德育。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德育元素的渗透,但由于缺少成功的经验或案例可借鉴,因此在开展德育教学时也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没有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对德育工作也持忽略态度。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内容
初中地理是综合历史、人文、经济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地理科目也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定中,教师也应当加入情感态度和德育目标,例如,让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够关注周围的环境和发展,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并关注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学生能够具备全球意识,立足我国,放眼世界,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当全面了解可持续发展观,并学会用可持续发展观看待社会行业的发展。教师在发掘地理教材内容时也应当为学生渗透人与地理的关系,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扩展各种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入手,全面理解地理知识。另外,教师也应当让学生关注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德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成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地球的人,才能够在将来为建设祖国、为世界发展做贡献。在讲述一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问题时,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激发探究意识,共同找到解决方法,或者探索如何为公共利益做贡献。为此,教师应当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等多个角度着手进行德育内容的设计。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开展的措施
(一)教师做到言传身教,关注学生的生活小事
德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理念,并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居住的环境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水资源污染、土壤流失、海洋污染、空气污染等,并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些污染也开始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需要人们的重新重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普及下,社会各界人士也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讲授地理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渗透一些环保理念,将自然景观现象和地理区域知识互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同时,激发保护自然的意识。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鼓励学生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气候”时,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候的不同以及气候的分布图,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能够感受到在我国南北气温的分布呈现时空规律,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到干湿地区,并制作成气温图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近年来我国气候和气温出现了什么异常,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会了解我国气候的种类以及主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也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初步认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当加上一些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开始根据生活经验,思考气温出现反差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形成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也会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践行保护环境。
(二)重视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德育渗透
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学生,其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而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以及成长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教研交流等形式,多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在课堂上,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评课的形式促进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每一个教师都要激发创新意识,积极探寻优秀的可持续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持续拓展更多学习资源。例如有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视频、图片或者文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对地理知识进行了解,把教材中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视频,相信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授“中国的水资源”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我国山川河流的照片或者视频,使学生陶冶情操,感受到大美河山,然后教师再结合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河流分布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水流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也可以从身边的案例找到一些相关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在本节课程中,学生既能够感受到水资源的珍贵,同时也会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课堂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相关纪录片,使学生感受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德育渗透路径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穷无尽的,初中地理教师除了讲述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当拓宽学生的地理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本着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的原则,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践行地理知识。教师也应当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感受地理地貌,并且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应当加入德育等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形成自然的情感过渡,并持续不断地接受德育,思考德育效果。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相关内容时,我国现行的是三级行政区划,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中国地图,然后让学生找到34个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当学生了解到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学生脑海中也会形成中国地图的概貌,感受到我国的地大物博,以及民族和平的来之不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
(四)有效借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现阶段初中学生使用的地理教材,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章节的安排,对学生的地理学习都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教师首先应当对教材中的知识熟记于心,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为学生展示系统的、科学的地理知识。教材中也包含很多可以融合德育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内容与思政教育互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通常情况下,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在讲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时,可以加入一些德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地球和地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及世界的光芒,帮助学生树立勇敢探索的品质,不断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再比如讲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了解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及自己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艰辛。除此之外,在教材中,教师还应当为学生挖掘一些能够为学生渗透家园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另外,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时,也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讲解方法,而是要让学生感兴趣,并增强主动探究意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就应当有所突破。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中国的疆域和行政规划图”时,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我国的疆域有基本了解,但如果只让学生背诵教材中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此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或者立体地球仪等,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疆域以及在世界上的位置。除此之外,在讲解地理位置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名人故事、该地区的文化古迹、国家的相关成就等,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当然,不管在教学内容上如何突破,教师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目标中,这样才能既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为学生讲授一定的人生哲理,有效完成德育渗透的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境界
地理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学生也应当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路,以教材内容为跳板,感受到世界上的地理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社会各个行业在进步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知识时就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思想,然后以该思想为引导方向进行深入阐述。例如,现阶段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面临水资源、空气、土壤污染等问题,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这些真实的案例,并向学生描述水资源污染以及治理的相关方法,让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深度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用水时,学生也会关注到节约用水习惯的养成,这样的课堂上才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另外,教师也应当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一颗不断萌发的种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时,教师也应当有效借助各种多媒体设备,例如电脑、投影仪、各类信息技术平台等,为学生分享资源,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下载并学习,可以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完成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述一些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口头讲解,学生就难以感受到灾害的危害,此时教师就可以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自然灾害的产生过程、产生结果,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命运的关怀。
(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调研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当地的环境,向具有多年经验的教师或者老人了解到地方风俗习惯,使学生对区域文化差异进行全面了解,同时也会形成民族统一、民族平等的意识。
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旅行。在旅行过程中,学生也会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并不断感受到各地区人们风俗习惯的不同。学生还能够在旅行过程中用视频、照片、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收获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形成研学报告,再回到课堂上学习,教师就可以邀请若干学生代表进行分享。此时,全班学生都会在报告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通过地理视角看世界的品质。
第三,教师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一些知识竞答、画报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关注地理知识的学习,并最终培养优秀的地理学习品质。教师要注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也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构建连接,例如,通过选定“当地农村家庭人口构成”的主题形式,让学生进行各种资料的统计,如人口的数量、年龄的结构、外出务工情况等,并在自己的报告中形成结论。学生会对自己家乡人口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能够在此过程中不断增长。在举办辩论赛或者知识竞答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让学生以分组或者个人的形式参赛,题目可以由学校教师共同编写,也可以是由学生互相出题,自行组织比赛。当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教师也应当进行正确引导。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对地理教材知识有深度了解,并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第四,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关注地理知识的习惯。例如,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与生活构建联系,教师也应当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使学生能够重视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不断开发和利用找到德育的素材。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学习任务,例如观看天气预报、参加气温测量、谈一谈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另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多多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民生,从新闻中寻找教学资源和地理知识。例如,嫦娥系列卫星的发射、北斗导航系统、渤海水污染、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从中寻找出地理知识,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第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动手实践类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往往是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即使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地图等学习资料,学生的学习也只能在脑力劳动中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这样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也应该进行全面了解,布置实践活动时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互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地方博物馆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逐步培养自己勾画地图的能力以及读图的能力,这些都会为将来学生的地理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将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知识,同时还会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要有效借助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对人文素养进行深刻理解,然后再通过地理知识启迪心灵、健全人格。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把握好使用时间和时机,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长时间观看视频。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重视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在备课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借助信息技术,节约备课时间。教师在教研或者交流的过程中也应当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将各种资源进行共享。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世界几大洲的分布和地图时,如果只用口头讲解则很难让学生建立世界观念,而此时就应当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整个地球的外貌,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板块的运动,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地球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世界地理知识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观看完之后教师要选择学生进行赏析,对地理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总结。还有一些纪录片如《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等,都会为学生带来最真实的视觉盛宴,从而触动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对人类的价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典型的话题进行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德育对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来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渗透德育知识时,教师应当本着因材施教、生本理念、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吴清峰.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20(07):46.
[2] 李琴琴.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开展德育教育[J].祖国,2017(12):272.
[3] 魏彩玲.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的行动研究[J].读与写,2019,16(02):211.
[4] 董仁.初中地理课堂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15(12):108.
[5] 翁剑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人文之友,2018,12(22):162.
[6] 付利平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