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德育教学论文范文,德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传统伦理文化的道德叙事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3-29
  • 阅读量20次
  • 评分0

摘    要:道德叙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道德体验、引导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是道德叙事的工作重点,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常用载体。道德故事凝结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生动性、生活性、情境性等叙事特征。讲好道德故事不仅需要精心遴选课内外教材读物中的经典道德故事,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道德叙事的意识与能力。在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与道德叙事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感悟道德故事中的传统伦理文化真谛,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道德叙事;传统伦理文化;道德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是中华民族道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传统伦理文化承载了先辈对提升自身道德修养、通过道德修炼最终达到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蕴含的德育目标、原则、方法等迄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在现代社会,道德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助推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利用道德叙事的表达方式注入道德情感并使之变得鲜活生动。道德故事“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1],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


一、道德叙事的价值意蕴

道德叙事因聚焦于道德知识的叙事性表达而在德育方法中占据重要地位。道德知识影响学生的最佳方式并非单纯依靠抽象内容的灌输,而是把道德知识中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真切情境体验、真实生活场景的部分进行故事化编排。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叙事技巧生动展现通俗化、生动化、具象化的道德知识,充分发挥道德叙事对构建学生内在品德的积极影响。


1. 道德叙事的情感注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个人品格并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四大基本要素。在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情感是个体精神和人类伦理大厦中最核心、最稳定、最深沉的特质和支柱,是个体德性塑造中的根本动力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指针”[2]。道德情感既是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也是个体获得稳定道德心理特征的基础。道德情感既不以抽象符号作为载体,也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却渗透于个体道德行为之中。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知识得以影响道德行为的重要媒介。道德知识蕴藏着富有叙事特征的实践性道德知识。叙事主体将以道德叙事的方式进行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的刻画描述,把道德故事原本的情感价值与个人理解投入故事的加工过程,进而通过道德叙事融合知识与情感并传递给倾听者。道德故事借助道德叙事进行情感表达,其“关注的重点不是事之‘理’,而是事之‘情’”[3]。与道德理论知识传授相比较,道德叙事最大的优势在于叙事过程中适度有效的情感注入。


道德情操是道德情感经过长期持续影响个体而产生的一种道德内化表现。“道德情操的培养不只是靠理性去约束,而是靠心灵去体悟”[4]。这就需要依靠个体的直觉体验与内省得以实现。道德叙事中的情感投入弥补了道德理论知识机械灌输的不足。叙事主体运用叙事技巧营造富有情感的叙事环境,将道德故事寓于其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引发学生内心深处关于传统伦理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共鸣。学生在道德叙事过程中受到文化与情感的双重熏陶,深刻体会传统伦理故事的思想内涵,并在真情实感的故事情境中陶冶道德情操。


2. 道德叙事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道德知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道德知识大多以抽象逻辑符号记载,在向学生传授的过程中不免出现照本宣科、理解偏差、空洞说教、难以共情等现象。而道德叙事的产生为道德知识传授提供了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叙事是人类创造、传承新价值、新意义的基本工具,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原始形式,是‘一门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艺术’。”[5]道德叙事是对道德知识与道德体验之间长期存在的裂痕的修复。道德知识与道德体验之间存在接受程度的差异。体验即“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感悟,或对某些知识经验的事实验证、生活实践而加深理解和印象”[6]。可见,道德体验是将人作为主体,将引起个人感悟的知识作为客体。而道德知识的传授将个人作为接受客体,将抽象道德知识作为传授主体,不能有效唤醒个体的道德体验。个体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深化需要依靠道德体验加深巩固。当个体处于一定道德知识营造的情境中并与之产生情感关联时,道德知识便有了使个体产生道德体验的可能。


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的情感性表达方式,将文字符号通过情境性加工与故事性表达变为切实的道德体验。道德故事是各类道德知识中与叙事表达方式最具融合可能、最易产生情感体验的知识类型。道德叙事主要通过“想验”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所谓“想验”,即体验者“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7]。因此,道德叙事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以“想验”的方式,尽可能还原道德故事的情感体验。叙事主体在个体具备一定接受能力与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将个体带入特定故事情境中,依靠共情与想象能力产生道德体验。道德叙事以故事性表达方式讲述道德知识,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既能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意识的牢笼,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又能将自己带入故事情境中,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进而更加深切地领悟道德知识。


3. 道德叙事的生活化形式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是生活化的。生活中包含的善恶标准、价值规范以及行为准则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土壤。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8]。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应扎根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作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道德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场所。道德叙事的生活化意味着将学生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贴合,充分发挥生活的德育天然资源的作用。在杜威看来,学生生活既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也应该涵盖学生的课堂生活。这一解释为道德叙事生活化指明了方向。生活化不是一种机械、枯燥的灌输方式,而是一种与学生快乐、幸福相关的影响方式。在此意义下,学生的道德行为才是具有生活气息的,而非灌输、训诫下的道德行为。


具体来看,道德叙事的生活化形式引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价值体现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德育叙事的教师主体,可以在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现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道德故事,将道德实践中具有故事性与生活性的部分凝结提炼为素材,通过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叙事内容增强德育实效。其次,道德叙事可以涵盖学生的课堂生活。杜威认为每一门课程都是德育课,即便是历史课、地理课等。因此,道德叙事的生活化是可以通过课堂生活表现出来的。通过构建不同科目的道德叙事方式,将思想名人、道德趣事通过道德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再次,道德叙事对课外生活有积极影响,如班集体会议、校园广播、课后服务等,均能够将道德叙事贯穿于其中。除学校生活外,学生在其他生活领域中也会受到来自父母教育、书刊杂志、媒体传播等多方面道德叙事的影响。


二、道德叙事中的道德故事承载传统伦理文化的多重缘由

传统伦理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品质与价值精神,需要借助某些实体性载体得到延续和发展。故事作为一种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学体裁,既有收录记载的功能,又不失广泛传播的特征。所以,道德故事得以成为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的载体。


1. 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叙事载体

传统伦理文化载体的形式可以是无形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也可以是有形的器物服饰、文学作品等。不同载体的传承方式各异,其中,叙事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叙事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可行性较强、效果较好、受众范围较广。叙事的关键内容是道德故事,“了解一种文化就是了解这种文化所承载的故事”[9]。道德故事是结合抽象与具象形式承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种古老而常见的载体。道德故事天然蕴含着传承文化的精神价值,它既由抽象的语言符号组织而成,又在大量内容汇编基础上形成文学著作等实体存在。


道德故事作为传统伦理文化载体具有广泛传播和易于理解的作用。运用道德故事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能够将深奥的传统伦理知识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口耳相传的叙事方式广泛流传,历经中华民族的世代传承进而形成传统道德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材料既有意义又能够理解时,记忆效果最好。由于抽象的文化理论体系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理解与共情方面存在障碍,所以需要采取一种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方法表达。故事是一种“传播复杂思想的很有说服力的方法”[10],侧重于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通过较为精简的话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描述事件情节、陈述事件结果及其所造成的影响。“道德故事是民族‘道德基因’的有效载体”[11],是道德叙事的核心内容。道德故事来源于道德实践中总结的思想经验或基于生活实践进行适当的创造性改编,对传统伦理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鉴于故事具有精简性与叙事性特点,因此,将道德故事作为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载体有利于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


2. 道德故事凝结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深刻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与道德品格,在承载我国传统社会文明的同时又起着价值引导作用,彰显了繁荣兴盛的文化力量。传统伦理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它与所在的时代、社会血肉相连,如果缺乏时代性,则标志着它与时代、社会脱节,丧失内在的活力和存在的合理性”[12]。其中,与当今社会共通的伦理文化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国家伦理”;以教育公正与和谐师生关系为核心的“教育伦理”;以孝悌和仁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重义轻利和勤俭坦荡为核心的“处世伦理”等。除此以外,传统伦理文化不乏与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冲突的内容,在继承发扬的过程中,应提取与当今时代产生共鸣的精华部分,剔除与当代文化相背或落后的内容,归纳概括与时代主题相呼应的德育目标。因此,需要借助道德故事完成时代转化,消解传统与当代伦理文化存在的冲突。


道德故事在传播与继承传统伦理文化中需要聚焦于最具代表性、最为关键的核心内容,要依据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层次、多方面凝练出包含不同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德育价值的道德故事,如:爱国主义道德故事题材中的“岳飞精忠报国”,师生教育伦理故事题材中的“张良诚心拜师”,传统家庭美德故事题材中的“卧冰求鲤”,人际处事交往故事题材中的“沈道虔乐于助人”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道德故事既承载着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又能够以叙事的方式广泛传播,帮助发挥传统伦理文化的育人功能。道德故事中蕴藏的道德内涵更为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个体在无形中吸纳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


3. 道德故事是传统伦理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德育过程中,直接传授教条晦涩的道德知识并非达到德育目的的最佳手段,应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道德知识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听得懂、理解透、能运用。道德故事作为传统伦理文化的载体,其表达方式则是发挥故事德育价值的重要保障。厘清道德故事在德育中的基本定位,不但是道德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发挥道德叙事实践成效的关键。讲好道德故事要遵循故事的历史意识、生活意识与互动意识,既要求叙事主体将故事情节向学生完整叙述,更需要结合故事的历史演进、生活属性与学生的既有经验,拉近故事与现实的距离,提升传统伦理文化的德育效果。


讲好道德故事是在“讲故事”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进而使之形成辩证看待传统伦理文化的态度。道德故事中蕴藏的伦理文化经由时代变迁,需要以现代眼光在理性思考研究后择善而从。“叙事比体系更能打动人,对人的影响也更深,可以进入人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中。”[13]讲好道德故事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熏陶教化学生的德性。基于此目的,道德叙事的动机可分为“有意叙事”与“无意叙事”[14]两种。“有意叙事”是叙事主体在讲道德故事之前,预先设定道德叙事的目的、目标、侧重点等,在叙述过程中澄明传统伦理文化故事内含的价值意蕴,对“承载故事价值主题高度相关的核心情节”[15]加以润色修饰,注入主体情感。“无意叙事”是叙事主体不以道德教化为目的专门叙述道德故事,把讲道德故事融入学校生活中,以隐性课程的方式存在。讲好道德故事可以将传统伦理文化有意或无意地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良性转向。


三、道德叙事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路径

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伦理文化逐渐从主流道德教育内容边缘化,而传统伦理文化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改革发展的立根之本。讲好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并使之重返道德教育中心的重要方式。


1. 将经典道德故事贯穿学生课内外生活

学校道德教育应将道德叙事作为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的主要方式。学校课程教材中容纳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素材的基本来源,其中包括许多蕴含传统伦理文化的道德故事。教材中的道德故事类型多样、主题丰富、德育价值目标各异,在进行道德叙事前,应选取课程教材中经久不衰的道德故事作为叙事材料,确保道德故事的叙述达到继承发扬传统伦理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教材中的传统伦理文化故事是道德叙事的基础内容,道德故事也在各科教材中有所体现。道德叙事方法不仅需要德育课程教师与班主任教师掌握,其他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均可融入道德叙事的方法,结合学科发展历史与经典人物事迹,选取与德育主题相关的道德故事,向学生展现传统伦理文化的多样性。由于课程教材中涉及的道德故事数量有限,可以将课外读物中的传统伦理文化故事作为道德叙事素材的补充,使学生对传统伦理文化的认识更为全面。


课内道德教育与课外道德熏陶间不应存在壁垒,而应将课外生活中更加多元的传统伦理文化故事作为课内道德故事的拓展延伸。生活中的传统伦理文化事件相较于久远的道德故事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甄选改编的道德故事更易于深化学生认知并引发情感共鸣。课外生活中的道德叙事素材应秉承“人本化”“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原则,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道德故事的叙事价值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契合度,以拓展学生道德知识、体会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激发道德行动为目的遴选经典道德故事,促进学生对传统伦理文化的理解、感悟与内化。道德故事可以通过课程教材与课外读物等多种渠道获取,道德叙事也应贯穿于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2. 培养教师讲好道德故事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要努力讲好道德故事,即充分发挥道德叙事的育德功能。教师是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的发声者,是道德叙事的行动主体,因此,教师讲好道德故事的意识与能力对传统伦理文化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明确讲好道德故事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教师要真切领会讲好道德故事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积极意义。人际间的情感交流难以被机器取代,所以道德故事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亲自讲述而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把道德叙事看作德育方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讲道德故事作为提升自身育德水平的途径,把讲好道德故事作为强化德育实效性的努力方向。正视讲好道德故事在传承传统伦理文化中的意义与价值,才能为教师完善提升自身道德叙事能力提供内在动力。


其次,教师应培养自身讲好道德故事的能力和技巧。讲好道德故事并非将故事原原本本陈述给学生,不加任何情感注入与叙事技巧的道德叙事无法有效实现育德目的。教师进行道德叙事前要充分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情节内容、蕴含道理等,要经过打磨故事内容并反复练习为学生营造鲜活生动的叙事氛围。教师道德叙事能力和技巧的提升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传播传统伦理文化,也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教师应及时反思提升道德故事的叙事效果。教师在讲述道德故事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当下的聆听情况,道德叙事过程中学生的表情、神态等可以作为教师判断学生是否被带入故事情节的参考因素。教师要收集整理学生在故事讲述中对于不同情节的不同反应,结合故事特定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反馈情况,寻找讲述效果欠佳之处并深入剖析原因,修改故事文本的不当之处,反思自身叙事能力的不足,以期实现更好的道德叙事效果。


3. 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并与道德叙事有机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德育与教育技术的跨界结合应用成为未来趋势,并对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在众多教育技术中,新媒体技术是一种“融合大众传播特点的信息呈现方式”[16]。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冲击着道德叙事在德育方法中的地位。新媒体技术与道德叙事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媒体技术创新了传统伦理文化的传播途径,使道德故事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受众更多,而道德叙事是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将传统伦理文化通过更具情感感染力、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两种方式取长补短结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伦理文化的道德价值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讲好道德故事的叙事主体是教师,但不是仅限于教师的单调讲述。在道德叙事的准备工作中,新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丰富信息以供检索,教师可以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最符合德育目标与学生理解接受程度的道德故事,并深挖故事背后承载的传统伦理文化,为讲好道德故事做充足的准备。在道德叙事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网络互动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后续道德故事讲述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适当配乐配图,帮助渲染故事情节、烘托故事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故事讲述完毕后,教师可以运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拓展与故事主题相关的传统伦理文化知识并真实还原彼时的历史背景。教师通过将道德叙事与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方式,在讲好道德故事的过程中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弘扬传统伦理文化并不意味着与新时代新技术脱节,而是坚守伦理道德规范,使优秀经典的道德故事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传统伦理文化反映了从古至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矢志不渝遵循与坚守的内在道德价值,是深刻烙印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通过道德故事的撰写、讲述、表演等方式实现代际传承与发扬光大。一个个深刻蕴含着伦理文化的道德故事渗透于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从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幼年时期直至理性思维占主导的成年时期,道德故事中的传统伦理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始终刻画着我们的道德品质。道德故事讲述着我们所敬仰、推崇、弘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并通过具体事例或创造性想象从零散的道德事件中归纳出道德原则。从方法论层面看,道德叙事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会大众媒体提供了有效影响个体思想意识与道德建构的教育手段;从实践层面看,道德叙事弥合了个体与抽象道德原则间的巨大鸿沟,营造出充满生活性、趣味性、具象性的情境。同时,通过道德叙事中不同主体的形象刻画,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自己代入故事内容与角色立场,以反思感悟的方式让个体主动探究传统伦理文化的真谛。道德叙事的目的不是让个体机械记忆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容,而是要真正让个体与文化产生共鸣,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奥义,从而直面自己的内心,将道德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成为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文贤庆.论道德叙事[J].伦理学研究,2020(03):38-45.

[2] 方熹,潘梦雯.道德情感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33-35.

[3] 李西顺.德育叙事之内涵实质及分类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08):56-63.

[4] 魏燕.道德情操:爱默生思想创新的突破点[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05):141-147.

[5] 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01):22-24.

[6] 刘运喜.德育生态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317.

[7]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02):53-59.

[8] 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28(10):3-7.

[9] Schank R C.Tell me a story:A new look at real and artificial memory[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90:149.

[10] Harris J,Barnes B K.Leadership Storytelling[J].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2006,38(07):350-353.

[11] 米潇,杨道宇.故事的道德教育力量解析[J].教育评论,2013(04):66-68.

[12] 肖雪慧.守望良知:新伦理的文化视野[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86.

[13] 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

[14] 晏辉.论道德叙事[J].哲学动态,2013(03):61-65.

[15] 李西顺.德育叙事究竟应该怎样“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5):75-80.

[16] 余友情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43(S1):9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