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生物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

  • 投稿ze r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63次
  • 评分4
  • 76
  • 0
  1 课例回放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片段回放一:小诗引入课题。
  师朗诵:在浩瀚的原始海洋中/我聚天地之精华/成了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面对生命的诞生/我孤独/我恐惧/但/是你/为我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你/为我日夜守边防/是你/为我传信报安康/……
  片段回放二:探究创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背景材料一: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亲水基团(头部),又有疏水基团(尾部)。
  背景材料二: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1)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控制物质进出有关。(2) 有的膜蛋白很容易分离,有的很难分离。(3) 不同生物膜的厚度并不一致。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材料一,在学案上依次画出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分布;搅动后水中的磷脂分布方式;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布方式。最后再根据材料二,推测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方式。
  考虑到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为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而枯燥,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1) 用小诗引出课题,让人耳目一新;
  (2) 调整授课程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本节课导入后分成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主动探究细胞膜静态模型;
  第二板块,创设情境,让学生返回过去的时光,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亲身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板块,在科学家们一系列的实验证据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呼之欲出,师生共同总结出该模型的主要内容,达成知识目标。
  2 问题与对策
  2.1 问题
  几位骨干教师分别对这堂课进行随堂记录,重点观察了教学中的4个方面(表1)。
  点评①:“用小诗引入细胞和细胞膜,别出心裁,但是仅凭教师随堂的朗诵,美感不足,且教师朗诵的情绪也不容易稳定发挥。可否考虑用配乐诗朗诵,更添诗情画意。课上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都是在学案上完成,为了展示其成果,教师反复切换投影仪,投影效果也不是太理想,能否考虑用实物模型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点评②:“教师课堂提问次数较多,但并非都是有效提问,出现4次‘是不是’这样的简单低效的提问,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教学意义;有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或是启发引导不够,课堂出现冷场现象;提问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但出现多次刚问完问题就立马让学生回答,导致学生紧张、沉默,到最后又是匆匆给出答案,总感觉教师在赶时间,结果赶过头了,提前4 min就把这节课给上完了。”
  点评③:“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自主探究细胞膜的静态结构,这很好,但是学生在探究磷脂在水中的分布方式时,显然存在瓶颈,几乎绝大多数学生想不到有单层和双层磷脂球体分布方式。这时如何克服这个瓶颈或是降低这个探究活动的难度值得思考。另外根据材料二中膜蛋白的一些现象和功能,学生很难推测出膜蛋白的分布方式,这其中牵强的逻辑推理不无关联。”
  点评④:“板书过于随意,可有可无,课件容量太大,学生被动欣赏的成分居多。把学生自主探究创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这一板块独立出来,看似形式新颖,但是如果学生都探究到位了,再开始重温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似乎又觉得重复多余。如果把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作为这节课正题的开始,那么之前的小诗和学生的自主探究都可以看作是课题的引入环节,那么这样的引入也未免过于?嗦、繁杂了。另外这节课除了重点把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外,还要学习科学史,要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与之融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重温科学家们艰辛的探索历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2.2 对策
  各位同行和教研员指出这堂课的诸多不足,给了很大的启发。最初,笔者只是肤浅地理解评优课形式上的新颖、热闹,甚至有些设计是为投评委所好而为,有了评优课的“形”,却没有领会评优课的“神”。经过“会诊”,认识到评优课课堂学习气氛的浓厚不能停留在浅表,要深入下去,提高师生对话的质量,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备教材、备教法,同时还要备学法、备思维。
  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
  (1) 自念小诗改为配乐诗朗诵。
  (2) 用磁性彩色软贴剪出磷脂和蛋白质分子模型,让学生把探究成果用这些磁性软贴在黑板上展示。
  (3) 减少课件容量,发挥板书的优势,用概念图的方式在讲课过程中步步展开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这样不会因为写板书耗费较多时间,而是自然而然地融进课堂,到最后总结时又能留下较为系统完整的板书。
  (4) 精心设疑,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低效提问,提问后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注重“备学”,充分预设,及时引导,机智应对各种“生成”。如为突破学生探究磷脂在水中的分布方式这一瓶颈,教师可考虑在学生探究无果时,提供几种可能的分布方式来让学生来选择、判断,这样既有效避免冷场,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关于学生依据背景材料探究膜蛋白的分布,其推理逻辑确实存在不少疑点,干脆删去,不必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和新颖而牵强附会。
  (5) 不单独设置学生探究板块,而是将探究活动不露声色地融进科学史的学习中,让学生依据背景材料,自主探究推测生物膜的结构,然后用科学家的实验作为实证,让学生不断动手修改完善自己的结构模型,在“质疑―推理―实证―再质疑―再推理”的循环反复中逐渐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实面貌。这样一方面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另一方面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3 诠释与反思
  3.1 将探究性学习有机融入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中   生物科学史蕴含着科学思维及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全面进行生物学教育的重要手段。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逻辑推断、检验假设、分析结论、交流评价等。许多生物科学史材料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训练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不断探索,不仅促使学生深刻领会书本知识内容,而且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在突破时空的限制下产生思维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另外还能促使学生在争取探究取得成功的活动中,培养其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
  3.2 探究教学还有待深入思考与完善
  随着课改的深入与不断推进,探究教学已然成了一种时尚,不管哪门学科都言必称“探究”,更何况生物这门实验科学。但是广大生物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还总是不能抓住其本身丰富的内涵,因地、因时、因人因境有效开展探究教学活动,需要做更深入的思考:这堂课为达成教学目标,设置探究活动是最好的选择吗?这样的问题适合用探究来解决吗?如果学生探究的方法不统一、速度不一致,结果多样化,教师该怎样处理呢?这种形式热闹、表面活跃的探究活动到底有多少实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设计一堂课时,教师都应考虑到。探究教学不应哗众取宠,而应为达到教学目的推波助澜,锦上添花。
  3.3 评优课到底比什么
  教师在评优课中一般都能展现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各种教学手法以期完美达成教学目的。评优课比赛也的确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课改带来的许多可喜变化: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是一堂评优课,如果洗净铅华,能否保证依然美丽呢?或许不需要过多的课件和教具,靠一块黑板、一些简单的动画和几个精心策划的探究活动,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激扬起来。
  理想的课堂应该由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的朴素而有内涵的教学活动形成的。赛课教师不应过多去揣摩评委的心思,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教学的效果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心里想着学生:这样设计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那样设计能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此的设计能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假如每个提问、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始终围绕着学生来考虑的话,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课堂。正如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当鸟的翅膀缀上黄金,它便不能飞翔。生物课堂不应成为教师做秀的舞台,追名逐利的场所。这块土地上应当成长出一种淡泊洁净的精神:多一些脚踏实地的探索,便会少一些好高骛远的空想;多一些默默无闻的坚守,少一些哗众取宠的张扬,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
  总而言之,陈规不能墨守,突破才有飞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水平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教师要关注每一节课、每一个进步,细心打磨,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李巧平,王超.对探究教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05,10.
  [2] 王一荇.如何让常态课火起来[J].中学生物教学.2009,3.
  [3] 叶本刚.同课异构 精彩纷呈[J].中学生物教学.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