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出一种基于证据的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执教评价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教学流程、教学行为、学习环境、学习体验和目标达成等7个项目。上述项目更进一步细化为可在课堂观察时与直接的证据建立联系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证据包括文本分析的证据、教学行为分析的证据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证据。在评价操作模式上,本文提出设置主评和辅评结合的评议组来搜集证据,依据证据形成评价报告的模式。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堂执教评价 证据 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在教学研究中经常涉及对教师课堂执教的评价,即常说的评课。怎样准确地进行评课,是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1 当前常见的评课策略及其问题
目前最常见的评课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分别赋予指标分数。评价标准的确定基本上是采用演绎逻辑,即根据教学理论中所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逐步分解指标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类似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总结推广教学经验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起了积极作用。不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演绎到最低一级的评价指标依然是定性描述,从而使标准存在模糊性,为准确评价带来困难;标准因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而存在随意性,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因此,现有的评课往往会出现同一堂课不同人的评价大相径庭的现象。正如学者指出的:当前绝大多数的“听评课”往往不是基于信息和“证据”的收集,也没有把评课视作“基于证据的推论”。
在评价的操作方式上,当前评课基本属于“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常见的是一位评课者在课一结束就即时决断,即便有多位发言者参与评课,也鲜见分工合作,这就使得证据的搜集、使用难以实现。
当前有不少教研部门正在努力使教研不唯经验只唯“实”,让证据发声,使教研从经验走向实证。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方向是基于证据进行评价。
2 教师课堂执教评价框架和证据的选择
要让评价基于证据,首先仍要建立能体现有效教学理论的评价框架,同时,要考虑对框架的细化后其评价指标可以基于客观的、可观察的证据而判断。
2.1 评价框架的确定
评价框架的确立,需要从教学系统的构成、怎样的教是有效的、优质课堂的要素、教科学的有效途径等方面着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目前的评价标准总体上包括目的论、价值论、要素论(包括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文化分析等角度)三个方面。米斯(L.R.Meeth)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分为2类,一类指向教学过程,作为媒介指标,一类指向教学结果,作为终极(目的)指标。可见,课堂教学评价应兼顾过程与结果(目的的达成、价值的实现)。
从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追求优质课堂来看,优质课堂的十大特征值得教师参考: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巧妙地安排练习任务、明确的学习成果期望、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
考虑到本文讨论的课堂执教评价指的是教师的教,即使是涉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为评价教做参考。因此,评价指标还需要关注以下两个观点。① 有效的教的10个原理:每日复习,小步子呈现新的学习材料,提问,提供示范,指导学生练习,检查确认学生的理解,获得高成功率,为困难任务提供脚手架,独立练习,每星期每月进行复习。② 教科学的8条原则:应促进学生的学习,要专注于核心科学思想,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要充分考虑学习的复杂性,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应将科学内容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要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都寄予积极的期望,要注重减轻学生的焦虑。
从课堂观察的角度、方法来看,有学者提出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即从学生学习(L)、教师教学(I)、课程性质(C)和课堂文化(C)四个要素,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去观察评价一节课,强调听课者在课堂观察时的分工合作。有学者提出教师课堂执教评价体系,包括“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提供学习内容”、“创建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行学习评价”六个维度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分解为3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再对应21个观察证据。
参考上述研究成果,同时考虑评课实践中的简便易行,本文设计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框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上述三方面再进一步细分为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教学流程、教学行为、学习环境、学习体验和目标达成等7个项目。考虑到课堂听课时,达成的教学目标需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过程来分析,而不能在课一开始就清楚地判断,因此,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效果之一来判断。
2.2 确定每一项目评定的具体内容以便利用证据
7个评价项目依然过于宏观,因此需要予以进一步的细化,以便在课堂观察时与直接的证据建立联系。细化情况见表1。
3 证据的搜集和使用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的证据,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文本分析的证据、教学行为分析的证据、学生学习结果的证据。教学内容评价主要依据文本分析的证据;教学过程评价主要依据教学行为分析的证据,同时需结合文本分析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依据调查、询问和检测的证据。
3.1 文本分析的证据
列出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要点,进行文本分析,对表1所列具体指标作出判断,判定内容的适切性、科学性、逻辑性。
3.2 教学行为分析的证据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行为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实现单位,教学活动由一系列有目的的教学行为组成。可见,教学行为是课堂结构的“细胞”,因此,量化分析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证据。 首先,要记录导入、教学主体、总结所占时间,依据表1所列具体指标对教学流程作出评判。
其次,尽量详细记录课堂里具体的教与学的行为。
为了研究的便利,把课堂里发生的教学行为分为“教”和“学”的行为,然后进一步细化。根据行为的自主性程度差异,教的行为分为发起的行为、应答的行为、观察的行为;学的行为分成接受的行为、产生的行为。此外,课堂里与教学无关的行为,分别列为不当行为(教)、与任务无关的行为(学)。同样,教与学的行为还要进一步细化,见表2、3。
教师在课堂里的行为,占时间最多的是独白式讲解和提问、反馈。教师的独白式讲解内容包括讲解现象、原理、评述、科学方法、学习目的、情感、练习等内容。当堂观察时,完全精细、准确地对讲解知识内容作区分有一定难度,因此,将上述讲解的内容类别精简为讲解知识、讲解科学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练习与复习、阐述学习目的等项目。教师提的问题分为3类:事实性问题,指简单的事实判断、陈述类的问题;理解性问题,是需要运用概念进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群体问题,是关于学生的意愿、主观认识或感受、事实情况的问题,学生总是集体回答,且非常简短,如回答“是”、“没有”、“好”、“愿意”等。教师对学生的答问的结果有3种反馈情况:无反馈、简单反馈(只是告知学生的发言或操作正确与否,或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启发性反馈。启发性反馈包括教师进一步追问,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更准确或更深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述引申等。教师的教学行为记录参见表4。
同理,可设计类似的表格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
如果是用录像课进行研究,可以更精确地对各类行为进行量化,具体可参考《新课改后中学生物公开课教与学的行为分析》一文。
3.3 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检测的证据
分层取样(抽取学优生2位、中等生3位、学困生2位,下同),进行调查或询问,了解他们的课堂学习体验。学生学习行为记录表见表5。
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依据课堂观察的情况来判断,而不是完全采纳教师的陈述。课堂观察学生在回答本节课核心内容有关问题的表现,观察总结反馈阶段学生的掌握情况。
利用专门设计的核心内容检测题。结合教科书上的习题进行检测,分层抽查学生来检测学习结果,获得核心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证据。
4 评课操作模式
如果是现场课后即时进行评议,则组成评议组,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设主评1人;辅助评议4人。
主评负责整合全组的评议结果。同时,在听课过程中,负责记录、分析课的整体流程,包括导入、主体教学内容、复习总结等,记录并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记录全班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时间安排。记录教学生成、教学智慧,提炼教学特色。
辅评4人,其中3人记录行为,分别侧重观察教师的讲解、观察师生互动(问、答、反馈)、观察学生,3人(A、B、C)观察的内容允许部分重叠交叉。第四人担任计时员,每隔1 min报时一次。
A观察记录教师的讲解:记录教师的讲解内容。
B观察记录师生的问答对话:提问次数和各类型问题(事实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群体问题)的数量;学生回答情况(尤其关注本节课核心问题的情况);教师反馈情况(无反馈、简单反馈、启发性反馈)。
C观察学生的学习: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参与课堂的学生人数比例(走神学生的人数、比例);负责抽样调查、询问和学习效果检测。
评议组的全部证据收集后,由主评整理后形成评价报告。如果是录像课的评议,则可以由一位评议人员分别收集上述数据,最后汇总形成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1] 林清华、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4,6:23-26.
[2]刘志军.课堂评价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0.
[3] 林清华、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4,6:23-26.
[4] 罗清红.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课与评课[M].教育科学论坛.2012,9:24-26.
[5] 姜新杰.迈入实证教研新纪元[M].上海教育.2013,3B:17-20.
[6] 蔡?君.浅议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内容的生成[M].教育测量与评价,2013,6:30-35.
[7] 顾泠沅.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讨论[J].现代教学,2007,Z1:6-8.
[8] [德]希尔伯特.迈尔.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106.
[9] Rosenshine,B.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Practice Series-21.2010,by Imprimeric Villiere
[10] John R. Staver. Teaching science//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Practice Series. 2007,by Imprimerie Nouvelle Gonnet.
[11] 崔允?.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83.
[12] 丁朝蓬.教师课堂执教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有效教学理念与观察证据结合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3:52-87.
[13] 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
[14] 李松林.论教学研究中的教学行为分析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