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献阅读法”是通过对各种载体文献阅读,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以往在高职教学中使用教少,本文通过将“文献阅读法”在高职《毛概》课上应用,探索适用的原则,总结发现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创新。
[关键词]文献阅读法;《毛概》课;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12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57[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文献阅读法
文献,原指各种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记录和阅读的载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内涵得到不断扩展,文献“今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历史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因此,文献阅读也不再仅指图书资料的阅读,本文所指文献阅读法,就是通过将对各种载体文献阅读的方法引入到高职学生的《毛概》课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堂交流讨论,课后阅读感想总结等形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原著、重要文件讲话、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领略文献魅力,了解文献价值,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辅助课堂内容消化理解,深化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将文献阅读法引入高职两课的意义
目前“文献阅读法”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较为普遍运用,这符合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确立选题以及收集资料论证自己观点时,经常需要阅读参考大量文献,所以,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普遍培养起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文献阅读法”应用的非常少,归纳总结原因,大概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非研究型人才,不需要掌握太深奥的理论知识,还因为不需要撰写论文,也没必要让学生掌握文献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辅助学习;二是认为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在教学中采用“文献阅读法”,恐怕实施上存在很大困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必须教会学生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虽然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定位在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这绝不是等同于把学生培养成如同高精密运转的仪器,高职教师绝不能将教学满足于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够用就行为目标,那样的教学就像是给机器输入预编的程序。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在最大限度内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们在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自我提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工作中创新发展,持续发展,这才是高职教师应当追求的更高目标。尝试将“文献阅读法”在高职《毛概》课教学中运用,是为达成上述目标的手段之一,并且笔者认为能够在高职学生专业课学习中也引入“文献阅读法”,对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三、高职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情况分析
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基本上都有一些阅读经历,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如果将阅读类型分为:认识型阅读、鉴赏性阅读、消遣娱乐性阅读和研究评价性阅渎。那么,高职学生最为欠缺的就是研究评价性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根据对高职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情况的抽样问卷调查,目前高职学生有近10%没有阅读的习惯,40%左右的学生每天阅读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每学期阅读量在1-4本书的学生占到了近50%;从阅读方式上看,有近50%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机选择阅读书目,阅读内容主要集中于休闲娱乐书籍和文学著作方面,且泛读多于精读。高职学生在阅读方面虽然存在盲目性少规划,功利化欠思考,缺乏有效指导,读后无总结归纳的情况。但还是有一些值得欣慰的方面,比如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态度总体比较端正,绝大部分的学生读书目的集中在为满足专业学习需要,增长见闻,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等,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态度还是比较积极健康,趋于理性和成熟的。因此,可基于上述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循序渐进,讲方法找原则,思考实施“文献阅读法”的具体运用。
四、“文献阅读法”在高职《毛概》课教学中的运用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读》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然而,目前我国学生除了在语文课堂上接受一些阅读训练外,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未曾开设专门的阅读训练方面的课程,所以,阅读文献资料,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文献阅读法,必须要积极探索。通过《毛概》课文献阅读法的探索性运用,初步总结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对高职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许多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还需要逐步的培养,所以,最初开展文献阅读法,不能一步到位的要求学生达到深层次阅读,不能强求学生阅读后即能提出新发现,有新见解,总结出新意义。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尽量选择阅读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献,引导学生接触文献阅读,如在同时可以选择纸质阅读和视频文献资料阅读(纪录片赏析)的情况下,先选择视频文献资料阅读(纪录片赏析),观看纪录片的同时,结合内容,在适当的位置,停顿下来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视频的内容及其与课堂内容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方法,相对比较轻松,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有助于他们对文献兴趣的培养。
第二,阅读文献的选材,宜从短小易读的篇幅开始。高职学生的阅读习惯普遍不佳,存在阅读困难,所以,教师应尽量选取短小易读的文献,或者对重要文献中最符合教学内容的部分进行节选,指导学生阅读,但对于节选的文献,教师要先交待好文献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以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如《毛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指导阅读文献可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适用以上两个原则,想较而言,如果选择总书记的讲话,学生读起来更易理解,更有兴趣,也能够达成预期阅读目标。但在阅读之前,应该先带领学生一起简单梳理一下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表现及主要事迹,让学生在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历史知识较为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文献的阅读,在预先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困难之后布置学生开展阅读,阅读效果将更为理想,学生能更为准确掌握文献在教学中的运用主旨,即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以及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并且还可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开展做适当的准备和铺垫。
第三,课内阅读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由于课时的局限,文献阅读全部安排在课内完成会有很大困难,还是应该讲更多阅读任务布置在课后完成。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先安排课内阅读,当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之后,再布置课后阅读。课内阅读,教师应首先将较为实用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教授给学生,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一部分文献阅读任务,巩固学生的阅读技能;然后教师在通过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形式,进一步推进文献阅读的开展;最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后阅读,确保学生有能力完成文献的阅读,达成文献阅读目标。这样逐步的推进文献阅读法,才能稳健的提升阅读效率,达到文献阅读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第四,课堂交流讨论。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后阅读,阅读完成之后都要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尤其是课后阅读,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献的相關信息较多,包括概括文献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解决了课本上的哪些问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总结出哪些研究方法,结合社会现实生活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同学交流阅读技巧,阅读心得体会。这一阶段,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第五,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文献阅读情况及课堂交流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的高职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献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并予以正面的引导和针对性的纠正,对于学生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播,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目标任务。此外,还可根据情况适当安排学生撰写读后感,将阅读收获进一步巩固。
五、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从对实施“文献阅读法”的过程总结和实施后的反馈来看,在此法的运用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一是学生的消极心理,不愿参与。由于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很难调动起来,即使有严格的考核机制,还是发现部分同学没有积极的投入到文献阅读中去。二是受课时的限制,开展文献阅读法存在一定困难。即使是安排课后阅读,课堂交流讨论,此法的运用也要注意频率,频率过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并且可能影响整个教学进度。三是此法对教师要求较高。虽然教师在“文献阅读法”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但教师必然要对所安排的文献先行阅读,教师自己首先要吃透文献,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文献才能给与学生高水准的指导,另外,文献阅读开展之前,教师要制定文献阅读目标和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予以必要的监控,用有效的考核机制制约学生的文献阅读活动。
作者:孙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