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教育论文范文,大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比较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08
  • 阅读量73次
  • 评分0
  • 0
  • 0

  [提要]大学生就业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并开展比较差异分析,发现两类高校大学生职业评价基本无差异、择业行业选择差异较大、理想工作标准的差异相对较小、就业应具备素质认同的差异较大、职业选择客观因素认知无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大学生个人、用人单位和政府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


  关键词: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


  基金项目:三江學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终身学习’思维下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课题编号:J1706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22日


  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以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95万人,面对大幅增长的毕业生和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开展省内公办高校和民办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比较研究,不仅对江苏省大学生就业改善,而且对公办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改善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观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研究。罗毅华(2010)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渐向自主择业、承担风险、创新创业方面显性化。黄婕、贺锦(2010)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倾向于一线省会大城市就业,希望能够在政府机关、五百强等知名企业,能有较高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和职业晋升空间。卜玉静(2013)研究发现大学生求职缺乏诚信、就业期望值高于实际个人能力,职业选择定位模糊不清;职业奉献意识不强,社会价值观念淡化,择业心态复杂,多重矛盾交集。冯成(2013)提出大学生在择业首选标准上,一开始重视社会价值优先,而后发展为经济报酬优先,又逐步推进到未来的前景优先;一开始首选国家行政机关单位,而后发展为外资企业优先;一开始不太注重薪酬,而后发展为追求高收入,最后到高度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逐渐转变,渐趋理性。


  综观现有文献,对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分区域、分院校类别来进行比较研究基本没有,不同地域、不同院校类别,学生接受教育的理念和内容都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势必会对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区分地域和高校性质的此类研究比较少。为使得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开展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观上的差异研究。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基于信息采集的便利性,本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其中,问卷内容设计包括三大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应具备的因素。个人基本信息区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区分两类大学生就业动机以及自身对与职业的需求;择业应具备的因素可以分辨出两类大学生不同的职业素质取向。以江苏省5所公办高校和5所民办高校为调查对象,每个高校30位学生填写问卷,最终问卷星系统显示来自10所院校的3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8份,共计292份有效问卷。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差异分析。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用来测量某一职位是否符合自我职业目标、经济报酬、社会名望、职业发展空间等价值在个人心中认知判断的评价标准。数据显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评价基本无差异,即普遍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和经济收入。认同度最高的是“能实现自我价值”,在292份调查问卷中选择(多选)此选项的人数有180人次,占比61.6%,“能有丰厚的收入”的选择人数为160人,占比54.8%。


  公办高校中45.73%的大学生着重丰厚经济收入,表明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公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公办高校更注重人文主义及社会贡献,其中22.45%的公办高校大学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经济报酬、个人价值、利他主义是公办高校大学生择业时看中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即便在市场经济物质利益较为优先的当今时代,公办高校大学生还是比较强调自身的责任。


  民办高校中,有50%的学生注重丰厚的经济收入,相比于公办高校,经济因素更能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民办高校大部分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更注重实际因素。其中,27.63%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公办高校的“公”相比,民办高校的“私”更明显,培养方式的不同造就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强调与自己相关的成就,而只有12.63%的学生强调自己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


  由此可见,两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差异,公办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更强调对他人以及社会的贡献,学生的就业观更侧重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对社会的责任。民办高校是自负盈亏的民办企业性质,而企业强调的是效益与价值,在回报社会方面相对较为单一,从而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以经济收入和个人价值为重点,相对较少注重对社会的贡献。


  2、择业行业选择差异分析。大学生根据自己期望的薪酬、工作环境以及社会声誉选择出内心接受的行业、职业,是大学生就业观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是就业观的综合外在显现,突出大学生自己对未来发展的个人倾向。在本次调查中,关于行业选择的调查结果在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学生中差异较大。


  公办高校大学生青睐的岗位主要是政府机关、学校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其中,71.43%、57.14%、69.39%的公办高校大学生选择(多选)政府机关、学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这表明公办高校大学生倾向把自己的价值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之中,反映出公办高校大学生精英主义的概念。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这方面与公办高校大学生比较选择比例相对低下,更多人倾向于选择民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民办本科出身更缺乏自信,因而在就业观上,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整个社会就业氛围的影响,也带有民办高校自身色彩。


  3、理想工作标准的差异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职业,选择一份感兴趣且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将对于个人未来的职业顺利发展影响深远。在关于何为大学生心目中相对较为理想的职业的选择上,高工资收入基本上是所有学生的首选,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高工资收入基本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而后,选择“工作轻松压力相对小”的学生占比较高,“工作紧张高压状态”的学生选择比例相对较少,而这一部分学生基本上主要分布在公办高校,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办高校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素质相对较高,愿意奋斗和承担,这与公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公办高校学生大多是高考中的佼佼者心理素质相对较好,民办高校大部分是高考不理想、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情况相吻合。


  4、就业应具备素质认同的差异分析。大学生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首要因素。性别、学习成绩、实践经验、人际交往能力、外表形象、专业、个人综合素质等都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问卷显示,公办高校学生对于就业素质最为看重的是所学专业,对于所学专业选项选择占比超过50%,可见大家对于专业较为看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工作和实践经验选择的比重最大,超过50%,可见民办高校学生较为重视实践。公办高校学生重视专业,民办高校学生重视实践,此差异应该与公办高校大部分为研究型大学,对于专业技术研究较为偏重,民办高校基本都是应用型高校,开设应用型实践课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较为偏重有关,如此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熏陶了大学生就业观上的较大差异。


  5、职业选择客观因素认知的差异分析。以上分析的就业应具备素质更多是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观影响较大的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学校名气、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户籍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等客观因素。调查发现,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院校大学生在判断这些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时候,基本都把学校名气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公办高校和民办院校的学生对于所毕业学校的层次水平较为看重,基本是作为就业的第一位重要客观因素看待。由此结果可以判断,大学生就业观中对于名校的依赖较大,也侧面反映出市场上的用人单位依然对名校较为重视,而事实是在江苏有很多省属的高校近些年蒸蒸日上,办学水平一定程度上有赶超教育部直属的高校,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和就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对策建议


  (一)高校协调理论授课和实践活动引导合理就业观。高校是大学生从半个社会人蜕变为完整社会人的最后一道屏障,大学期间也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就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学、老师、校园文化将多方面影响大学生合理的就业观,开展良好的校园活动建设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的熏陶和促成至关重要。因此,从教师主体来说,理论授课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观点和意识不只单单停留在想象上,而更应该是通过模拟、通过体验真正感受到职业和岗位的内容,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结合学生职业兴趣,自主选择职业。高校教师一定要杜绝在教育过程中拿往届毕业生的工资标准来给学生灌输职业优劣的选择,不能依靠经济报酬评价往届生的优秀与否,否则会给下届学生营造一种物质利益优先的就业观。高校唯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校内这个小社会对自己综合素质的锻炼,使得学生在各种比赛、活动实践中认知自己,理性看待自己,理性看待职业,不是一味地高估或者低估自己,最终选择与自己适配的职业。


  (二)大学生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提升。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积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类型,化被动为主动。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端正态度,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以及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类型,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不要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一劳永逸,更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在求职道路上更有针对性,利用公办高校强大的社会资源丰富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不能因为高考的失败而自暴自弃,要积极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应该为四年之后的就业制定一个目标,密切观察用人单位所需必备技能,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各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大学生要有自信,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推销”自己,要勇敢面向市场,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惭形秽,实事求是,全面评价自己,突出自身特长,面试时不卑不亢,求职时自信自荐,工作时稳步发展。


  (三)用人单位树立正确合理的用人观。用人单位撑握着就业环节的关键。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决定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如今,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让985、211等重点大学学生来装点门面,而一般高校毕业的学生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当前受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的制约,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学历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学历资格歧视在人才市场上较为常见。对此,用人单位应树立理性的用人观,消除狭隘、偏见的用人观,唯以人才的学识、能力、品德、发展潜力和公司发展目标战略为最主要的衡量和录用标准才是正确的用人观。


  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候,不能跟风和攀比,要结合发展战略目标等内部实际情况,合理进行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用人单位由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组成,而不同岗位的任职资格也不一样。江苏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培养定位基本都是就是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但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刚毕业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培训后上岗,用人单位应提供使其快速成长的工作环境。另外,用人单位应该放宽专业限制,除特定进入门槛高的技术类专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其他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岗位,用人单位应欢迎各类专业学生积极加入,消除就业歧视,改变狭隘、短视的用人观,务实用人。


  (四)政府深入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市场和信息网络化改革。政府应继续深化教育及就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就业,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改善就业方面的政策和完善良性有序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务之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就业市场监管力度,稳定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确保大学生实现平等就业,无论是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只要是优秀的学生,就应该得到用人单位一视同仁的看待,通过各种措施完善就业市场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健康稳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及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创造以市场为导向的良好就业氛围。建设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和大学生素质差异的不同层次的就业市场,同时在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要加大力度建设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使学生能够在高效便捷的信息中第一时间获取到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如此,政府通过就业政策改革、就业市场完善、就业网络建设等多个方面满足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引导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促进社会人才使用和人才需求平衡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毅华.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1. 

  [2]贺锦,黄婕.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的调查分析[J].教育學术月刊,2007.1. 

  [3]卜玉静.大学生择业观演变及职业发展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冯成.大学生择业观转变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3. 

    作者:姜淇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