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无痕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 投稿Leo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84次
  • 评分4
  • 69
  • 0

许友森

摘 要: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融合,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与生成,是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和自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达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文章以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以建构主义为视角,阐述了“无痕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提出了“无痕教育”理念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无痕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效性

许友森,男,福建省漳州实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价值在于求善;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美。“无痕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加强修养、培育精神;在充满人性化关怀和不露痕迹中发现自我、懂得欣赏,达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一、“无痕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无痕教育”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理念。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道德经》中就指出,圣人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这里,作者虽然强调的是政治统治层面,统治者应该如何统治人民,但从“教化”而言,这其中包含了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育人理念,教育者不能以权威自居而强行灌输、说教。实际上,在后来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很多思想家都通过自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来感召和教育学生、化成天下,很好地诠释了“无痕教育”的理念。在国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强调,“不要让孩子想到教师是来教育他们的。如果一个少年感觉到您谈话的意图,知道您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就会扣上全部纽扣,而您的话语,他听起来就会引起疑心,就会有戒备”。“无痕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内化,符合人的教育心理,符合教育的本质,也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目标相契合。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无痕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相比过于强调知识的旧课程要求而言,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要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然要求教师减少“灌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无痕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受传统中学思想政治课比较枯燥无吸引力的授课方式影响,以及现实中良莠不齐价值观的冲击,一部分中学生虽然学了思想政治课,但却存在“学而不信”的问题,中学思想政治课缺乏实效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无痕”中主动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于心。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理念的路径

那么,如何在“无痕教育”理念下开展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呢?笔者以自己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为例,谈谈具体的实现路径。

首先,创设具有认知冲突诱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认知需求。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首先必须激发起学生自己想学的需求,而不是让学生认为自己是被教师逼着学的。因此,引发学生的自觉认知需求,是施行“无痕教育”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这种自觉认知需求?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原有认知结构无法解释、解决的问题时,会引发学生激烈的认知冲突,而这种冲突又会引起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平衡,情感领域中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办法的心理倾向,从而为学生建构新的认知提供了思维和情感方面的基础。因此,引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认知冲突,正是这种自觉认知需求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行“无痕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创设具有认知冲突诱发性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与中学生的原有认识有较大的距离。中学政治课要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化,必须首先让中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情感道德的冲突,让“建立新的价值观体系以解决现在通过原有价值观体系无法解决的问题”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为进一步在课堂的教学中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奠定情感道德基础。如何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个需求融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呢?在学习到《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课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扶不扶老人’已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那么,对于摔倒在你面前的老人,你扶不扶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下一节课,我们将倾听大家的观点。”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引起了学生一场不小的道德冲突。但是这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诚信”、“法治”、“和谐”等内涵的深入思考。只有引起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知冲突,让他们产生对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的道德需求,才能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其树立更正确的价值认知。

其次,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学生在产生认知冲突后,必然渴望寻求解决新问题的认知结构。那么,如何抓住契机让学生接受教师想要给予的新知识呢?如果在这个时候由教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未必能使学生完全接受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新认知的建构与内化,无法通过单向的灌输和说教实现,而必须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新经验,完善原有认知结构,从而推动认知的发展。这就要求,在中学政治课教学的课堂上,应转变单一的说教与灌输,创建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不知不觉地、“无痕”地实现对新知识的内化。同样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的经营”,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影响公司成功经营的因素,其实也是“无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契机。

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为了参加我市即将举办的首届中学生创业大赛,某同学看到每年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会扔掉大量的教辅材料,打算以开办一家二手教辅流通公司为项目参加这次的创业大赛。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助出谋划策,怎样才能使这家公司能在众多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呢?”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学生非常积极地为这家即将开办的企业想了很多点子,包括“守法经营”、“诚信本为”、“绿色环保”、“社会责任”等好建议。在这场企业经营的头脑风暴中,学生们解决的是问题,但是在大家的相互思维激荡和互相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爱国”、“诚信”、“友善”、“敬业”等观念已深人人心。

最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情景中升华,提升学生能力。“无痕教育”的意义在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而不是“老师给的”知识。而检验这些知识是否已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会自觉把这些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也即将所学知识“外化”于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化”是学生“内化”的目的和归宿,而且又进一步促进“内化”的巩固和发展。因此,为了巩固在“无痕教育”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必然要求教师为学生的知识外化创设条件。

依然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节课教学结束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对于学校禁止中学生使用手机,大家观点不一。请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以此为主题,邀请各方代表,举办一场取消中学校园手机禁令的听证会。”学生对于这个任务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曾经被老师没收过手机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不是把这件事情当作任务,而是当作一件他们真正想要做的事。听证会很快在这个班级的班会课上召开了,他们邀请了学校的领导和一些科任老师,还有几个从事各种职业的家长。在听证会上,各方代表畅所欲言,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各方互相倾听,在会后,都表示了对彼此的理解。而听证会结束后,更是产生了实质性的结果,学校领导表示要重新考虑校园手机禁令,会在下学期出台一个更人性化的手机管理方案。在这场听证会当中,学生不仅用自己的亲身行动践行了民主与公正,也感受了被倾听和理解的平等与友善。同时,通过一场校园的听证会,也更加理解了国家依法推动民主决策,促进政府审慎用权,决策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性。而这些,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友善等要求的践行。

[本文受到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资金资助项目的资助]

(责任编辑:罗松涛)

本刊声明

近日,有读者向本刊反映,社会上一些论文代发机构通过各种形式与向我刊投稿的作者联系,声称可以帮助作者刊发稿件,并向其索要发表费。本刊特在此郑重声明:杂志从未与任何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办刊,绝不会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从事论文发表等工作。

《思想政治课教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