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文化育 润物无声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32次
  • 评分4
  • 49
  • 0

李 鑫(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意味着,教育对人的影响应当是无形的、非强制的和根本性的。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情境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可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以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所以,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学生课堂互动,在不弱化知识点的同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把教材中理论化的内容观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可感、可知、可言、可思。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一目“文化面面观”内容中,教材开篇分别呈现了“针灸”、“京剧”、“书法”三幅图片,试图通过这三幅图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从而引入学习。这三幅图片不能不说非常经典,可是,要让学生从“它们的由来”中直接引入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作为导入的情境,至少需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才能激发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主题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以选择了“问题导入”:“同学们,当你听到‘传统文化’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孔子、针灸、书法、秦腔、唐诗、宋词、《离骚》、《清明上河图》等等。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也很好地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感受”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随后,笔者选择其中的“针灸”进行了简单介绍,着重梳理出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三个特点,并没有对三幅图片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与处理。

2.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自主归结。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知识活起来。教材内容都不是静止的知识,学生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去获取知识,让知识活起来,在学生心中以独特方式建构起来,这是教学设计的最高目标,由此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

在教学“传统习俗、民居、文艺、思想的继承”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依据教材要求讲其地位、作用、价值之类的东西,而是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中理解文化的继承。

首先,我抛出问题:“同学们,说说你听到‘传统习俗’这个词时,首先想到的画面。”

一同学大喊“春节!”一下子其他同学也喊了起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因为教学时间距离中秋节不远,我便以此为例,继续询问:“过中秋,要干什么?”好多学生回答:“吃月饼!”“赏月!”“全家团圆!”这样就自然进入到传统习俗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与习惯”的内涵。这时,“传统习俗”不再只是一个静态的知识点,而是包含“月饼”、“月亮”、“团圆”等意蕴在内的可感知的生活体验,知识也随之在学生头脑中借助这些文化符号而清晰地建构起来。

3.态度直观化,让学生找准方向。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显性的德育课。承担着重要的德育教化功能,宣传正能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题中应有之义。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高扬社会主旋律,让学生找准正确的人生方向。

在教学“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我们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视频片断。在视频中,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谈到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尤其是谈台湾同胞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情其景让人感慨万千,仿佛置身其中,亲临现场。借助于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祖国统一的愿望的强烈认同感”。之后,我补充了“台湾人民在清明节回大陆祭祖”一事,同时,态度鲜明地指出:“谁主张台湾独立,谁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学生们纷纷点头,表情极为严肃。

好的教育应当是让生命充盈、润物无声的。也许,一节课的教育意义并不大,但通过一节又一节的积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终会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责任编辑:罗松涛)